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53章 海关改革的 “双向闸门”

第353章 海关改革的 “双向闸门”(2 / 2)

可改革刚起步,就遇到了麻烦。周大人故意刁难,让手下的吏员不配合价值评估,还对外商说:“价值税是临时的,过几天还得改回来,别白费力气。” 史密斯听说后,迟迟不敢申请价值税,还是大宝亲自找到他,把 “棉花旧税两百两、新税二十五两” 的对比算给他看,又带他去海关现场观摩评估流程,他才半信半疑地报了关。

评估那天,算术生先查《价值手册》:“印度棉花,每斤五钱,一千斤价值五百两”;再核史密斯的成本单:“采购价每斤四钱,运费每斤一钱,总成本五百两”;最后看销售合同:“卖给广州布商,每斤五钱,总售价五百两”。“估值五百两,税 5%,应缴二十五两。” 算术生报出结果时,史密斯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真的只要二十五两?比之前少了一百七十五两!”

消息传开,外商们纷纷来申请价值税。周大人见拦不住,又在手续上做文章 —— 故意拖延退税审批,让商人跑三四趟都拿不到钱。江兰知道后,立刻简化流程:海关核验完出口单据,直接把信息传给兰馨银行,银行不用再复核,当天就能把退税银划到商人账户。宁波商人周福运了一船瓷器出口,申请退税后,第二天就收到了八十两银子,他激动地说:“这效率,比以前快了十倍!”

信用评级的推行,更是让通关效率大大提升。史密斯因为 “三年无违规、按时缴税”,被评为 A 级,每次通关都能走 “快速通道”—— 以前要三天,现在只要一天,还不用被反复查验。他不仅自己增运了两船棉花,还介绍了五个荷兰外商来广州,说 “大清的新式海关,公平又高效”。

广州的改革初见成效后,江兰又带着团队去了宁波。宁波海关的问题和广州类似,只是货物以瓷器、茶叶为主。江兰让大宝从景德镇调来了 “瓷器价值分级标准”,从 “白釉、青花到粉彩”,每一种都标着价值;让丫蛋教海关人员 “茶叶品质鉴别”,比如 “西湖龙井,明前茶,每斤价值二两;祁门红茶,中等品质,每斤价值一两”。

不到三个月,广州、宁波的新式海关就走上了正轨。雍正四十七年冬,海关的奏报送到了京城 —— 广州海关进口额从两百万两升至三百万两,出口额从一百五十万两升至两百二十五万两;宁波海关进口额从一百二十万两升至一百八十万两,出口额从八十万两升至一百二十万两;外商数量从八十家增至一百二十家,A 级商人占比达三十五 %。

关税也跟着涨了,从每月十五万两升至二十二万五千两,新增的七万五千两,江兰奏请拨给了美洲探路队。大宝用这笔钱,从广州商栈买了两千匹防海盐帆布、五百匹丝绸样品和一千件瓷器,还从海关调取了 “南洋香料价格、欧洲钟表需求” 的 data,供探路队参考。“探路船带着这些货物,既能和美洲土着贸易,又能了解当地需求。” 大宝说。

广州的丝绸织坊也跟着受益。瑞祥号的丝绸出口量从每月五百匹增至一千匹,带动江南织坊新增了两百名工人。江王氏的织坊也接到了瑞祥号的大额订单,她雇了十名新工人,教她们 “改良织法”—— 织出来的丝绸更细腻,出口价能提高两成,工人的日薪也从五十文涨到了七十文。“以前织一匹布只能赚五十文,现在能赚一百文,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织工李婶笑着说。

江兰站在广州海关的码头上,看着满载丝绸、瓷器的商船扬帆起航,外商和中国商人笑着握手道别,心里满是踏实。她今年五十九岁,鬓边的银丝在海风里飘着,却觉得比年轻时更有活力 —— 海关改革,不仅打开了大清的门户,还让更多人靠贸易过上了好日子。

“姐姐,宁波海关也传来好消息,周福运瓷器去南洋,通关只用了一天,没损耗,利润增了三成,他特意送来一船瓷器,说是给美洲探路队当礼品。” 丫蛋跑过来,手里拿着宁波海关的奏报。

江兰接过奏报,看着上面 “商人满意度 90%” 的字样,想起了刚到广州时看到的混乱场景。短短三个月,海关就变了样,这让她更坚信:“只要制度合理、做事踏实,就没有改不了的旧弊,没有激活不了的活力。”

夕阳落在广州港的海面上,金色的光洒在商船上,像是给每一艘远航的船都镀上了希望。江兰知道,海关改革只是海外贸易的开始,接下来,还要把厦门、福州的海关也改了,还要支持美洲探路队开辟新的贸易路线。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