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47章 应对 “文字狱” 的舆论引导

第347章 应对 “文字狱” 的舆论引导(2 / 2)

赵虎不慌不忙,又翻到 “学者算细账” 部分:“周秀才,你看这里,兰馨学院的李桐先生算了一笔账,兰州上个月的火耗银共收了 5 万两,其中 30% 用于建医馆,新增了 3 家医馆,就诊人数有 1200 人,每人平均节省医药费 20 文;20% 用于建私塾,新增了 5 所私塾,学费全免。这里还有医馆的就诊记录和私塾的入学名单,都有官员的盖章,假不了。”

这时,之前犹豫的李阿婆挤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布口袋:“小伙子,官盐真的还是 35 文一斤吗?我今天就是来买盐的,听了谣言又不敢去了。”

赵虎笑着说:“阿婆,您看‘百姓说真事’部分,太原的王大娘说,盐价从 50 文降到 35 文,她每月买盐省 450 文,能给孙子买麦芽糖。咱们苏州的官盐直销点就在街对面,您现在去买,还是 35 文,要是涨了,您来找我!”

李阿婆半信半疑地去了直销点,回来时手里提着两斤官盐,脸上满是笑容:“真的是 35 文!盐还干净,没一点沙子!” 周围的百姓见了,纷纷去买盐,直销点的伙计忙得不可开交。周启元见没人听他说话,悄悄溜出了茶馆。

常州的沈敬之看到报纸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派门生去无锡查探,门生回来后,递上张老栓家的缴银单据,还说 “张老栓现在每天都能喝上玉米粥,之前可只能吃野菜”。可沈敬之还是不放心,决定亲自去看看。

他乔装成一个卖字画的老先生,背着一个布包袱,去了无锡张老栓家。张老栓家的院子里晒着金黄的玉米,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红辣椒,看起来很热闹。张老栓见他是外乡人,热情地请他进屋,端上一碗热乎乎的玉米粥:“先生,您尝尝,这是今年新收的玉米,比去年多收了 300 斤,够吃到来年春天。”

沈敬之接过粥碗,温热的粥里满是玉米的香气。他喝了一口,问道:“老栓,听说摊丁入亩后,你缴的丁银少了?”

张老栓点点头,从里屋拿出一个木盒,打开里面的缴银单据:“先生您看,去年缴 1 两,今年缴 0.6 两,省下的 4 钱银,我给孙子买了件新棉袄。之前士绅说新政不好,我也怕,可现在看来,是真的好啊!”

沈敬之又去了兰州,看到乡村医馆里挤满了看病的百姓,护士正给一个老人量体温;还去了苏州的私塾,看到寒门学子在教室里认真读书,朗朗的读书声传遍了整条街。

沈敬之拿着这些见闻,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他亲自写了一封致歉信,送到兰馨报社。信里写着:“余老眼昏花,未察新政利民之实,妄写诗句惑众,今亲赴无锡、兰州、苏州,见农户多收粮、百姓免费看病、学子免费读书,方知余之过也。此后,余愿为新政说真话,让更多百姓知新政好。”

兰馨报社很快刊登了这封信,还在旁边配了沈敬之在张老栓家的合影(小宝画的简笔画)。这封信一登,江南的谣言彻底破了。苏州的官盐直销点,销量不仅回升,还比之前增了 15%;兰州的医馆,就诊人数比之前多了 200 人;兰馨报社的发行量也从五千份涨到了一万两千份。

很多百姓、文人都给报社写信,分享自己的经历。苏州商户陈掌柜在信里写:“我做丝绸生意,摊丁入亩后多缴了 2 两银,但火耗改革后,运货的银钱结算更透明,少被官员刁难,上个月多赚了 50 两,新政是长远好。” 常州百姓李二在信里写:“我之前信了谣言,买了私盐,结果吃了拉肚子,花了 100 文看病。现在只买官盐,35 文一斤,又便宜又干净,再也不信谣言了。”

御书房里,胤禛拿着报社送来的读者来信和发行量报表,笑得合不拢嘴:“兰丫头,还是你有办法!这报纸比刀枪管用,不仅破了谣言,还让百姓更懂新政了。”

江兰笑着说:“百姓怕的不是新政,是不知情;文人反的不是改革,是自己的利益受损。咱们让大家把话说开,把实情摆出来,自然能赢民心。”

此时的广州,大宝正给江兰写回信,信里详细说了探路船的准备情况:“探路船已经装好了防盐化的船舱,还带了 200 份兰馨报社的报纸,准备送给美洲的土着,让他们也知道大清的新政。就等朝廷拨的 30 万两火耗银,买玉米种植手册和种子了。”

西北的江柱子,也传来消息:“查到常州文人柳志远和八爷党旧部有联系,之前是他劝沈敬之写诗的,现在柳志远见谣言破了,已经躲起来了,我派了人盯着,不会让他再闹事。”

江兰站在兰馨报社的窗前,看着街上百姓拿着报纸讨论新政,有的在看 “百姓说真事”,有的在念 “学者算细账”,脸上都带着笑容。她想起四十三年前,刚穿越成包衣丫头时,连粗布衣裳都穿不起,每天只能帮江王氏缝补衣裳,那时她从未想过,自己能帮着胤禛,用一张报纸化解一场舆论危机。

“姐姐,沈敬之派人送来了他写的《新政颂》,里面写‘盐贱粮多百姓安,火耗归公医馆建,私塾朗朗书声起,新政利民万万年’,要不要刊登?” 丫蛋拿着诗稿跑过来,脸上满是笑意,诗稿上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江兰接过诗稿,看着上面工整的楷书,点了点头:“登,还要放在头版,加个标题‘沈敬之秀才新作《新政颂》’,让大家都知道,文人也能为新政说话。”

夕阳落在紫禁城的角楼上,金色的光洒在兰馨报社的牌匾上,把 “兰馨” 两个字照得格外明亮。江兰知道,这场舆论危机的化解,不是结束,而是新政深入民心的开始。接下来,她还要陪着大宝,等美洲探路队带回玉米种子;陪着陈默,在江南推广玉米和番薯的套种;陪着吴青,用火耗银建更多的医馆和私塾。

她摸了摸鬓边的银丝,心里默念:“再拼一年,等新君能稳住新政,等玉米种子种满大清的田,等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读书、看病,我就能放心退休了。”

御书房的钟声缓缓传来,浑厚的声音传遍京城,像是在为这场成功的舆论引导喝彩,也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美洲征途,奏响新的序曲。江兰收拾好读者来信和沈敬之的诗稿,和丫蛋一起往瑞祥号分铺走 —— 她要给大宝写封信,让他多带些兰馨报社的报纸,说不定能和美洲的土着,分享大清的新政故事,让他们也知道,大清的百姓,正过着越来越好的日子。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