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船头部分则已经深深没入海中,海面上只留下一个黑色的、斜斜的影子。
记录时间。陈向北的声音依然平静,但语速明显加快了,当地时间,五点零二分。观测目标,波特兰军港,战列舰损伤情况...
身边的陆天星迅速翻开记录本,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左舷c锚地,战列舰,侧倾角度约45度,估计浸水体积超过60%,甲板上有人员活动迹象...
姚有德补充道:右舷d锚地,战列舰,船尾翘起约60度,船头入水深度约三分之二船体长度,未见明显人员活动...
飞艇继续缓缓向前飞行。随着太阳逐渐升高,更多的细节开始显现。港口的水面上漂浮着各种残骸,断裂的桅杆、扭曲的钢板、救生艇的碎片,像一幅破碎的拼图散落在海面上。十几艘小型军舰在受损的战列舰周围忙碌地穿梭,它们在晨光中显得卖力。
透过观察窗,陈向北可以看到阳光已经完全跃出了海平面,将整个港口染成了金色。但在那金色的光芒中,那些倾斜的战列舰和忙碌的小型军舰,却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悸的画面。
那是战争最真实的模样,既有晨曦的希望,也有毁灭的残酷。
飞艇缓缓转向,开始沿着预定航线返航。而在六百米下方,波特兰港口正迎来新的一天。
陆天星拿出一个苹果,擦了擦,就啃了起来,嘴巴里嘟囔着:“那两艘战列舰还有救吗?”
陈向北骂道:“怎么,你还想救那两条美国战列舰?”,然后伸手问道:“苹果还有吗?”
陆天星骂道:“有一个屁,你要吗?”
赵飞在旁边说道:“救不了了,那两艘战舰就算救回来,舰体里面也被海水腐蚀了,很快内部就会腐烂。”
姚有德也说道:“那个样子,说明水下部分受损极其严重,有可能连龙骨都受到影响力了”
陆天星一边在众人羡慕的眼神里继续啃苹果,一边问道:“怎么做到的?我们居然可以在海港里直接干死战列舰!谁这么牛?”
赵飞也说道:“外围的炮台完好,旁边的战舰完好,怎么精准炮击命中两条战列舰的?”
陈向北皱眉,“不能是炮击,如果是炮击,那就是炮神,炮神绝不会只轰击两艘战列舰。”
姚有德也说道:“我观察过了,战列舰表面没有炮击的痕迹,码头上也没有炮击破坏的痕迹。”
“所以。。。”,陈向北抬头看向所有人。
“攻击来自水下!”,姚有德肯定的说道。
“鱼雷?”,陆天星好奇了。
众人也都陷入了疑问,鱼雷他们都知道,可战舰要绕过炮台才能进入港口内部发射鱼雷,难道。。。鱼雷能转弯?
“不可能,鱼雷根本没有能力绕过炮台”,陈向北肯定的说道,他知道那玩意的全部参数。
“直线进攻,1.5公里射程”,那玩意能转个毛线弯?
陆天星想到了什么,他睁大眼睛问众人,“肖万里将军的灯火阎王战术?”
潜艇作为机密,很少有人知道,陈阿生也没有告诉过陈向北。
现在,少年们都倾向于,这是灯火阎王战术的成果。
有人驾驶的小艇,在夜晚偷偷进入海港实施的攻击。
清晨的阳光洒在波特兰军港的水面上,却驱散不了笼罩在每个人心头的阴霾。两艘战列舰缅因号印第安纳号,静静地歪斜在锚地,一艘侧倾进水,另一艘船尾高翘,像两座被击倒的纪念碑。
海鸥在残骸上方盘旋,发出刺耳的鸣叫,仿佛在嘲弄美国海军的疏忽。
见鬼!海军少将霍华德站在码头边,拳头砸在栏杆上,整整两艘战列舰!就这样……没了?
周围的军官们沉默不语。
炮台指挥官坚持认为昨夜没有任何异常,所有监测设备运转正常;
灯塔看守人发誓说整夜视线清晰,没有发现任何可疑船只;就连例行巡逻的驱逐舰也按照既定路线行驶,没有报告任何异常接触。
除非敌人能隐形,否则不可能悄无声息地溜进来。一位上校低声嘀咕。
或者,他们根本就没‘进来’。另一名军官皱眉,或许,是我们自己人在搞破坏??
众人脸色铁青,这比受到攻击还让人不安。
讨论越发激烈,但始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如果敌人能突破港口防御,为何只攻击两艘战列舰,而放过其他四艘?如果他们有能力精准打击,为何不干脆摧毁整个舰队?
霍华德少将盯着海面,眉头紧锁。
命令所有非救援舰艇立即离港。少将终于下令,声音低沉而坚决,向北大西洋航行,同时昨夜值守的舰队人员都需要接受盘问。今晚……谁也不敢保证,“敌人”不会再来一次。
军官们面面相觑,但没人提出异议。
海风拂过,带着一丝不祥的预兆。远处,幸存的军舰缓缓驶离港口,而那两艘倾斜的战列舰,则像无声的墓碑,提醒着所有人,如果连本国防守严密的海港都不安全,大海茫茫,这片大海上到底哪里才有安全?
美国人不知道,除了水面下的威胁,真正的“天灾”将要到来。
二十艘飞艇此刻正在海参崴的工厂做最后的冲放气检查,他们将横渡太平洋。
这一次飞行将由二十艘氢气飞艇编队飞行,为了安全他们将在预先有人员停留的海岛进行三次接力飞行。
第一站,从海参崴沿着北边航线飞行到今天的北库里利斯基区的海岛,那里现在被叫做第一站点。
第二站,从第一站点飞行到白令海南方的群岛,今天阿留申群岛中的埃达克岛,那里被叫做第二站点。
第三站直达极北城,今天的温哥华。
其中十艘会在直飞河湾城,加入北线密苏里战区的妈祖军。
然后,剩余十艘将沿着美洲西海岸的城市一路南跳,从最南端的东极城,飞越墨西哥抵达新奥尔良。
这是第一批带有专用空投观察镜和手摇式空投机械计算器的飞艇,他们能在标准的千米高度,对标准重量的空投弹药,通过混合计算航向和风速,相对准确的进行空投。
能在一千公里半径内,对敌人实施集群轰炸,一次出动十艘,将可以空投十吨炸药。
一个标准空投炸弹是两公斤重,一吨就是五百枚,十吨就是五千枚炸弹。
与此同时,炸弹分为两种,凝固汽油燃烧弹和黑火药爆炸弹,重量都被精确控制在两公斤。
投弹的方式也从人工投弹,转换成了从尾部的挂载投弹链条,由人工挂载,然后人力摇动投掷。
每一次,最多可以挂载五枚,拔掉保险,快速摇动,可以一次性投掷五枚炸弹。
也可以,一枚一枚摇动投掷,形成两种不同的轰炸方式。
这一匹不同于以往,他们被漆成蓝灰色,飞入两千米高空会成为一个蓝灰色小点,混入天空的背景色里,肉眼难以看见。
郑一娘在收到两百艘飞艇的订单后,将资金再次投入研发更大载重和飞行距离的下一代氢气飞艇。新的1824级飞艇的主架构已经设计成型,十个巨大的气囊,吊舱采用竹和滕混编结构,双斯特林发动机,依然采用酒精作为燃料。
1823级飞艇,将首次达到十吨级载重和五吨级飞艇人员和燃料负荷,可以在平均四十公里的速度下连续飞行十二天时间,可以飞行一万两千公里。
这种飞艇可以在十二天抵达巴拿马,十四天抵达新奥尔良。
研发这种飞艇最开始的目标是建立国家级最高速信息传导链,中华国科技人员设计了一种飞艇驿站,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沿岸建立十五个飞艇补给和维修站点,常备三艘飞艇可以快速接力飞行。
这么做,是为了确保全球任何地区的紧急情报可以在十五天以内抵达东海城。
也能通过这十五个站点,对半径为五千公里区域内的舰队,海船,提供十吨级临时补给和人员搜救。
每个站点常驻人数为一百人,十五个站点是1500人,这一千五百人将架设起全球航空驿站。
李海潮称其为“军邮”系统,传递情报的同时,也为军人传递家书。
所以,“1823级”飞艇,也被称为“军邮级”飞艇,深受官兵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