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爱情六十四封 > 第4章 驻村点的煤油灯

第4章 驻村点的煤油灯(2 / 2)

林建军看着屏幕上苏晓的直播界面,画面里是靠山屯的张大爷,正拿着剪刀剪“五谷丰登”,苏晓站在一旁,轻声讲解着窗花的寓意,声音温柔得像春风。他的心里忽然泛起一阵涟漪——原来,即使隔着四十多公里的距离,他们也在用各自的方式,做着同一件事:把凌县的老手艺、老日子,带给更多人。

晚上,林建军住在村里的驻村点。驻村点是一间旧教室,里面摆着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还有一盏煤油灯。雪又开始下了,落在窗户上,“沙沙”地响。他坐在桌前,打开工作笔记,想写点驻村的感受,却怎么也写不下去——脑子里全是苏晓的影子,想起她第一次在雪地里拍麻雀的样子,想起她红着眼眶却不肯放弃的样子,想起她送他窗花时的笑容。

他拿出手机,犹豫了很久,还是点开了苏晓的微信。她的头像还是那只抱着相机的小熊,朋友圈里最新的一条,是今天下午的直播截图,配文:“张大爷的窗花,今天卖了五十多份,谢谢大家的支持!”

他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敲下一行字:“你的直播让我想起做新闻的初心——不是争资源,是帮人做事。”

发送成功的提示跳出来,他心里有些紧张,像个等待老师批改作业的学生。过了几分钟,苏晓回复了:“你也让我懂,退一步不是逃,是看清自己要什么。村里冷,你多穿点衣服,别冻着。”

看着这行字,林建军的眼睛一下子就热了。他仿佛能看到苏晓坐在屏幕前,手指轻轻敲着键盘,嘴角带着温柔的笑。他回复:“你也是,直播别熬太晚,记得吃饭。”

“知道啦,林台长。”

简单的几句话,却像一股暖流,淌过他的心里,驱散了驻村的孤独和寒冷。他把手机放在胸口,靠在木板床上,听着窗外的雪声,慢慢闭上了眼睛——原来,真正的靠近,不是朝夕相处,而是即使隔着千山万水,也能读懂彼此的心意,守住共同的初心。

与此同时,靠山屯的苏晓,正坐在张大爷家的炕沿上,整理着今天直播卖出去的窗花订单。张大爷的老伴在一旁帮着打包,嘴里念叨着:“苏丫头,你可真是个好姑娘,要不是你,我们这些老骨头剪的窗花,哪能卖到这么远的地方去。”

苏晓笑了笑,拿起手机,看着林建军发来的消息,心里暖暖的。其实,今天的直播并不顺利——早上刚开播,就有人在评论区说“这窗花是机器做的,不是手工剪的”,还有人说“主播是为了赚钱,根本不懂非遗”。她当时心里很委屈,差点就关了直播,可想起林建军说的“初心是帮人做事”,她又坚持了下来。她拿着剪刀,在镜头前现场剪了一张“喜鹊登梅”,让张大爷讲述剪窗花的故事,慢慢的,评论区的质疑声少了,支持的人多了,订单也越来越多。

“丫头,你在想什么呢?笑得这么甜。”张大爷的老伴笑着问。

“没什么。”苏晓赶紧把手机收起来,脸颊有些红,“我在想,明天要不要去邻村,看看李奶奶的剪纸,也给她开个直播。”

“好啊!李奶奶的剪纸也好看,剪的‘十二生肖’可像了!”张大爷的老伴说。

苏晓点点头,心里有了新的计划——她要把凌县所有的非遗手艺都拍下来,做成直播,让更多人知道,在这座小小的县城里,藏着这么多珍贵的老手艺。她知道,这条路肯定不容易,会有质疑,会有困难,可她不怕了——因为她知道,在四十多公里外的东风村,有一个人,和她一样,在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在为这片土地做着实事。

夜深了,雪还在下。苏晓收拾好订单,跟张大爷和他老伴道别,走在回住处的雪路上。路灯亮着,橘黄色的光裹着雪花,像童话里的场景。她拿出手机,看着林建军发来的驻村照片——照片里是东风村的灌溉渠,冰面已经化了一部分,几个村民正笑着清理枯枝败叶,林建军站在一旁,手里拿着铁锹,笑容很灿烂。

她的心里忽然充满了期待——期待春暖花开的时候,灌溉渠里的水哗哗地流,东风村的庄稼长得绿油油的;期待她的直播能帮更多的老人卖出手艺,让凌县的非遗火起来;更期待三个月后,她能在县电视台的门口,笑着对林建军说:“林台长,欢迎回家。”

她把手机贴在胸口,脚步轻快地往前走。雪地里留下一串小小的脚印,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在月光下,闪着微弱却坚定的光。

林建军在驻村点,也收到了苏晓发来的直播照片。照片里,张大爷的窗花摆满了桌子,红通通的,像一片火海,苏晓站在中间,手里拿着一张刚剪好的“福”字,笑容比窗花还艳。他看着照片,心里忽然觉得,这三个月的分离,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是他们各自成长、各自沉淀的开始,是他们的初心,在风雪中愈发坚定的开始。

他拿起煤油灯,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雪。雪花落在窗上,慢慢化掉,留下一道道水痕,像眼泪,却又带着希望。他知道,等雪化了,春天就来了;等春天来了,他们就会再见面。到那时,他们会一起,把凌县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夜很深了,驻村点的煤油灯还亮着,像黑夜里的一颗星,守着一份牵挂,守着一份初心。雪还在下,却不再冰冷——因为心里有暖,有期待,有一个人,在远方,和你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