她伸出手,任由陈实将那枚带着阳光和麦香的戒指,小心翼翼地戴在她的无名指上。戒指的大小,竟然刚刚好。
婚礼,没有选择繁华的酒店,就定在了这片承载了他们所有泪水、汗水、梦想和爱情的麦田里。消息传出,整个小林村都沸腾了!
婚礼那天,天公作美,碧空如洗。金色的麦浪是天然的背景,村民们几乎全员出动,自发地帮忙。刘婶和王奶奶带着妇女们,蒸出了象征团圆美满的大白面馒头;陈建国和几位老把式,杀猪宰羊,摆开了十里八乡最隆重的流水席;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
林麦没有穿昂贵的婚纱,她穿着一身自己设计的、改良过的红色旗袍,旗袍的衣襟上,用绿色的丝线,绣着一株株形态可爱的多肉植物,栩栩如生。她的头发简单地挽起,鬓边别着一朵带着露珠的、她亲手培育的红色多肉“罗艾玛”,娇艳欲滴。她没有浓妆艳抹,脸上洋溢着的是发自内心的、幸福而满足的光彩,比任何珠宝都更加动人。
陈实穿着崭新的中山装,胸前也别着一朵小小的多肉“初恋”。他看着向他缓缓走来的林麦,眼神炽热而专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她一个人。
没有神父,没有繁琐的仪式。村小学那位退休的老校长,被请来做了证婚人。他站在用麦捆搭起的简易台子上,看着眼前这对新人,看着这片丰收的土地和洋溢着喜悦的乡亲,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情:
“陈实,林麦!今天,天地为证,麦田为媒,乡亲为宾!愿你们往后的日子,如同这脚下的土地,厚重踏实!如同这田里的麦子,生生不息!
林麦和陈实相视一笑,紧紧地握住了彼此的手。他们的根,早已深深地扎进了这片土地,他们的爱,也早已与这里的风、这里的雨、这里的麦香和多肉,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
婚后,林麦和陈实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路上。他们成立了“小林村多肉种植合作社”,林麦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技术和经验,陈实则利用他的组织能力和人脉,负责统一种苗、统一标准、统一销售。他们不再追求爆炸式的流量,而是专注于产品的品质和口碑,通过沈墨等稳定可靠的渠道,将小林村的多肉,打造成了一个代表着“坚韧”与“纯粹”的品牌,稳定地销往全国各地。
曾经质疑过林麦的刘婶,如今成了合作社里叶插技术最好的能手;曾经觉得种花不如种粮的王奶奶,也乐呵呵地在自家院子里搭起了小棚,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小林村,因为这个倔强归乡的女孩和那个沉稳可靠的青年,真正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又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霞光将天空和麦田都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林麦和陈实并肩走在田埂上,她的手被他温暖的大手紧紧握着,无名指上的麦秆戒指,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她停下脚步,望着这片无比熟悉、承载了她所有悲欢的土地,轻声说:“陈实,你看,它们都在呢。”
是的,它们都在。那些历经风雨、愈发茁壮的多肉在大棚里安静生长;那些金黄的麦穗在风中低语;那些朴实的村民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还有他们之间,那无需言说、却深植于泥土之中的爱情。
陈实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笃定和温柔。他紧了紧握着她的手,低声回应,像是在许下一个永恒的诺言:
“嗯,都在。以后,也一直在。”
风吹麦浪,沙沙作响,如同大地最深情的吟唱。元亨利贞,无妄而往。他们的故事,就像这田里的庄稼,一茬一茬,踏实而绵长,永远扎根在这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