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要制定最低收购价!保证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平,这个一定要做,否则谷贱伤农,得不偿失!”
李海不明白了,“那国家要拿出很多银子来收购粮食,如果粮食收的太多,吃不完怎么办?”
李海潮说:“能做成副食品,或者酿酒,丰富商品产出。”
牛野继续说道:“钢铁,盐,石油和电这四个产业,不能自由竞价,这四个东西的价格乱了,那国家经济基础就会混乱,这四个产业必须国营,并向全民公示价格!”
然后,顿了顿,他说道:“接下来是军工必须国营,而造船业,车辆制造业,这两个大型聚合工业体,我的建议是国家和私人合营,但也要投资多家,让多家企业之间开展全面竞争。”
李海潮问了一个关键问题,“有竞争就会有倒闭,如果是国营和私人合营,倒闭如何处理?”
牛野说道:“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但绝不允许垄断,要出反垄断法,无论国营,合资还是民营,超过市场总量百分之三十的,就必须拆分!”
陈阿生震惊了,“等等,国营也要执行反垄断法?”
牛野点点头,“必须这么做,不然有人会躺着吃国家红利,国营企业之间也要有竞争!”
李海潮听懂了,“如果市场份额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那么每个行业都将至少有四家公司要参与竞争?”
牛野点点头,但他却说道:“超过百分之三十,拆分也是机会。副手班子有机会成为决策层,最开始他们可能会沟通,但一旦成为独立经营个体就必然有自我利益,最终还是会发生激烈的竞争!”
李海听出一点东西,“你们这是准备全面冻结农村土地买卖,但是要成立很多公司在工业和商业上进行激烈竞争?”
从头到尾都没有发声的林老,敲了敲烟杆子,他说道:“这种政策,几千年都没有听说过,但感觉老百姓的日子会稳定点,可工人却不一定牢靠!这公司或者商号万一倒闭了,哪些人到哪里去找饭吃?”
牛野站起来,来回踱步在思考这个问题。是的,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大量企业倒闭,那就会导致大量城市人口失业,这确实非常难处理。
李珠江此时却站起来,他拿着粉笔写下了农业和工业两个字,然后用圈把两个字圈了起来,说道:“其实,在东望城有一种模式,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东望城出煤,最开始有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去煤矿做工。后来,因为煤矿的工资高,就把田租给村里,村里人用机械耕种,雇人管理。交完税后,收取四分之三的粮食作为报酬,剩余四分之一给到去煤矿干活的人。这些人,其实已经是煤矿工人,但村里有房子,有地,也有粮食收入。就算煤矿真有一天挖完了,他们还能回去继续种地!”
众人听明白了,陈阿生点头,“明白了,农田是一种退路,也是一种保险,无论如何,失业的家庭都有粮食进账,大不了回去种田!”
牛野不明白的问题来了,“工业一旦扩大,城市就会扩建,紧接着就一定会把农田占用,国家需要出钱购买,那些卖了田,进了城的老百姓,哪里还有土地?”
李海潮站起来,他说道,“可以这么来!购买土地的费用,一半直接交给农民,另一半用来开荒,建造房屋和机械耕种,这些开荒的土地平时也有公司打理,老百姓在乡下始终有自己的房子和田地,他们愿意可以回到农村收回土地自己耕种,我们用农业为所有城市居民建立起一种保障系统。”
牛野点点头,“也就是说,就算现在的城市工人,也将会有农业作为失业保险!他们始终有一片土地和一套房子作后盾!”
李海笑了,“这倒也挺好,城里有一份工作,乡下还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和屋子。平时可以去度假,真到公司不行了,还能回到田间,有个依靠!”
赵大问,“这制度不错,人人都有个归处,挺好!”
陈阿生站起来,“所以,中华国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天生的权力,“天赋地权”!”
牛野点头,“说再多屁话都没有用,要保障人的最基本权利,就是先有口吃的,然后有衣服,有一间房子,这才是真正的人权!”
雨儿问道,“如果人口大规模增长,适合耕种的土地少了怎么办?”
牛野说道:“那就问科技要产量,建造温棚,建造农业工厂,总之有保证人均的粮食收入,保证每个人可以活的有最基本的尊严!”
“温棚?是育种基地里面那种玻璃造的房子?”,赵大吃惊了,他在坤甸港的种子基地看到过,惊呼道,“那东西是天价啊!”
陈阿生说道:“会越来越便宜,全国会造十个玻璃工厂,以后这东西会便宜下来!”
赵大连忙说道:“帮美洲建一个,老子在美洲的屋子,那些纸糊的窗户不透光。”
陈阿生拿出炭笔和本子,记了下来,“嗯,我记下来了,美洲,非洲和印度次大陆都会有,让所有这些企业相互竞争!”。
最后,牛野问到:“关于城市居民区,你们怎么思考的,我提到过的城市房价你们怎么看?”
陈阿生说道:“目前已经有苗头了,坤甸港的房子比周边城市的要贵一倍,但依然卖的很好,造房子挺赚钱!”
李海潮却有其他看法:“对于国家而言,要的是大量出售钢铁和水泥,过高的房价和地价其实会压制这种需求。”
牛野点头,作为曾经买不起房的过来人,他直接说话了,“对于城市工作者,三年内提供免费住房,工作本来应该是幸福,而不是痛苦,需要给予所有劳动者最基本尊重!三年后,给每个家庭在城里开辟一个两百平米的土地,他们可以购买建材自己建造房屋,但土地是国家的不能自由买卖。”
陈阿生问,“那如果离开城市呢?那这些房子怎么办?投资那么多银子,不是打水漂了?”
牛野说道:“房子建好后,有当地政府核价,作为历史记录保存。离开城市,把房子卖给城市,可以将房屋的折旧价格收回!而城市可以将房子租给新的劳动者,来做长期收益,或者挂牌直接按照折旧价格出售!”
李海问道,“那还要交人头税和地税吗?”
牛野说道:“劳动者越多,城市的消费就越多,商品贸易就越多,商业本来就要收百分之十的税,应该鼓励人们参与工业和商业,鼓励人员进城,减轻他们的负担!”
最后,牛野来了一个狠招!
“所有沿街的店铺,全部国有,城市按照街区和位置,以及营业额定租金,这些商业体的租金,全部并入城市建造和管理的费用。”
陈阿生明白了,“如果这么做,那商业区就是商业区,住宅区就是住宅区,商业区应该是政府投资建造的。”
牛野点头,“对,几个住宅区中心位置形成大型商业区,包括学校,商店,巡查点,政务点,有政府建造。”
李海潮却并不同意,“这样投资太大了,收回成本也会很久,我建议商业区应该也由老百姓投资,参与租金分红!”
牛野问,“怎么做?”
李海潮说道:“工作三年后,第一块土地也应该购买,这些费用就用于商业区建设,以后经营起来,百分之五十的租金返回给这片社区,用于社区基础建设和管理费用。比如每一千户,为一个社区。修建五百米的商业街,需要六千两银子,那么每块地要卖六两银子,由一千户共同集资。这样社区维护有资金支持,政府也不用投钱建商业街,城市建设也能从商业门面后期一半的租金和商品交易的税金里,源源不断的获取收益。”
牛野想了想,六两银子也不过分,也就点头了!
雨儿也拿出股票市场的方案,“由于土地不能自由买卖,那么老百姓的余钱就需要有方向!接下来是工业分工和大量企业我们要投资,但是我想学习欧洲,让老百姓购买企业股票,主要是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股票,我想先安排几个上市企业,拖拉机,汽车,水泥,日用品,五金,烟草和酒类,我准备安排大约二十家盈利好的企业上市销售股票。”
雨儿认真的说道:“第一笔上市的股票,主要是将国家投入的部分卖给老百姓一些,回收的银两用于和学校一起创建新的科技企业,第一期重点是化学工业,经济作物,电力工业和蒸汽机工业三大重点领域。让资金向工业和贸易全面流动,而不是死在土地里!”
赵大好奇的问道:“也就是,不断搞新的商号,然后不断把好的商号股本给老百姓?这生意有意思!”
李海潮点了重点,“重点是分红,要制定严格的分红机制,这样股票市场才会旺盛,我们才能真的有钱不断的投入生产。”
牛野他们最后确定了,上市公司的名字,开始在广州府,坤甸,铁矿港同步成立股票交易所,正式挂牌,自由买卖股票。
这群人商量了整整一天,把最基本的国家方向进行确定:
一,分田,冻结土地自由买卖;
二,工业人口,以农业作为保险;
三,确定国家核心产业,哪些必须国有;
四,城市建设服务于工业和商业,靠商业的繁荣来获取利润,而不是土地。
五,把原本流向土地买卖的商业传统,全面导向工业和贸易。
六,依靠公司上市来回收早期的工业投入,确定分红的规则,保证股票的基本价值。通过这些股票收益来进行不断的新企业创造,加速工业分工,加大科研投入经费。
牛野他们锁死了几乎所有土地买卖,这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这导致所有人到底钱只有两个流动方向要么工业,要么商业。
而城市居民有农村土地和房屋作为保障的制度,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成果,那就是城里人都有两套住房要建造和维护,这其实带动了大量的钢铁和水泥的需求,也同时加强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
整个中华国没有所谓的城乡差别,因为每个城里人其实都还有农业标签,他们了解农村和农业,而不是五谷不分的纯城市人口。
经常回到农村度假的城里人,还会不断建造自己的度假屋,也带动了农村建设和道路建设,整个国家的发展是相对均衡。
同时城乡结合的农业,因为有一部分人口其实是在城市里工作,这催生了一种专业机械化农耕队伍,反向促进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
这个制度,也在很多年后,当全球经济危机大爆发的时候,中华国渡过的相对平稳很多,很少出现家里揭不开锅的情况。
总之,这群人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体系,被称为“城乡二元融合的社会保障体系”,极具华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