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毫米的问候(1 / 2)

嘉庆年间,天津城墙是城市的核心防御设施,主要承担两大功能:

城墙高约2.4丈(约7.8米),上设箭垛,城门设有瓮城(东、南、西三门),可抵御小型军事进攻;

防洪功能:城墙基座宽大(3.2丈),且与环城壕沟、石闸(东南角“引汲受福”闸)连通,可排泄城内积水、防止海河洪水倒灌(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洪涝频发)。

天津城墙内的城市格局仍以鼓楼为中心,四条主干道(东、南、西、北大街)从鼓楼向四周辐射,连接四个城门。城内有官署(如天津道署、天津府署)、庙宇(如天后宫)、民居(多为四合院)和商业店铺,城墙外的护城河(海河支流)环绕,是城市与外界的重要分隔。

第二舰队派出了两千陆战队士兵,五百炮兵部队(五百炮兵)和五百辎重兵部队,另外还有一千五百人的武装水兵。

一千五百水兵分散到三个门,挖掘壕沟封锁南,北,西三门,每个门是五百步枪兵。

东门是一千步兵和五百炮兵作为主攻部队,也开始进行壕沟战部署。

另外有乌拉圭人培训的一千专业骑兵,他们一人双枪,一把步枪和一把双管长手枪,作为应急部队使用。

东门位于城墙东侧,靠近海河主航道,是天津漕运的重要节点,江南税粮通过海河运至天津,再转运北京。周边有天后宫,漕运保护神庙宇,始建于元代,清代多次重修、文庙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明正统元年等文化建筑,以及众多四合院民居。因漕运繁忙,东门周边人口稠密,商业氛围浓厚,粮食、茶叶、丝绸等商铺林立。

1819年三月的天津卫,春寒料峭。海河的水面泛着冷冽的波光,城墙上的八旗兵和绿营兵裹紧了棉甲,警惕地注视着两公里外平原上出现的异样身影。

\"报!东门外的地平线上,有不明队伍正在集结!\"一名哨兵慌张地跑上城墙。

城头顿时一片哗然。八旗的佐领色楞格和绿营的参将赵德胜快步登上了望台,手搭凉棚望去。只见在天津城东门外约两公里处,一群身着统一绿色制服的士兵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既没有竖起营帐,也没有擂鼓呐喊,而是挥舞着铁锹,在松软的土地上挖掘着深深的壕沟。

\"对方拱有多少人马?\"色楞格皱眉问道。

\"东门外这些绿色军服的有一千五百人左右\"赵德胜眯起眼睛,\"其他三门的蓝色军服的人大约都有五百人!\"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士兵既不开设营帐,也不构筑防御工事,只是专注地挖掘着一道道壕沟。这些壕沟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深约五尺,宽约三尺,仿佛在地下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网。

\"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城头的清军将士们面面相觑。按照常理,敌军兵临城下,要么立即攻城,要么安营扎寨,可这支神秘的军队却只顾挖沟,既不进攻,也不安营。

\"将军,要不要先发制人?\"一名绿营千总请战道。

\"且慢!\"赵德胜抬手制止,\"陛下有旨,遇敌先固守,待援军抵达。\"他转向色楞格,\"八旗兄弟以为如何?\"

色楞格沉吟道:\"老夫从军三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古怪的敌军。他们既不攻城,也不扎营,每日只顾挖地,实在蹊跷。\"

清军将士们议论纷纷:

\"莫非是要挖地道攻城?\"

\"可他们挖得也太浅了,而且他们离城墙还远着呢!\"

\"我看他们是心虚,不敢攻城!\"

就这样,马祖军在城外连续挖掘了整整两天壕沟,却始终没有发起进攻。城内的清军守军虽然人数多达八千,却因不明敌情而不敢轻易出战。八旗和绿营的军官们日夜轮班监视,却始终猜不透对方的意图。

\"援军应该快到了吧?\"一名小兵问道。

\"按行程,七日之内必到。\"赵德胜安慰道,但眼中也藏着忧虑。

与此同时,在天津以东的大沽口炮台,马祖军的另一支部队正在忙碌着。他们重点加固着木制码头的承重结构,用铁钉、木板和钢管对码头进行加固改造。

\"这些木头码头撑不住蒸汽拖拉机的重量。\"一名工程师模样的军官说道,\"必须加强承重。\"

大量的士兵开始加固五座木头码头,只看到马祖军的工兵们日夜不停地加固着码头,他们在为未来的大规模运输做准备。

第三天清晨,地平线上出现了异样的黑烟。城头的清军士兵警觉地举起望远镜。

\"报!海河入海口方向,有黑烟升起!\"

\"好像是...很多冒着烟的铁家伙?\"

中午时分,二十台蒸汽拖拉机喷吐着黑烟,缓缓驶上海岸。四台拖拉机都拖拽着两门沉重的240毫米迫击炮,其余拖拉机拉着重载六轮马车拖动弹药跟随,在武装水手的护卫下,向着天津城的壕沟方向缓缓前进。

\"那是什么怪物?\"城头的清军将士惊呼。

\"铁兽...铁兽!\"一个年轻的绿营兵颤抖着描述道。

这些蒸汽拖拉机外形如同一座移动的铁屋,前端伸出巨大的齿轮,后部拖拽着粗壮的炮管。它们行驶时发出低沉的轰鸣,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将军,快看!\"色楞格指向远方,\"它们...它们是要用那门大炮轰城吗?\"

赵德胜面色凝重:\"恐怕是的。陛下急报已发七日,援军为何还未到?\"

马祖军的部队在距离城墙约两公里处停下。他们没有立即架设大炮,而是继续挖掘着壕沟,将大炮阵地隐藏在地下工事中。

\"他们在做什么?\"清军将士们不解。

\"似乎要把大炮送入地沟...\"赵德胜若有所思,\"这些蛮夷,打仗的方式好生古怪。\"

城内的清军虽然人数占优,却因不明敌情而不敢贸然出击。八旗和绿营的军官们日夜轮班监视,却始终猜不透对方的战术意图。

\"将军,要不我们先派小股部队试探一下?\"一名千总请战。

\"不可轻举妄动!\"赵德胜摇头,\"敌军必有诡计。\"

就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攻防战即将展开。马祖军凭借着神秘的战术和先进的装备,正在一步步逼近这座古老的城池。而城内的八千守军,虽然人数众多,却因对敌人的战术一无所知而陷入深深的困惑与恐惧之中。

夜幕降临,城外的马祖军营地依然灯火通明。他们继续完善着地下工事,将大炮阵地掩藏在精心构筑的壕沟网络中。

城内的清军将士们彻夜难眠。他们听着远处隐约的机械轰鸣声,心中充满了不安。

\"将军,您说他们到底想干什么?\"一名小兵问道。

赵德胜望着漆黑的夜空,缓缓道:\"老夫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将是一场我们从未经历过的战争。\"

而在城外的黑暗中,两门240毫米迫击炮已经就位,蒸汽拖拉机的引擎在夜色里低声轰鸣。

当大清帝国的火炮工匠们仍在用泥模铸造铁炮时,马祖军的军工基地里,两座10米高的龙门吊正缓缓吊起一枚150公斤重的240毫米炮弹,将其精准地填入一门钢铁巨兽般的重型迫击炮炮膛。这门火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地攻城武器,它的诞生,标志着战争进入了工业化火力时代。

妈祖240火炮基本参数:

口径 240毫米(炮管内径)

炮管长度 4.2米(约17.5倍口径)

炮管材质 镍钢+锰钢复合锻造(高炉吹氧炼钢技术)

炮管重量 15.8吨(含炮闩与加固结构)

全炮重量 28.5吨(含炮架与底座)

最大射程 2.8公里(实心弹),2.2公里(爆炸弹)

炮口初速 210米\/秒(实心弹) \/ 190米\/秒(爆炸弹)

射速 每五分钟一发

炮架类型 可调节式蒸汽辅助炮架(最大仰角60°,俯角5°)

装填方式 前装式(由两台10吨级龙门吊辅助装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