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万山彻底慌了,他带着几个盐商,气势汹汹地来到太原直销点闹事,刚到门口就被京营士兵拦住。江兰正好在太原巡查,让人把胡万山请进瑞祥号分铺的内堂:“胡老板,你垄断西北盐运二十年,一年私吞百万两利润,可你有没有想过百姓的日子?王大娘为了买一斤盐,要卖半天青菜;李秀才为了给母亲买盐,典当了冬衣;张掌柜的面馆,因为盐贵客源少了三成 —— 你赚的钱,都是百姓的血汗钱。”
她从袖中取出一份 “官商合营测算表”,放在胡万山面前:“现在朝廷给你一条路:官商合营。你出兰州的盐仓,官府出运输渠道和人力,利润分你三成 —— 按兰州每月卖 10 万斤盐算,你每月能赚 7.5 万两,一年就是 90 万两,虽然比你之前私吞的少,但不用担风险,还能跟着瑞祥号做海外贸易。比如你可以把兰州的绸缎通过瑞祥号的分铺卖到广州,再从广州买茶叶回西北卖,利润比你囤盐还稳。”
胡万山看着测算表上的数字,又想起自己囤在兰州的 100 万斤盐 —— 现在官盐卖得便宜,他的私盐根本没人买,每天还要付盐仓的租金,再拖下去,只会赔得更多。他沉默了半晌,终于松口:“江大人,我可以合营,但我有个条件 —— 我的伙计要参与盐仓的管理,我要亲眼看到利润分成。”
江兰点头答应:“没问题,盐仓会派算术生监督记账,你的伙计可以一起对账,每月结算一次利润,直接通过兰馨银行转账到你的账户,不用现金经手,避免出错。”
三天后,胡万山就和官府签了官商合营协议。兰州的盐仓被改造成 “官盐中转仓”,胡万山派了 5 名伙计帮忙管理,每天和算术生一起核对盐的出库数量和利润;每月结算时,银行会把三成利润转到他的账户,他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担惊受怕地囤盐、加价。其他盐商见胡万山赚了稳钱,也纷纷来找江兰谈合营 —— 半个月内,山西、甘肃的 10 大盐商,有 8 家签了协议,只剩下两家还在观望,可看着官盐卖得越来越火,也渐渐动了心。
三个月后,山西、甘肃的盐政试点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户部的奏报送到御书房时,胤禛拿着奏报,笑得合不拢嘴:“山西的盐税,从每月 6700 两涨到了 2.08 万两;甘肃的盐税,从每月 1 万两涨到了 2.92 万两;三个月合计增收 40 万两,预计全年能增收 160 万两!兰丫头,你这釜底抽薪的法子,真是厉害!”
太原的王大娘,现在每月买盐能省 15 文,她攒了两个月,给孙子买了一块麦芽糖,还买了一丈粗布,给孙子做了件新衣裳;张掌柜的面馆,因为盐价降了,又恢复了之前的用盐量,客人多了起来,每月能多赚 200 文;兰州的李秀才,赎回了典当了的冬衣,还能用省下来的钱买几本圣贤书。瑞祥号太原分铺的掌柜也递来报告:“山西、甘肃因盐贵逃荒的农户,已有 12 户回流,百姓对新政的满意度从 85% 升到了 95%,咱们的绸缎销量也涨了 10%—— 百姓手里有了余钱,就愿意买些布料做新衣裳了。”
胡万山也成了新政的拥护者。他跟着大宝去两淮盐场考察,看到官盐的运输流程 —— 从盐场装盐,到漕运船运输,再到直销点销售,每一步都有记录,清清楚楚,他忍不住对大宝说:“以前我囤盐,每天都怕被官府查,晚上都睡不好觉;现在合营,每月按时拿利润,还能跟着你们做海外贸易,比以前强多了。”
江兰站在太原的官盐直销点,看着百姓们排着队,拿着盐票领盐,脸上满是笑容。她想起四十三年前,自己刚穿越成包衣丫头时,江王氏为了省盐,炒菜时几乎不放盐,那时她就想,要是有一天,大清的百姓都能吃得起干净、便宜的盐就好了。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姐姐,皇上刚才让人递了口谕,说要把盐税增收的 40 万两拨给美洲探路队,大宝哥已经去准备防盐化的船舱材料了 —— 他说探路船要带些玉米种子回来,用防盐化的材料装,能保证种子不受潮。” 丫蛋拿着一张纸条跑过来,脸上满是兴奋。
江兰接过纸条,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盐政改革只是开始,明年还要把这个法子推广到两淮、四川,还要查两淮盐商和八爷党旧部的往来 —— 可现在,看着百姓们拿着平价盐,脸上露出笑容,她觉得一切都值。
夕阳落在太原的城墙上,金色的光洒在直销点的木牌上,“大清官盐” 四个字显得格外醒目。江兰握紧手里的盐票,心里默念:“再拼一年,把盐政推到全国,把美洲的玉米种子带回来,等新君能稳住新政,我就能放心退休了。”
御书房的钟声从京城传来,浑厚的声音越过山川河流,像是在为盐政改革喝彩,也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美洲征途,奏响新的序曲。江兰收拾好试点的奏报,和丫蛋一起往瑞祥号分铺走 —— 她要给大宝写封信,让他在探路船上多带些官盐样品,说不定能和美洲的土着换些珍贵的玉米种子,让大清的百姓,以后不仅能吃得起盐,还能种上高产的玉米,日子过得更踏实。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