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1800年之龙腾四海 > 第257章 维京军团的狂潮

第257章 维京军团的狂潮(1 / 2)

1822年的瑞典,其人口总人数约为260万人,丹麦的人口为250万,总人口为510万人口。

非战争时期,瑞典的陆军总人数约为2.6万人。丹麦的陆军总人数为1.5万,合并后的陆军总人数为4.1万。

1822年前后瑞典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来源有两个国家,英国和德国。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在1820年代中期以前长期限制大型机械与技工外流(只允许小型机械买卖)。但商业以利润为导向,技术与设备仍通过走私、移民与商业往来渗入北欧。瑞典在1819年开始从英国引入焦炭炼铁等新技术与新工艺,带动冶铁与机器制造业的起步。

德国(含普鲁士与莱茵地区)影响显着且日益增强。瑞典工业化在1820开始启动,沿用了英法德的先例与制度模板,尤其在采矿—冶金—机械的联动升级上借鉴德式组织与技术路线;现在,随着和德意志同盟,瑞典与其在工业标准、工程人才与资本品供给上的联系更为紧密。

瑞典在1819年开始引进先进炼钢技术和简单蒸汽发动机,利用其煤铁和森林的资源禀赋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德国提供了雷汞技术,以及一万条后装步枪和三百万发子弹,并提供了枪械零件的整套图纸。

条件只有一个,瑞典必须在七月前发动对圣彼得堡的进攻,分担德国的东线压力。

瑞典和丹麦联合王国,进行全面动员,将老兵召集回军队,陆军总人数达到六万陆军。

丹麦陆军除一万装备后装步枪皇家军团,其余五万陆军全部换装了前装线膛枪枪,这是一种改进型前装步枪,子弹类似于米尼弹,射速能达到每分钟两到三发。

当瑞典与丹麦因政治联盟或军事兼并而走到一起时,两国军队中流淌的,是同一种古老的血统,维京人的血统在复苏。

瑞典与丹麦,尽管在近代史上时有竞争,但他们的民族根基都深植于维京时代(公元8-11世纪)。那时,北欧的勇士们驾驶长船,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发,劫掠英格兰、法兰西,甚至远达地中海和黑海。瑞典的维京人向东航行,沿着伏尔加河深入东欧,与拜占庭帝国贸易;丹麦的维京人则横扫不列颠与法兰西,建立诺曼底公国;挪威的维京人则向西征服冰岛、格陵兰,甚至抵达美洲。

尽管后来三国各自发展,但瑞典人和丹麦人始终共享着维京人的战斗精神、航海传统和对荣誉的执着。

当瑞典与丹麦的军队联合时,他们没有简单地合并编制,而是组建了一支象征性的精锐部队,维京军团。

这支部队并非纯粹的历史复刻,而是融合了两国的军事传统,以维京人的战斗方式为核心,打造一支兼具北欧坚韧与维京勇猛的军队。

维京军团非常有特点,他们保持了北欧式的战斗风格。

他们不依赖笨重的线列战术,而是像维京祖先一样,擅长突袭、冲锋和近战。士兵们手持步枪、短斧,身披皮甲,冲锋时如海浪般迅猛。

同时,维京军团也学习了现代步兵的多层战壕战术,他们古老,狂野,也同时学了现代战术。

由于维京人对海船有着天生的依赖,丹麦和瑞典都是海上强国,维京军团也包含精锐的北欧水兵,他们驾驶战舰,擅长突袭海岸、两栖登陆,甚至能在浅滩和峡湾中灵活作战。

他们保留了维京人的航海传统,士兵们能在恶劣天气下航行,像祖先一样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登陆。

维京军团的士兵不仅接受军事训练,还遵循北欧的战士荣誉准则。他们以忠诚、勇气和战利品为荣,维京军团的军官往往是经验丰富的老兵,而非纯粹的贵族出身。

他们的军旗上可能绣着乌鸦,那象征奥丁的智慧与战争,或巨狼(象征芬里尔的狂暴),提醒所有人他们继承的是维京诸神的战士血脉。

这支维京军团将成为北欧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他们不仅继承了维京人的战斗精神,还融合了19世纪的军事技术,火枪、火炮,战列舰与近代战术,但他们的灵魂,依然是那个驾驶长船、高喊战吼的维京时代。

“我们是维京人的后裔,我们的战斧依旧锋利!” ,维京军团的战吼,回荡在北欧的森林与海岸线上。

瑞典及丹麦联合王国的海军,也不容小觑。

瑞典海军战列舰有五艘,丹麦战列舰数量有限只有三艘,74炮以上的战列舰共八艘。

重炮岸防舰是核心,瑞典有13艘 ,丹麦共8艘,适应波罗的海的防御需求。

巡洋舰、护卫舰等辅助舰艇约40艘。

1822年的欧洲,战云密布。

俄罗斯共和国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三线战争:

东线,越过乌拉尔山脉以东,五万俄军与新兴的中华国在贝加尔湖的北岸激战,争夺整个西伯利亚的控制权。

南线,黑海沿岸,十万俄军与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山脉鏖战,争夺黑海和里海门户。

西线,德国东部,二十万俄军和十万德军深陷战壕战,陷入血腥的堑壕对峙。

而在这一刻,瑞典及丹麦联合王国,这个北欧强国,作为德国的坚定盟友,终于决定出手。

瑞典国王卡尔十四世·约翰,决定偷袭圣彼得堡,直捣黄龙!

1822年6月,斯德哥尔摩与哥本哈根的港口空前繁忙。

瑞典-丹麦联合舰队,这支由风帆战舰、蒸汽辅助舰和新型岸防铁甲舰组成的庞大舰队,正在集结:

八艘风帆战列舰,三十艘巡洋舰,十艘重炮安防舰,五十艘大型运输舰。

陆军方面:

六万维京军团,他们由瑞典和丹麦精锐步兵组成。

1万精锐步枪手,装备后装线膛枪,射程远、射速快,每分钟可发射六枚子弹。

5万主力步兵,全部装备前装线膛枪和米尼弹,火力远超俄军滑膛枪。

5000骑兵,负责轻装侦察与侧翼突击。

1000工兵,负责攻城爆破。

瑞典元帅卡尔·古斯塔夫·阿姆菲尔特(陆军总指挥)在出征前对将士们训话:

“俄国人以为他们的首都固若金汤?可他们忘了,一百年前,他们的祖先也曾被我们的祖先焚毁过莫斯科!这一次,我们要让圣彼得堡再次品尝恐惧的滋味!”

1822年7月1日,黎明前的波罗的海笼罩在薄雾中。

联合舰队悄然驶向芬兰湾北岸的科特林岛(喀琅施塔得要塞外围),这里是圣彼得堡的海上门户。

俄国的喀琅施塔得要塞,号称“北方直布罗陀”,驻守着一万守军,但他们的海岸炮台大多面向南方,对北方来袭的舰队防御薄弱。

此时的俄国海军,已经在上一次被瑞典海军胖揍,只能龟缩在海港里不敢出来。

战斗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