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柱子领了命,当天就带着士兵出发。三天后,他赶到张家口城外的牧场时,帖木儿带来的五百匹良马已经排成了长队,毛色光亮,嘶鸣声震天。江柱子走到第一匹马前,先是看了看马的牙口 —— 牙口整齐,泛着淡粉色,正是三岁的好年纪;又摸了摸马的脊梁,结实有力,没有凸起的骨头;最后抬起马的前蹄,马蹄坚硬,没有裂纹。“好马!” 他忍不住赞道,翻身上马,双腿一夹马腹,黑马嘶鸣一声,撒开蹄子在牧场跑了起来,风从耳边掠过,马跑起来又稳又快,比他之前骑的蒙古马强太多。
“江兄弟,怎么样?” 帖木儿走过来,脸上带着得意,“这可是我们阿拉木图最好的马,每一匹都能当战马!”
江柱子翻身下马,拍了拍马背:“好!太好了!这些马我们都要了!”
交割那日,张家口城外的牧场上热闹非凡。江老实带着瑞祥号的二十个伙计,忙着把砖茶、棉布、药包装上哈萨克人的骆驼 —— 每匹骆驼驮着二十块砖茶、十匹棉布、五包药,伙计们还特意在骆驼背上铺了厚棉垫,怕货物磨坏。江石头则带着京营的士兵,帮着清点马匹,每一匹马都挂上编号的木牌,登记在册子上,生怕弄混。
江王氏也来了,她带来了一筐刚做好的芝麻糕,分给哈萨克的随从们:“尝尝,这是我们京城的点心,甜而不腻,路上饿了能垫垫肚子。” 一个哈萨克随从尝了一块,连连点头,用生硬的汉语说:“好吃!比我们的奶酪还好吃!”
帖木儿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走到江兰身边,递过来一把精致的小刀 —— 刀鞘上镶嵌着蓝宝石,是哈萨克大汗赐给他的。“江姑娘,你们大清人守信用,货物好,人也好。” 他语气诚恳,“往后,阿拉木图的分铺,我会派专人保护,谁要是敢欺负你们的伙计,我第一个不答应!”
江兰接过小刀,笑着说:“多谢帖木儿使者。等分铺开起来,我们会派兰馨学院的学生来教哈萨克语,还会带更多的玉米种子,让你们的牧民都能种上高产的玉米。”
半个月后,剩下的五百匹良马如期送到了科布多。胤祥亲自在军营验收,看着骑兵们骑着新战马操练 —— 战马奔腾,长枪在阳光下闪着光,士兵们的呐喊声比之前响亮了不少。他拉着江柱子的手,指着操练的队伍,兴奋地说:“你妹妹真是本事!这千匹良马,比增派一万士兵还管用!有了这些马,西麓的防线就稳了,准噶尔再敢来犯,咱们定能把他们打回老家!”
胤祥立刻写奏折给胤禛,把江兰借俄商牵线、和哈萨克谈判、设分铺通商的事细细说了一遍,连江兰改良砖茶、教种玉米的细节都没落下,末尾还加了句:“江兰此举,既充骑兵之马,又通中亚之商,于军于政,皆有大功,实乃社稷之幸!”
此时的京城,御书房里暖意融融。胤禛拿着胤祥的奏折,又看了看江兰送来的折子,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江兰的折子上写着:“瑞祥号阿拉木图分铺首月已收皮毛两千张,其中狐皮五百张、羊皮一千五百张,可制皮袄五百件,供科布多驻军过冬;另收玉石五十块,其中上等白玉十块,运至京城瑞蚨祥,估价可卖银万两,可充实国库。往后可借商路,传我大清农种、医理之法,使中亚诸国知我大清强盛与仁厚,少生战乱,永享太平。”
“好!好!” 胤禛忍不住拍了拍案,把奏折递给张廷玉和马齐,“你们看看,江兰总能给朕惊喜!之前用改良火枪破准噶尔,如今又借商路补战马、通中亚,这‘以商辅政’的法子,比单纯的打仗管用多了!”
张廷玉接过奏折,仔细看了一遍,由衷地感叹:“江姑娘此举,看似是跨国贸易,实则是无形的外交啊!中亚诸国通过瑞祥号的分铺,能看到我大清的好茶、好布、好种子,还能学到种玉米、治风寒的法子,自然会对我大清心生敬佩,边疆也就更安稳了。这比派使臣去游说,管用百倍!”
马齐也点头附和:“臣有个建议,让兰馨学院开个‘通商班’,从学生里挑些聪明伶俐、肯学外语的,教他们哈萨克语、俄语,再教些通商的规矩、农种的基本知识。往后派去瑞祥号的中亚分铺,既能做生意,又能传扬我大清的新政,一举两得!”
“准奏!” 胤禛当即拍板,“传朕旨意,赏江兰白银五千两、绸缎百匹,再赏瑞祥号织坊、茶坊各五十两银子,鼓励他们多造好货;瑞祥号跨国贸易所需的通关文牒,户部优先办理,不得延误;工部即刻造百辆坚固的马车,车厢要裹油纸,车轮要包铁皮,方便瑞祥号运货。至于‘通商班’,就由江兰统筹,她懂通商,也懂新政,定能办好!”
旨意传到张家口时,瑞祥号阿拉木图分铺的开业仪式刚准备好。分铺的门面是用松木搭的,门口挂着块木牌,上面用汉文和哈萨克文写着 “瑞祥号” 三个字。货架上摆着改良砖茶、密织棉布、风寒药包,还有一小袋一小袋的玉米种子,旁边放着种出来的玉米棒子,金黄饱满,吸引了不少哈萨克牧民来看。
帖木儿派来的代表送来了一匹纯白的良马,马背上披着绣着狼图腾的鞍毯,说是哈萨克大汗的礼物。一个头发花白的哈萨克老牧民,用两张狐皮换了一包风寒药和一块砖茶,拉着江兰的手,用突厥语说了半天,秋杏翻译道:“老牧民说,他老伴常年咳嗽,吃了很多药都不管用,听说咱们的药能治风寒,特意来换的。他还说,等春天到了,要跟着咱们学种玉米,让家里的孙子能吃饱饭。”
江兰看着老牧民感激的眼神,心里满是踏实。这时,江柱子骑着新战马从科布多赶来,他翻身下马,递给江兰一封家书,信封上还沾着草原的草屑:“娘让我给你带话,家里的织布机又加了十台,织坊的姑娘们都在赶织棉布,往后给哈萨克人的布,都从家里运,保证质量。大哥也说,京营的骑兵骑着新战马操练,将军都夸这些马是‘宝马’,还说要跟瑞祥号订些棉布,给士兵们做冬衣呢!”
江兰接过家书,拆开一看,是江王氏的字迹,笔画有些歪,却写得很认真:“兰丫头,在外要照顾好自己,娘给你做了件新棉袍,让柱子带来了。听说你帮着买了好马,还开了分铺,娘为你骄傲。你爹说,瑞祥号的生意越来越好,往后要多帮衬些穷苦人,别忘了咱们是从包衣过来的。”
江兰把家书揣进怀里,抬头望向远处的商队 —— 骆驼驮着砖茶、棉布,正缓缓驶向中亚的方向,驼铃声在风里传得很远。她知道,这条商路,不只是买卖货物的路,更是传递温暖与希望的路 —— 它把大清的好茶、好布、好种子,送到了中亚的草原;也把中亚的皮毛、玉石、好马,带回了大清。而她推的新政,也会借着这条商路,走得更远、更稳,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大清的强盛与仁厚。
当晚,江兰在给胤禛的奏折里写道:“通商之路,亦是安边之路、仁政之路。臣定当尽心统筹瑞祥号分铺,教中亚牧民种玉米、治风寒,使大清与中亚诸国永结友好,共享太平。臣亦会督造好茶、好布,不辜负皇上信任,不辜负百姓期待。” 写完,她把奏折折好,交给驿卒,看着驿卒骑着快马消失在夜色里,心里忽然明白 —— 她从一个包衣丫头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运气,是对 “让百姓过好日子” 的执念。而这条通往中亚的商路,只是她为大清、为百姓做的又一件事,往后,还有更多的路要走,更多的事要做,但她相信,只要坚持初心,就一定能走得更远。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