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是关于大陆的政策会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政策,只要了解九州历史的人都知道,只要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稳固,那九州政权就天然稳固。
这一次主持会议的是李海潮,他首先发言:“大陆和海外各个地区都不一样!如果说海外大多数地区部族大多还处于刀耕火种,游牧和游猎生活,那些地区对于土地的开发还处于相对原始和初级开发阶段。大陆本土却早已开发数千年,特别是中原地区,沃野千里,村村相连,有水源地的土地早已被开发完成!有些土地匮乏的地区,甚至连山体上都开发出层层叠叠的梯田,可见土地利用率之高。”
他翻开一个本子继续说道,“土地兼并大约分三个圈层,最严重是围绕府城五十里之内;然后是大型村落,经济越好,人口规模越大的村落土地兼并也就越严重;偏远的小山村,土地兼并的程度不高,但他们的问题是水源地或者好的土地不多,开发出来的土地面积不大,对抗天灾的能力极差。”
然后,他拿着粉笔在一块大黑板上写到,“首先,我们必须在大陆统一第一个标准,以什么标准征收土地和进行移民?比如,哪些家庭算是地主?举例来说,一个五口之家,拥有150亩土地,算不算地主?”
身后有一个官员拿出一张图表,徐徐展开,李海潮向他点点头,于是这位官员开始介绍道:“土地的本质是粮食的产量,民以食为天,我们认真分析过一个人如果要过的好一点,需要的粮食数量,我将按照这张表格给大家介绍。”
他先是指着人均口粮数字说道:“从养活人口而言,成年人每日需口粮1升(约1.5-2斤,因粗粮与细粮差异)。我们按照日子好一点,每人两斤粮食一天,一个五口之家(2壮劳力、2老人\/儿童、1妇女)每日总需求约10斤,每年3600斤粮食,如果加上粮食加工损耗,如果损耗率是三成,那么需要5200斤左右的粮食”
他又指向肉食,蔬菜,瓜果一栏,“副食补充:若追求“吃得好一点”,偶尔吃肉、蔬菜和瓜果,需额外预留20%的粮食用于交换副食,如用粮食换猪肉、蔬菜。这里至少需要预留1000斤粮食。如果一家人要吃饱饭,有一些肉食,至少需要6200斤原粮产量。”
他又指了指赋税一行,“国无税不稳,如果税负率是百分之十,那么还需要再增加百分之十,6820斤是一个底线!”
他又继续说道,“南方和北方的土地不同,南方一年可以种植两季,而北方只能种植一季。
南方水稻亩产较高,精耕细作区,如江南太湖平原亩产可达2-3石(1石=180斤,即360-540斤\/亩),双季稻区(如福建、广东)亩产可达3-4石(540-720斤\/亩)。”
从数据上来看:
江南地区,我们取中位数450斤粮一亩,要达到6820斤粮食,需要至少16亩土地,故江南地区需要人均3.2亩。
福建广东地区我们取中位数630斤,至少需要11亩才能达到6280斤粮食的产量,故广东和福建地区,人均需要至少2.2亩土地。
中原和西北,多种植小麦,北方小麦亩产较低,旱地亩产约1-2石(180-360斤\/亩),水浇地亩产可达2-3石(360-540斤\/亩),但整个北方缺水,多数地区为旱地。
我们取一个中低位数,亩产300斤计算,那6280斤就需要21亩土地,人均4.2亩土地。
东北地区可以参考中原,那里也是以小麦为主,人均也需要4.2亩。”
牛野好奇的问道,“东北不是出大米吗?”
众人像看傻子一样看着牛野,东北出大米?见了鬼了!
赵大骂道:“牛野莫说胡话,老子一路看过去,东北全部都是小米,麦子和高粱,哪有稻子?”
牛野不说话了,他没搞懂啊?他那个时代,商店里到处都在卖东北大米,那是怎么回事?
可官员继续说道:“按照其他需求,比如人们需要肉食,那么江南和岭南不缺水源,人均可以开半亩鱼塘!中原,西北和东北则需要,人均分配半亩山地或者荒地种植牧草或者红薯,进行牲畜养殖。”
那个官员总结道:“若是解决温饱问题,我们从南到北可以按照人头数计算。
岭南,人均至少需要2.2亩口粮田和半亩鱼塘,共计2.7亩;江南人均需要3.2亩,半亩鱼膛,共计3.7亩;中原,西北和东北人均需要4.2亩和半亩山地,共计4.7亩,人口越多的家庭需要的就越多。”
李海潮站起来说道:“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这样的粮食产出也就是让老百姓能吃饱,他们并没有余粮来购买更多的商品!”
他指着另外一张表格说道,“所以最后,我们决定岭南,按照五亩人均来计算;江南按照人均七亩,整个北方按照人均九亩土地”
他再次说道:“这是村里的耕地,而山地也会按照村里的人头均分。牛野说过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问题,所以我们准备分配山地的时候定下规矩,分配山地时由里正清点树木造册登记,每三年一复合,砍一颗自己山地里的树木要种活两棵小树,我们想好了一句口号:砍一棵种两棵,为子孙留下盖房木!”
陈阿生问道:“所以,要退还土地的数量是按照你刚刚说的土地数量,对吗?”
李海潮点头,“是的!地主可以有两个选择,第一主动退还,第二以现在的土地在海外置换一倍的土地,最少也是百亩!”
刘野也有问题,“如果村子里的人口少,地主的土地多,人均分下来的特别多,这个村子分到人均的,是不是比其他村子里的多 ”
李海潮笑了,“有可能,但这种情况并不多,人力精耕细作,耕种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
牛野再次问道:“军龄田是否推行!”
陈阿生说道:“必须推行,我们缺少士兵,又不强行征兵,那就只能推行军龄田。”
李海潮也说道:“包括海外所有领土,未来开垦的荒地都按照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作为军龄田。”
李海反复琢磨这军龄田的问题,他突然说道:“我总觉得,兵源极有可能暴增,我们哪里来的那么多粮食养活那么多兵?”
牛野呵呵的笑了,“修路的就叫工程兵,开荒的就是屯垦兵,造桥的叫做路桥兵,建铁路的叫做铁道兵!”
陈阿生和李海潮的眼睛亮了,“这算是什么?另外一种徭役?”
牛野摇摇头,“这些人要经过基本军事训练,每个月都至少要有三天的军事集中训练,算是后备兵员。剩余的时间,就搞建设!”
赵大嘿嘿笑,“那感情好,这群人说不定还能赚钱!”
李海说道:“兵太多了,不能像以前那样发银子!士兵要至少分三等,战兵,守备兵和后备役兵。战兵一年三十六两银子,服役十年;守备兵一年二十四两,服役五年;后方的后备役兵一年十二两,服役三年!”
雨儿问,“若是,家里都是女儿,那不是没有军龄田?”
牛野说道:“女兵我们也要,做医务兵。开普敦的民兵就已经在招收女民兵了,一样能骑马打枪,一样能管事!”
陈阿生问道:“人总有懒惰和勤奋,如果第一次平均分配就算了,如果以后有家庭想开荒难道也要平分?”
牛野冷笑,“每年,由里正指定各家开荒的土地,谁家要是不开荒,那就收回!”
雨儿继续问,“若是有的家庭转为了工业人口,那村里的土地如何处理?”
牛野想了想,“可以在里正监督下,出租,每次租约最多三年,三年要重新签订一次。”
赵大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不能买卖?”
牛野反问:“每一次朝代灭亡都是因为什么?”
众人沉默,牛野再次开口,“只有国家可以买,但每一次购买土地,要先解决家庭的就业问题。否则失去土地,又没有工作的人口,就是城市衰败和社会动乱的来源。”
另外,牛野同时说出了他长久以来的一个想法,“中华国已经出现大量工业人口,我有一个想法,是关于工业发展的最终进化模式问题!这里有一个终极思考,那就是工业到底应该国家经营,还是完全交由民间经营的问题!”
李海没明白,他问道:“啥意思?”
牛野解释道:“比如钢铁厂,枪炮厂,造船厂目前我们都是国家经营的;可爱德华的拖拉机厂和其他一些利用蒸汽机开发的工业产品是国家和私人合营的;而那些校办企业和各种小作坊,是银行投资的民间企业;这三者之间该如何界定和划分?”
这件事情,李海和赵大从来没操心过,他们其实没怎么明白。
赵大说道:“这小作坊和大工厂,不是谁的手艺越好,价钱越公道,买卖做的越大吗?”
李海潮和陈阿生却在皱眉思考,他们知道三者之间是有竞争关系的,或者说存在某种共生,又竞争的关系!
牛野点头,“在早期,自由竞争时确实是赵大说的,可一旦到了一定规模,就会出现怪物!”
李海不明白了,“怪物?工厂能出什么怪物?”
牛野举例说明:“比如,如果蒸汽机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有一家很大的企业把其他小公司都竞争死了!那么他们就会垄断整个行业,追求利润,控制整个世界的价格,成为巨型垄断公司!表面上他们也纳税,但却阻碍竞争,甚至阻断世界的进步!”
李海吃惊道:“垄断全世界?怎么可能?”
李海潮笑了,他说道:“到今年年底,铁矿港和坤甸港的钢铁产量就能达到40万吨,等于欧洲全部产能的总和。如果吞掉大清得钢铁产量,那五十万吨没有问题,欧洲要和我们竞争会越来越困难!”
陈阿生也点头说道:“现在,全世界的香料定价,基本是我们决定的!”
雨儿补充道:“一旦拿下长江流域,那么丝绸,瓷器和茶叶的定价也将由我们决定。”
李海不说话了,想想还真的是这么一回事情。
雨儿补充说道:“整个世界的价格体系,本质上是由粮食,钢铁,盐,这三种商品决定的!人可以不带黄金,但人不能不吃饭,不吃盐,不使用钢铁工具!”
牛野补充道:“未来还有油和电,这两种新的东西也会决定整个国家的基础物价!”
牛野最后在黑板上写下了,“粮食,钢铁,盐,石油,电”,五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