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空膛里的光(1 / 2)

顺着镇长手指的方向,陈牧的目光穿过几排摇摇欲坠的土坯房,落在小镇最深处那座哥特式教堂的残骸上。

它像一头沉默的巨兽骨架,尖顶断裂,墙体被岁月和风沙侵蚀得斑驳不堪,巨大的花窗只剩下黑洞洞的窟窿,仿佛一双双空洞的眼窝,凝视着这片死寂的废土。

“孩子们长大的地方,不该是这样的。”镇长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的恳求。

陈牧没有立刻回答,只是迈开脚步,朝着那片被遗忘的阴影走去。

推开沉重得几乎要散架的橡木门,一股混合着霉菌、腐烂木料和陈年尘埃的冰冷气息扑面而来,呛得人几欲作呕。

教堂内部比想象中更加昏暗,光线被狭窄的门洞和破碎的窗框切割得支离破碎,只有几缕微弱的光柱斜斜地刺入,在空中照亮了无数飞舞的尘埃,却无法驱散那深入骨髓的阴冷与潮湿。

地面上铺着一层滑腻的青苔,墙角渗出的水渍绘出了一幅幅绝望的地图。

这里不像避难所,更像一座坟墓。

“我们试过用火把和油灯,但烟太大了,孩子们待不住。”镇长叹了口气,“也想过装几块镜子反射光线,可……我们没人懂那个,弄了半天,光不是晃得人眼花,就是照不到该照的地方。”

孩子们,是末世里最脆弱也最珍贵的火种。

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识字,无异于将希望的幼苗种在盐碱地里。

陈牧的目光缓缓扫过教堂的每一寸角落,他的大脑如同一台超高精度的扫描仪,自动分析着建筑结构、材质反光率、空气湿度和光线入射角度。

片刻后,他停下脚步,回头看向满脸期盼的镇长。

“我可以勘测设计。”

镇长浑浊的眼睛瞬间亮起,如同被点燃的烛火。

“但是,我有两个条件。”陈牧的声音平静而坚决,在空旷的教堂里激起一圈圈回音,“第一,不用一根电线。第二,不装一片玻璃。”

镇长和跟来的几个镇民都愣住了。

不用电线可以理解,在这废土之上,电力是比黄金还珍贵的战略资源。

可不用玻璃?

那还怎么反射光线?

用磨亮的铁皮吗?

那效率低得可怜,而且很快就会生锈。

面对众人的困惑,陈牧没有解释,只是转身走出了教堂。

接下来的三天,镇民们看到了奇怪的一幕。

那位被他们奉若神明的枪匠导师,像个苦行僧一样,从日出到日落,都守在教堂内外。

他时而蹲在某个角落,用粉笔在地上画下太阳光斑移动的轨迹;时而爬上残破的屋顶,测量风速和墙面在不同光照下的温度变化;时而又走进教堂内部,用手指感受石壁上的湿度。

他记录下了一切,仿佛在解读一部无字的天书。

梁聪、石头和木头三人跟在他身后,看得一头雾水。

他们不明白这些和采光有什么关系。

直到第三天正午,当太阳升至一天中最高的角度时,奇迹发生了。

一道无比精准的、仿佛被计算过的金色光束,穿过东侧墙壁最高处一个破碎的花窗残角,不偏不倚地,正好落在了教堂最深处、那早已腐朽的讲台边缘。

光束并不强烈,却像一把锋利的刀,瞬间切开了笼罩讲台的黑暗。

陈牧的眼睛亮了。

他指着那个残破的花窗,对身后的学徒们说:“看到了吗?那片破碎的琉璃,在正午时分,会起到天然的聚光镜效果。”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他这三天,就是在等这一刻!

“我的设计,叫‘光导路径’。”陈牧从怀里掏出一张画满了复杂线条和角度标注的草图,“我们将用抛光的锡片,从那个窗口开始,拼接成一条反射通道。就像接力一样,把这道光,一站一站地传递到教堂的每一个角落。”

施工开始了。

在陈牧的指导下,镇民们将搜集来的所有锡制罐头、器皿全部熔化,重新敲打成薄薄的锡片,再用最细的砂纸反复打磨,直到能清晰地映出人脸。

然而,安装过程却让所有人叫苦不迭。

陈牧对每一片锡板的角度要求都达到了苛刻的地步。

“不行,再往左偏半度……不对,仰角高了零点三度!”他手持一个简易的象限仪,声音冷得像冰。

一个负责安装的年轻人忍不住嘟囔起来:“先生,有必要吗?不就差那么一点点……光能照进来不就行了?”

陈牧闻言,缓缓放下象限仪,走到他面前。

他没有说话,只是从地上抓起一把最细腻的粉笔灰,猛地撒向空中。

霎时间,原本无形的光线,在弥漫的粉尘中显现出一条清晰无比的金色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