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雪地救治的突破(1 / 2)

雍正三十年冬的科布多,暴雪连下了五日,狂风卷着雪粒,像无数把小刀子刮在人脸上。军营的帐篷被积雪压得微微下沉,帐外的旗杆上挂着的军旗冻得硬挺,连飘动都透着滞涩。江兰刚跟着秋杏查完最后一间医帐,指尖冻得发僵,揣在怀里的《战地护理手册》都沾了层薄霜 —— 帐里的景象,比她预想的更糟。

靠门的铺位上,一个年轻士兵正咬着牙撕扯冻得发黑的袜子,脚趾已经肿成了紫黑色,渗着淡淡的血水。秋杏递过去的草药膏涂了三天,却只勉强止住了痛,冻伤的部位半点没好转。“江先生,这草药不管用啊!” 士兵声音发颤,眼里满是恐惧,“昨天还有个兄弟,冻掉了两根脚趾,往后怕是再也不能拿刀了……”

医帐深处,十几个士兵挤在临时搭的铺位上,有的手冻得握不住筷子,有的脚踝肿得穿不上靴子,太医院的医官蹲在一旁,手里捏着晒干的艾草,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江姑娘,传统的艾草熏、生姜擦,都试过了,只能缓一时的痛,根本挡不住寒气往骨头里钻。再这么下去,不用等准噶尔来打,咱们的士兵先折在冻伤上了!”

江兰蹲下身,轻轻碰了碰那士兵发紫的脚趾,入手冰凉,比帐外的雪还冷。她忽然想起穿越前在北方老家,外婆教的冻疮偏方 —— 冬天冻手了,用干辣椒煮水,放温后泡手,辣椒里的辣椒素能让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泡完后用羊毛裹住,羊毛保暖性好,还能锁住热量,比普通棉布管用。当时只当是家常法子,没想到如今在千里之外的军营,竟成了救命的希望。

“秋杏,去看看军营的伙房,还有多少干辣椒?” 江兰站起身,声音带着一丝急切,“再让士兵们收集些羊毛,不用太好的,旧羊毛毯拆了也行;另外,找军需官要些桐油和皮匠用的针线,越快越好!”

秋杏虽疑惑,却还是快步跑了出去。江兰则蹲在地上,用炭笔在帐内的木板上画起来 —— 左边画着一个冒着热气的陶盆,里面写着 “辣椒水(辣椒 + 水 = 1:5)”,旁边标着 “煮半个时辰,放温至不烫手”;右边画着一只靴子,鞋底标注 “垫三层干草”,鞋面写着 “涂两层桐油”,

“江姑娘,您这是……” 太医院的医官凑过来,看着木板上的画,满脸不解,“辣椒水那么辣,泡冻伤的脚,不会更疼吗?还有这靴子,垫干草、涂桐油,能管用?”

“疼是暂时的,但能救命。” 江兰指着 “辣椒水” 的图样,“辣椒里的东西能让冻僵的血管活过来,血液循环了,冻伤才能好;羊毛裹住能保温度,不让寒气再进去。至于靴子,现在的军靴是单层皮,雪水渗进去就结冰,脚能不冻吗?垫上干草能隔寒,涂了桐油能防水,这样士兵们在雪地里走,脚就不会湿了。”

说话间,秋杏带着伙房的士兵回来了,手里提着两袋干辣椒,还有一筐刚拆下来的旧羊毛。“江先生,伙房还有五十斤干辣椒,都是之前从陕西运过来的,够辣!羊毛是从士兵们的旧毯子里拆的,已经晒过了,很干。”

江兰立刻让人架起陶锅,往锅里倒了二十斤水,抓了四斤干辣椒剪碎放进去,大火煮起来。不一会儿,辛辣的气味就弥漫了整个医帐,有的士兵忍不住打喷嚏,却没人抱怨 —— 他们都听秋杏说了,这是江先生想的新法子,或许能治好冻伤。

水开后,江兰让火小些,慢慢煮了半个时辰,直到锅里的水变成深红色,才关火。她舀出一碗,放凉了些,用手指试了试温度,不烫手了,才对刚才那个冻脚的士兵说:“来,把脚放进去试试,要是太辣就说。”

士兵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脚放进了陶盆。刚放进去时,一阵刺痛顺着脚趾往上窜,他忍不住想缩回来,却被江兰按住:“忍忍,这是血管在活过来,过会儿就不疼了。”

果然,过了一盏茶的功夫,刺痛渐渐变成了温热的感觉,像有小虫子在血管里爬,冻得发僵的脚趾慢慢有了知觉。士兵惊喜地动了动脚趾:“不…… 不疼了!还暖暖的!”

医帐里的士兵们都围了过来,眼里满是期待。江兰让人再架起两个陶锅,按 “1:5” 的比例煮辣椒水,又教秋杏:“煮好后一定要放温,不能太烫,不然会烫伤;泡完后用羊毛裹紧,每层羊毛之间要铺匀,别留缝隙。”

这边辣椒水疗法刚铺开,军需官也送来了桐油和针线,还有两个随军的皮匠。江兰拿着之前画的靴子图样,递给皮匠:“你们看,现在的军靴鞋底太薄,要在里面垫三层干草,干草要剪得长短一样,铺匀了,再用针线缝住,别让它移位;鞋面要涂两层桐油,第一层干了再涂第二层,这样雪水就渗不进去了。”

皮匠接过图样,反复看了几遍,还是有些犹豫:“江姑娘,垫了干草,靴子会不会太硌脚?涂了桐油,鞋面会不会太硬,不好走路?”

“不会,你们先做一双试试。” 江兰转身找来了江柱子 —— 他刚从哨卡回来,脚上的军靴湿了大半,冻得通红。“二哥,你帮着试试,要是硌脚,咱们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