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惊鸿照影落絮无声 > 第231章 蛛丝马迹与渝城暗流

第231章 蛛丝马迹与渝城暗流(1 / 2)

上海,公共租界,一家门面狭小、客人稀少的旧书店。

沈惊鸿坐在靠窗的角落,面前摊开一本厚厚的《上海市工商名录》,看似在认真查阅,眼角的余光却时刻留意着窗外街面的动静。他换上了那身从紧急联络点取出的、质地普通却合体的深蓝色中山装,鼻梁上架着一副平光眼镜,配合着刻意收敛的气场,俨然一位钻研学问的年轻职员或教师。这是他其中一个伪造证件上的身份——沪江大学助教“周明”。

怀揣着那份刊载有林薇文章的《申报》,如同握着一块温暖的炭火,驱散了他亡命途中浸入骨髓的寒意。他知道,自己必须更加谨慎,也更加主动。被动躲藏只会坐以待毙,他需要信息,需要了解对手的动向,需要找到那条能连接内外、撕开黑暗的缝隙。

旧书店是他选择的一个信息节点。这里往来人员虽不多,但三教九流皆有,老板是个戴着厚如酒瓶底眼镜的干瘦老头,看似沉迷故纸堆,实则消息灵通,只要价钱合适,很多看似隐秘的消息都能从他这里探听到一二。

沈惊鸿耐心地翻看着名录,直到店里最后一个客人离开,他才合上书,走到柜台前。

“老板,打听个事。”他声音不高,带着读书人特有的温和。

老板从一堆泛黄的账本里抬起头,透过厚厚的镜片打量了他一下,没说话,只是用眼神示意他继续。

“最近市面上,关于极司菲尔路那边……可有什么新鲜说法?”沈惊鸿将几块银元不动声色地推过柜台,压在手掌下。他没有直接提76号,用了更隐晦的说法,但圈内人都懂。

老板浑浊的眼珠在镜片后转动了一下,手指熟练地将银元拨拉进抽屉,声音沙哑地开口:“风声紧得很呐。前几日闹了场火,听说跑了个重犯,现在里里外外都跟铁桶似的,搜得厉害。”他顿了顿,压低声音,“特别是……找姓沈的。”

沈惊鸿心中凛然,面上却不动声色:“哦?这么大的阵仗?看来这人非同小可。”

“谁说不是呢。”老板撇撇嘴,带着几分市井小民对大人物的天然疏离和一丝幸灾乐祸,“听说不仅是76号自己的人,连日本人的梅机关,还有巡捕房的人,都动了。悬赏这个数……”他伸出五根手指,晃了晃。

五百大洋?或者五千?赵德明和山口一郎为了抓他,还真是下了血本。

“这么兴师动众,莫非这人手里……有什么要命的东西?”沈惊鸿试探着问,心脏微微收紧,关注着老板的每一个细微表情。

老板左右看了看,凑近了些,声音压得更低:“都这么传。说是涉及上头的大人物,还有……一些见不得光的账本什么的。反正啊,现在谁沾上谁倒霉。”他摇了摇头,显然不愿再多说。

账本?是指瑞士银行的资金往来吗?还是另有所指?沈惊鸿无法确定,但老板的话印证了他的判断,赵德明慌了,害怕他掌握的证据曝光。

“那……跑掉的那个,之前关着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比如……同监的,或者……审过他的什么人,后来怎么样了?”沈惊鸿换了个角度,试图打听柳如烟的消息。

老板皱起眉头,努力回想了一下,最终摇了摇头:“这就不清楚了。里面的事,捂得严实。不过……听说机要室那边,好像也换了人,原来的柳主任,好些天没露面了……”

柳如烟!果然出事了!

沈惊鸿的心猛地一沉。虽然早有预料,但听到确切的消息,依旧让他感到一阵揪心的愤怒和愧疚。柳如烟是因为帮助他才陷入险境的。

“换人了?是调走了还是?”他强压着情绪追问。

“那就不知道了。”老板摊摊手,“那种地方,人不见了,还不是上头一句话的事。”

沈惊鸿知道再问下去也得不到更多信息,反而可能引起怀疑。他道了声谢,转身离开了书店。

走在熙攘的街道上,阳光明媚,他却感觉周身冰冷。赵德明的搜捕网比他想象的更严密,柳如烟生死未卜,胶卷下落不明。局势依旧严峻。

但他没有时间沮丧。从老板的话里,他也捕捉到了一些积极的信息:赵德明的过度反应,恰恰说明他心虚害怕;而内部人员的变动(柳如烟消失),也可能在76号内部造成某种程度的人心浮动和猜疑。

他现在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能接触到76号内部、或者能与柳如烟建立联系(如果她还活着)的桥梁。

他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马汉卿和李特派员的身影。或许……可以从他们身边不那么核心的人员入手?比如他们的司机、秘书、或者外围的警卫?

这是一个更加漫长和精细的谋划,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运气。

他决定,先利用“周明”这个身份,在公共租界相对安全的区域稳定下来,然后开始有针对性地搜集关于马汉卿和李特派员行踪、以及他们身边人员的信息。

同时,他必须想办法,让林薇知道他还活着,并且正在按计划行动。直接联系风险太大,也许可以通过某些中立的、能够连通沪渝两地的商业或文化渠道,传递一个隐晦的平安信号。

希望如同风中残烛,微弱,却指引着他在迷雾中前行的方向。

重庆,林薇住所。

胡编辑冒险刊登的那篇《论乱世中之士人气节》果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虽然文章本身并未提及任何具体人事,但其对“信义”、“担当”、“忠奸之辨”的深刻阐述,在知识界和文化界激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许多读者从中读出了弦外之音,将其与近期市面上关于上海的那场风波联系起来。

林薇陆续收到了一些来自文化界朋友的信件和口讯,表达对她的声援和对沈惊鸿遭遇的同情与愤慨。虽然这些声音还无法改变大局,但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舆论压力。

这天,胡编辑再次秘密前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与凝重交织的神色。

“林小姐,有进展了!”他一进门就压低声音说道,“你的文章,被侍从室二处的一位参事看到了,据说……还送到了陈主任(陈布雷)的案头!”

林薇的心猛地一跳!陈布雷看到了?那位委员长身边最重要的文胆和幕僚长?

“陈主任什么反应?”她急切地问。

“具体反应不清楚。”胡编辑摇摇头,“但据那位参事私下透露,陈主任看完后,沉默良久,然后说了一句:‘文以载道,此女深得其中三昧。只是,世道艰险,光有文章是不够的。’”

文以载道……世道艰险……光有文章是不够的……

林薇仔细品味着这几句话。前一句是极高的赞誉,肯定了她的文章价值和思想深度。后两句则充满了现实的无奈和提醒,暗示她仅靠舆论造势难以撼动盘根错节的势力,需要更实际、更有力的证据或推动力。

“陈主任既然看到了,也说了这样的话,是不是意味着……上面真的开始关注此事了?”林薇怀着一丝希望问。

“极有可能!”胡编辑肯定地点点头,“虽然表面上依旧风平浪静,但我听说,调查统计局总部那边,已经有人对赵德明近期的一些举动和资金流向,产生了疑问。只是……缺乏直接的证据,而且赵德明在内部经营多年,关系网复杂,动他并非易事。”

这印证了林薇之前的猜测。高层的目光已经投注过来,但还在观望和权衡。打破僵局的关键,在于上海,在于沈惊鸿能否拿到那份足以一锤定音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