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一家由白俄犹太人开设的、主要接待外国水手和记者的“诺亚”小咖啡馆。
沈惊鸿——或者说,沪江大学助教“周明”——坐在临窗的卡座里,面前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黑咖啡。他手里拿着一份三天前的《字林西报》(The North-a Daily News),目光看似停留在国际新闻版块,实则全副心神都凝聚在报纸中间那些毫不起眼的分类广告和私人启事上。
这是他选择的联络渠道之一。这家咖啡馆客人成分复杂,流动性大,且因主要服务外国人,相对不那么受日伪特务的重点关注。而《字林西报》作为英文报纸,阅读群体有限,中缝信息更是繁杂混乱,是传递隐秘信息的理想场所。
他在寻找,寻找林薇可能留下的,只属于他们两人能懂的暗语。
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利用“周明”的身份,在公共租界靠近苏州河的一栋老旧公寓楼里租下了一个狭小的亭子间,暂时安顿下来。他小心翼翼地外出,通过不同渠道搜集信息,观察76号相关人员的动向,但收获甚微。赵德明和山口一郎的搜捕如同无声的蛛网,笼罩着整个上海,让他不敢有丝毫大意。
对柳如烟的担忧,对胶卷下落的未知,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心口。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与林薇建立联系,里应外合,才能打破僵局。
他的手指缓缓划过一条条枯燥的广告信息:“出售二手钢琴,音色优美,价格面议。”“寻于上周三在外滩走失的棕色柯基犬,名唤Lucky,重谢。”……“诚聘家庭教师,教授国文与算术,需有耐心,待遇从优……”
忽然,他的指尖在一则看似普通的招聘启事上停住了。
“薇薇安女士工作室,诚聘熟悉中国古典纹样的绘图员一名,需有创新意识,懂英文者优先。意者请将简历及作品草图投递至邮箱:Box 274, North a Post Office.”
薇薇安!这是林薇在上海时,用于发表服装设计作品的化名!除了他们极亲近的几人,外人绝少知晓。而且,“熟悉中国古典纹样”、“创新意识”、“懂英文”,这些要求组合在一起,隐隐指向了他们曾经讨论过的、关于那枚“凤凰胸针”上奇异纹路的往事!
更重要的是,联系邮箱是邮政信箱!这是一个可以单向、非接触式传递信息的绝佳方式!
他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几乎要冲破胸膛。是薇!一定是她!她也在想办法联系他!她用这种只有他们能看懂的方式,在告诉他一个安全的通信渠道!
他强压下立刻行动的冲动,又仔细将这条启事反复看了几遍,确认没有其他隐藏信息后,才若无其事地合上报纸,留下咖啡钱,起身离开了咖啡馆。
走在初冬微冷的街道上,沈惊鸿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变得清新了许多。那则小小的启事,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为他指明了方向。
回到那个简陋的亭子间,他立刻行动起来。他找出纸笔,没有使用“周明”的身份,而是以林薇熟知的笔迹和行文习惯,写下了一封简短的信。
信中,他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人名、地名和事件,通篇使用了一种看似讨论“古典纹样研究与现代设计应用”的学术口吻。但在字里行间,他嵌入了一些只有林薇才能理解的暗语:
“……近日于市井偶见一‘惊鸿’纹饰,风格独特,似融合古今,然流传不广,几近湮没,甚为可惜。” (我安然无恙,代号“惊鸿”仍在。)
“……研究此纹,需理清其源流,尤需关注其与海外(暗指瑞士)某种‘金融符号’(指银行流水)之关联,然资料匮乏,取证维艰。” (证据指向瑞士银行,但难以获取。)
“……另,闻听旧友‘柳’小姐,于研究某‘机构档案’(指76号机要室)时不知所踪,其所藏之‘孤本拓片’(指微型胶卷),恐已成绝响,思之怅然。” (柳如烟失踪,胶卷下落不明,我很担心。)
“……前路漫漫,纹样研究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耐心与契机。盼与君隔空论道,互通有无,以期早日窥得此纹全貌。” (我需要时间等待机会,希望能保持联系,里应外合。)
他将信用特殊的折叠方式折好,封入一个空白信封,信封上只写了那个邮政信箱的号码。他没有署名,也没有留下任何回信地址。
第二天,他戴着帽子和围巾,混杂在人群中,将这封承载着希望与风险的信,投进了位于四川路桥堍的北华邮政局的邮箱里。
做完这一切,他并没有感到轻松。这只是一个开始。信能否安全送达林薇手中?她能否准确解读其中的暗语?即便一切顺利,他们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又能如何扭转上海的危局?
希望与焦虑交织,等待的过程同样煎熬。
重庆,林薇住所。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又过去了几天。胡编辑那边没有新的消息,仿佛之前的进展只是昙花一现。楼下的监视依旧存在,虽然不再那么咄咄逼人,但无形的压力始终笼罩着这座小楼。
林薇几乎每天都会让翠儿去买回所有能买到的报纸,尤其是那些可能刊载分类广告的版面。她知道自己留在《字林西报》上的那则启事如同大海捞针,但她相信,如果惊鸿还活着,如果他看到了,一定能认出其中的含义。
这天下午,翠儿照例出门采买。回来时,她除了带回食物和报纸,还偷偷塞给了林薇一个看起来像是商业信函的、没有任何寄件人信息的牛皮纸信封。
“小姐,在邮箱里发现的,夹在一堆广告里。”翠儿小声说道,脸上带着一丝紧张。
林薇的心猛地一跳!她强作镇定地接过信封,回到书房,反锁了房门。
信封很薄。她小心翼翼地用裁纸刀拆开,里面只有一张对折的信纸。展开信纸,看到那熟悉的、力透纸背的笔迹的瞬间,她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
是惊鸿!是他的笔迹!他还活着!他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启事,并且成功回信了!
她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目光迅速扫过那些看似讨论古典纹样的文字,大脑飞速运转,解读着其中隐藏的密语。
“惊鸿纹饰”……他没事!
“海外金融符号”……瑞士银行!他真的查到了这个关键线索!
“柳小姐不知所踪”……“孤本拓片”……柳如烟果然出事了!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