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听不见的警报(1 / 2)

那一声若有若无的呻吟,被欢庆的喧嚣和奔腾的河水彻底掩盖。

然而,狂欢过后的第三天,天,变了。

持续了近半个月的极端干旱毫无征兆地结束,取而代顶的,是铅灰色的浓云和一场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重新淹没的瓢泼大雨。

起初,人们还为这久违的甘霖而欢呼,认为这是“第七铆”大桥落成带来的祥瑞。

但很快,欢呼声就变成了挥之不去的忧虑。

雨,下得太大了。

黑水河的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暴涨,浑浊的浪头拍打着崭新的桥墩,发出沉闷的撞击声。

更令人不安的,是空气中那股越来越浓烈的土腥味。

那不是雨后正常的芬芳,而是一种混合着腐烂草根与湿润矿物的、极具侵略性的气息。

镇民们躲在屋檐下,望着灰蒙蒙的天空,脸上的喜悦早已被一种莫名的烦躁所取代。

只有陈牧,在暴雨降临的第一时间就离开了小镇。

他独自一人,披着简陋的雨披,逆着从山上冲刷下来的泥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着上游的山区走去。

他的动作快得像一头猎豹,双眼在昏暗天光下闪烁着警惕的光芒。

系统面板上,并没有任何红色的敌人标记,但他的直觉,那份在末世中千锤百炼、比任何雷达都更灵敏的危机感,却在疯狂鸣叫。

问题不在敌人,在脚下这片土地。

他一路攀爬,沿途的景象让他心头不断下沉。

山体上,无数细小的裂缝如同蛛网般蔓延,一道道浑浊的水流正从这些缝隙中加速渗出,带走了大量的泥沙。

他用手捻起一把湿土,放在鼻尖轻嗅,那股浓郁到刺鼻的土腥味让他眼底闪过一抹寒光。

土壤含水率饱和,内部结构正在被瓦解。

他立刻返回小镇,第一时间找到了刚刚因建桥而威信大增的木匠工头和镇长。

“必须马上疏散。”陈牧的声音不大,却像一把冰冷的凿子,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整座后山都在‘喝水’,已经喝饱了。最多七十二小时,甚至更快,大规模的泥石流就会爆发,钟楼小镇正好在它的必经之路上。”

镇长办公室里陷入了一片死寂。

“陈牧导师……这……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了?”镇长搓着手,一脸为难,“这山,这雨,年年如此。咱们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也没见过什么泥石流啊。”

“就是!”旁边一个刚刚在建桥中立了功的小组长立刻附和,语气里带着一丝被冒犯的骄傲,“我们刚建好桥,士气正盛,怎么能因为一场雨就自己吓自己,放弃家园?那我们拼死拼活是为了什么?”

“对!不能走!房子、粮食都在这里,走了我们吃什么?”

反对的声音如同雨后的野草,瞬间蔓延开来。

人们刚刚通过“第七铆”事件建立起空前的自信,他们相信人定胜天,相信团结起来能战胜一切。

在他们看来,陈牧的警告是对他们集体成就的一种否定。

陈牧看着他们一张张或质疑、或亢奋的脸,沉默了。

他明白,此刻的钟楼小镇,沉浸在一种虚假的强大感中。

他们战胜了技术难题,却还没学会敬畏自然。

任何强制性的劝说,都只会激起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好。”他只说了一个字,然后转身离开了办公室,冰冷的雨水瞬间打湿了他的背影。

他放弃了劝说,但他没有放弃他们。

当天下午,镇民们就看到那个令人敬畏的“枪匠导师”在做一些奇怪的事情。

他不再擦拭他那些宝贝枪械,而是带着几个孩子,在镇子外围朝向山体一侧的高地上,布置起一个古怪的“阵法”。

几十个被掏空的金属罐头,用细麻绳倒吊在简易的木架上。

每个罐头里,都悬着一枚沉重的铅锤,铅锤的尖端,距离下方地面上摆放的一片薄薄的碎瓷盘,只有不到一毫米的距离。

“震动感知阵。”陈牧对好奇的孩子们解释,声音平静无波,“当地面有我们感觉不到的轻微晃动时,铅锤就会碰到瓷盘,发出‘叮’的一声。”

做完这一切,他又回到镇里,挨家挨户地分发着一些小东西——一小截被掏空的竹管和几颗光滑的铜珠。

他亲自示范,将竹管以一个微小的倾角,嵌入每家每户的门槛内侧,然后将铜珠放进竹管的高处。

“如果你们脚下的地基开始沉降、倾斜,哪怕只是一点点,这颗珠子就会滚出来,掉在地上。”

做完这一切,他便不再理会镇民们困惑或嘲笑的目光,独自一人在镇子口最高的一座哨塔上坐了下来,如同一尊沉默的雕像,凝视着风雨中那座危机四伏的山脉。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一座被数据流瀑布包裹的地下基地中。

林九的眉头微微皱起。

他的“记忆网络”正在对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进行着不间断的筛查和分析。

就在刚才,一个特殊的警报被触发了。

“检测到‘钟楼’扇区出现密集型、规律性、非语音低频音频触发事件。”

他立刻调出该区域的监控节点,屏幕上出现的,正是陈牧布置的那些“罐头阵”。

一幅幅画面闪过,伴随着从不同方位采集到的、极其微弱的“叮”声,以及零星铜珠落地的清脆响声。

“原始物理预警网……”林九的他立刻从深层数据库中调取出一份被标记为“绝密”的档案——《黑水河流域三十年前地质灾害勘探报告》。

当他将实时监测到的地层微震动频率,与报告中那次导致了整个前哨站被掩埋的重大滑坡前兆数据进行比对时,两条曲线的重合度,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九十七。

他没有选择直接联系任何官方机构。

他知道,在官僚体系的层层传递中,警告会失去宝贵的时效性。

他只是指尖轻点,将一份匿名的、用最直白语言写成的“滑坡风险预警分析”,连同那张令人心惊肉跳的频率对比图,贴在了钟楼小镇唯一一个还通着微弱网络信号的电子公告栏最不起眼的角落。

第四日的深夜,暴雨如注。

“叮……叮叮……”

起初,只是几声零落的脆响,被狂风暴雨轻易吞没。

但很快,那声音变得越来越密集,越来越急促!

“叮叮叮叮叮——!”

如同死亡的摇铃,几十个“罐头警报”在同一时间奏响了凄厉的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