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迁都(2 / 2)

“可北迁至漠北,地广人稀,匈奴难寻。” “可太远了,补给困难,百姓如何生存?” “或西迁至山地,凭险据守。” “山地贫瘠,无法放牧,百姓必饥寒交迫。”……

争论不休,拓跋沁沉默良久,最终道:“迁都之事,关乎国运,不可轻决。今日暂议至此,诸位退下,我另有考量。”

当夜,王宫的书房灯火通明。拓跋沁召拓跋温、夏芷澜及几位宗室重臣密议。空气中弥漫着焦灼与疲惫,但无人退席。

“我已决定迁都。”拓跋沁开门见山,“燕城太靠北,易受匈奴侵扰。但迁往何处,我尚未定夺。诸位畅所欲言。”

拓跋温再次陈述:“我仍主张南迁,但不宜太远。若迁至平城,既可避开匈奴主力,又不至于脱离草原根基。”

“平城?”一位宗室皱眉,“那地方虽有旧城基,但多年荒废,且离大周太近,恐有隐患。”

话刚说完,宗室们立感不对,马上噤声。只有拓跋温、拓跋扎娜两兄妹看向了夏芷澜。

“正是离大周近,才安全。”夏芷澜接过话茬,声音平和却有力。她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尖点在平城的位置:“我支持三王子的建议,迁都平城,却还有三重考量。”

众人目光聚焦于她。

“第一,平城距燕城三百余里,不算太远。若立即动工,一个月内可完成迁都,百姓与朝堂都能迅速安顿,不致动荡。”

她顿了顿,继续道:“第二,平城位于东胡腹地,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已有旧城基与部分建筑,重建成本低。更重要的是——它离大周极近,匈奴若南下侵袭,必忌惮中原势力,不敢深入至此。换句话说,平城在大周的‘视线之内’,反而更安全。”

“可若大周趁机吞并我们呢?”一位将军警惕道。

夏芷澜笑了,笑容坦荡:“若大周真有此心,大周皇帝早就在我们内乱时就出兵了。可他们没有。反而按兵不动,命我协助平乱、稳定边疆。我以大周皇子之身在此,便是诚意的证明。”

她目光扫过众人,“我敢以人格担保——大周不想吞并东胡,只想边境安宁,互通有无,和平共处。”

她语气诚恳,眼神坚定,无人怀疑她的真诚。

“第三,”夏芷澜继续道,“你们担心离大周近是隐患,我却认为是机遇。平城靠近并州,而并州之外,是匈奴呼泉部落。呼泉部已与大周签订盟约,互市通商,边境太平。若东胡迁都平城,加入这一体系,我们便可与呼泉、大周形成三方制衡。匈奴其他部落若来犯,我们可联合呼泉部共抗之;若呼泉有异动,大周与东胡也可互相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