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碧霄剑魂 > 第187章 圣道永存]

第187章 圣道永存](1 / 2)

一、馆舍初成

望仙镇的春日,总带着一股子湿润的暖意。镇中心那片刚平整好的空地上,此刻正热闹非凡。十几个青壮汉子抬着一根粗壮的楠木梁,喊着号子往新搭的屋架上送,梁木上缠着红绸,绸子上绣着一朵简洁的莲花,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阿竹站在一旁,看着工匠们给窗棂上漆。漆是用莲池的荷叶汁调的,呈淡淡的碧色,干了之后会透出温润的光泽。这是他筹划了半年的“剑莲圣道馆”,选址在镇中心最热闹的街口,就是为了让往来的百姓都能看得见,进得来。

“阿竹兄弟,这门匾可得你亲自挂。”王老头捧着块黑檀木匾走过来,上面“剑莲圣道馆”五个字,是阿竹模仿李云歌的笔迹写的,笔力虽稚嫩,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阿竹接过木匾,指尖抚过凹凸的刻痕,心里忽然想起第一次在剑莲宗见到圣剑的情景。那时他以为,圣道就是绝世武功,就是斩妖除魔。可现在他明白了,能让张婶和李嫂不再为了一瓢水吵架,能让街头的孤儿有口热饭吃,才是更实在的圣道。

“挂在最显眼的地方。”阿竹笑着说,“让路过的人都知道,这里不是打打杀杀的武馆,是说心里话、解烦心事的地方。”

两个工匠搬来梯子,阿竹踩着梯子上去,将木匾稳稳挂在门楣上。春风拂过,红绸飘动,引来街上一片叫好声。卖豆腐的张大哥提着两板新做的豆腐送来:“阿竹,这豆腐给馆里添个彩头,以后我每天都送些来,让来的人都能喝上热豆浆。”

教书的陈先生也来了,怀里抱着一摞书:“我把家里的《论语》《孝经》都带来了,虽说和剑莲宗的学问不一样,但‘和为贵’的道理总是相通的。”

阿竹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白发长老的话:“圣道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字,是长在人心头的芽。”此刻他信了,这望仙镇的人心头,早已长满了这样的芽。

二、心合之教

剑莲圣道馆开馆那日,没有请江湖门派,没有摆庆功宴,来的都是望仙镇的百姓。阿竹在馆前的空地上摆了几张长桌,桌上放着新采的莲心茶,还有王老头做的莲子糕,甜而不腻,像极了他想传递的道理。

“今日开馆,不讲剑法,只说‘心合’。”阿竹站在桌前,看着围拢过来的男女老少,“什么是心合?不是两个人力气往一处使,是两个人能替对方着想。就像张大哥挑豆腐,知道李婶家孩子爱吃嫩的,总会多留两块;就像陈先生教孩子,知道三娃子笨,总会多讲两遍。”

人群里的张大哥嘿嘿笑起来:“阿竹兄弟说得是,以前我总嫌李婶斤斤计较,后来才知道她男人卧病在床,家里日子紧。上次我多送了她半板豆腐,她转头就给我家送了筐新摘的菜。”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擦了擦眼角:“要是早有这地方就好了。前年我家男人被伪莲教的余孽骗去当差,我哭着求镇上的武师帮忙,没人肯管。还是阿竹兄弟带着剑莲宗的弟子,讲道理讲了三天,才把人给劝回来。”

阿竹摆摆手:“不是我厉害,是你家男人心里本就不想做坏事。就像池里的荷花,哪怕被污泥盖着,也总要往上长,因为它知道,阳光就在上头。”

他领着众人走进馆内。馆里没有刀枪剑戟,只摆着几十张桌椅,墙上挂着两幅画:一幅是李云歌与苏婉清并肩站在莲池边,没有持剑,只是在说话;另一幅是望仙镇的全景,画里的人都在笑着劳作,没有半点戾气。

“以后每日辰时,我们就在这里学‘心合之道’。”阿竹指着东边的角落,“那里是‘听心处’,谁心里有疙瘩,就去那里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解。西边是‘互助角’,谁家有难处,就在板子上写下来,有力气的帮力气,有手艺的帮手艺。”

正说着,街对面突然传来争吵声。是卖柴的刘大和收柴的赵老板,为了柴的干湿吵得面红耳赤。阿竹笑了笑,对众人说:“走,我们去上第一堂课。”

三、圣道真意

刘大和赵老板的争吵,在望仙镇不算新鲜事。刘大的柴捆得扎实,可偶尔会掺几根湿的;赵老板给的价钱公道,却总爱挑些小毛病。往日里吵几句也就算了,今日不知怎的,竟推搡起来。

阿竹领着众人走过去,没有呵斥,只是笑着说:“刘大哥,先歇口气,喝碗莲心茶。赵老板,您也来尝尝,这是今早刚采的嫩莲心。”

王老头机灵,赶紧端来两碗茶。两人被这阵仗弄得一愣,接过茶碗,却没心思喝。

“刘大哥,您这柴是从断云峰背下来的吧?”阿竹蹲下身,拿起一根柴看了看,“我前几日上山,见着山路滑得很,您这柴捆得这么紧,想必费了不少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