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停下,需要莫大的勇气;而从停下的地方重新开始,则需要更为坚韧的信念和一颗历经洗涤后愈发澄明的心。
“麦田多肉小筑”无限期停播的公告,如同一块巨石,再次在小林村乃至网络上激起了千层浪。不解、惋惜、嘲讽的声音依旧存在,但这一次,林麦的心却如同被深井水浸过一般,清凉而平静。她不再去关注那些外界的喧嚣,也不再被流量和数据所绑架。她所做的,只是将那笔因为退款而几乎耗尽、却让她感到无比心安的钱,用在了刀刃上——进一步改良大棚的通风和控温系统,引进更优质的植料和健康的母本,然后,便是日复一日地,像最初那样,俯下身,贴近土地,贴近那些沉默的生命。
陈实是她最坚定的同盟。他没有过多言语上的安慰,只是将更多的时间留在了这片大棚里。他帮她调试新的滴灌设备,在炎热的正午为她拉起遮阳网,在寒冷的夜晚检查保温层是否严密。有时,两人各据大棚一角,一个小心翼翼地修剪着枯叶,一个默默地松土换盆,一整个下午都说不了几句话,只有风吹过薄膜的哗哗声,和工具偶尔碰撞的轻响。那种宁静与默契,却比任何轰轰烈烈的誓言都更能滋养人心。
林麦将那些在暴雨中幸存、并被她拒绝售出的“伤痕”植株,单独辟出一块区域,精心养护。她不再将它们视为“残次品”,而是看作生命的勇士。她记录下每一株的恢复过程,看着那些疤痕旁萌发出新的、更加强壮的侧芽,看着歪斜的茎干因为向阳而生,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倔强的姿态。她开始系统地整理自己的种植经验,尤其是针对北方气候的养护技巧,字里行间,满是实践得出的真知与对植物深沉的爱。
沈墨在一次偶然的电话联系中,得知了她的近况。电话那头,这位精明的南方商人沉默了许久,最后,只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林小姐,你让我看到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还有一种成功,叫做‘慢就是快’。” 他没有再提收购的事,反而以个人名义,订购了一批她精心培育的、状态极佳的“守望的星”,说是放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提醒自己勿忘初心。
希望的绿色,在摒弃了浮躁与虚妄之后,开始以一种更扎实、更蓬勃的姿态,在这片历经创伤的土地上蔓延、生长。
而那份在风雨中萌芽,在坚守中沉淀的情感,也到了瓜熟蒂落的时节。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天空蓝得像一块巨大的宝石,无边的麦田已然熟透,金灿灿的,在阳光下翻滚着丰饶的波浪。陈实没有选择什么浪漫的烛光晚餐,也没有准备华丽的辞藻。他只是在帮林麦给一批新扦插的“静夜”浇完水后,洗了手,站在那片金色的麦田边上,转过身,深深地望着林麦。
他的心跳得如同擂鼓,古铜色的脸庞在秋阳下泛着紧张而真诚的光泽。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锦盒,没有单膝跪地,只是用那双布满薄茧、却无比温暖的手,郑重地打开。
里面没有钻石,没有铂金,只有一枚用细腻的麦秆编织成的戒指,戒指的顶端,巧妙地镶嵌着一颗饱满的、金黄色的麦粒。那是他趁她不注意时,偷偷在田埂边挑选、亲手编织的。
“林麦,”他的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磐石般的坚定,“我嘴笨,不会说那些好听的话。我就想问你,往后……往后咱们的日子,能不能就像这地里的庄稼,一茬一茬,踏实着长?”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仿佛盛满了整个秋天的阳光:“有风,咱们一起顶着;有雨,咱们一起挨着;有太阳,咱们就一起晒着。我陈实这辈子,就想跟你,在这片土里,扎下根,长出实实在在的日子来。”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山盟海誓,只有最朴素的承诺,和最接地气的比喻。可就是这样一番话,让林麦的眼泪,瞬间决堤。
她看着那枚独一无二的麦秆戒指,看着眼前这个不善言辞却用行动为她撑起整片天空的男人,看着他眼中那毫不掩饰的、深沉如海的爱意,心中被巨大的幸福和感动所充盈。她想起了暴雨夜他坚实的怀抱,想起了废墟中他沉默的背影,想起了在流量顶峰他无条件的支持,想起了这每一个日夜,他无声的陪伴。
她用力地点头,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在脚下这片深厚的土地上,瞬间便被吸收,仿佛她的回答,也得到了大地的见证。
“好!”她哽咽着,声音却无比清晰和坚定,“陈实,我们就在这土里,扎下根,长我们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