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最后的情感抉择(2 / 2)

“朕懂了。” 他放下茶盏,语气恢复了往日的沉稳,却多了几分释然,像是卸下了什么重担,“往后,朕不再提立后之事。你想推新政,朕便给你权 —— 工部的火枪研制,你随时能去看,孙元化要是敢拦你,你直接来告诉朕;兰馨学院各省分院的建设,户部优先拨款,谁要是敢拖延,朕摘他的顶戴;宗室要是再有人说你‘女子干政’,你不用理,朕来替你挡着。你只需做你想做的江兰,做那个能为大清富民强国的江兰。”

“臣谢皇上!” 江兰站起身,躬身行礼,腰弯得很低,头发垂下来,遮住了眼里的泪光。她知道,这份 “懂”,比任何凤冠霞帔都珍贵。胤禛没有因她拒绝后位而不快,反而更支持她的理想,这份帝王的通透与格局,是她能安心推新政的最大底气。

苏培盛在院门口听得真切,悄悄松了口气。他跟着胤禛二十多年,见惯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也见惯了后宫里的争风吃醋,却从没见过这样的君臣 —— 没有算计,没有猜忌,只有对 “让大清好” 的共同执念。他低头看了看落在脚边的紫藤花瓣,轻轻拂去,心里想着:往后这兰芷院的花,怕是要开得更艳了。

江兰起身告辞时,胤禛忽然叫住她,从石桌下拿出个小小的木盒,推到她面前:“这里面是朕让内务府做的护膝,伊犁那边四月还冷,你去的时候带上,骑马的时候护着腿。还有,你二哥江柱子在伊犁,朕已经给他传了旨,让他陪你去看看玉米地,看看火枪试射,你要是想在那边多待几天,也无妨,新政的事,朕让马齐先帮你盯着。”

江兰打开木盒,里面是两副深蓝色的护膝,绣着简单的云纹,针脚细密,一看就是用心做的。她抬头看向胤禛,见他眼神温和,像兄长对妹妹的叮嘱,心里一暖:“谢皇上,臣都记下了。”

走出兰芷院时,夕阳正好从宫墙后探出来,金色的光洒在紫色的紫藤花瓣上,像镀了层金。江兰手里捏着火枪试装报告,怀里揣着那盒护膝,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宫墙外的街上,偶尔能听到百姓的笑声 —— 是兰馨银行分号的储户在说 “今年的农贷利息低,能多买些种子”,是兰馨学院的学生家长在说 “我家丫头学会了算账,能帮家里管账了”。这些细碎的声音,像暖风吹在心上,让她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回到瑞祥号时,院子里飘着饭菜的香味。江王氏正和大嫂坐在廊下整理衣物,竹篮里放着叠得整齐的厚布衫、棉裤,还有几双新做的布鞋。见江兰回来,江王氏连忙迎上去,手里还拿着件刚缝好的青布马甲:“兰丫头,你可算回来了!娘给你做了件马甲,里面塞的是新弹的棉絮,去伊犁的时候套在里面,暖和。大嫂也给你做了两双布鞋,说伊犁的路不好走,布鞋软和。”

大嫂笑着接过江兰手里的布包:“娘从早上就开始收拾,说怕你去伊犁冻着,连你爱吃的芝麻糕都让厨房蒸上了。对了,刚才兰馨学院的春桃来了,说山西分院的张招娣托人带了封信,说她教的农妇里,有三个都能帮着算兰馨银行的农贷账了,让你放心。”

江兰接过信,上面是张招娣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很认真:“江先生,我教的农妇都能算账了,地主再也不敢坑我们了。我们还想跟着学种玉米,等秋天收了玉米,给您送些去。” 她看着信,忍不住笑了,把信递给江王氏:“娘,您看,张招娣她们都能帮着算账了,咱们的学院没白办。”

江老实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一封军邮,信封上盖着 “伊犁军营” 的红戳,是江柱子写来的。他走到江兰身边,笑着念道:“妹,伊犁的玉米已经出苗了,绿油油的,看着就喜人。医工们用你教的护理法子,伤兵好得快,将军说要给你请功呢!对了,听说改良火枪要送来了,我已经让人收拾好了库房,就等你来了一起看试射。”

江兰接过信,指尖划过 “就等你来了一起看试射”,心里满是期待。她走到西厢房,从柜子里拿出一本崭新的账本,在第一页写下 “四月中旬赴伊犁行程”:“1. 检查两百支改良火枪列装情况,观京营与伊犁军联合试射;2. 调研伊犁玉米长势,指导农户防春寒;3. 查看秋杏护理坊工作,培训新招的医工;4. 与张招娣视频(注:此处为穿越者习惯表述,实际为书信),了解山西分院农妇算账推广情况。”

写完后,她把账本放在桌上,抬头看向窗外。夜色已经降临,瑞祥号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和远处紫禁城的灯火遥遥相对,像两颗互相照耀的星辰。她知道,拒绝后位不是结束,是她专注新政的开始;而胤禛的理解,家人的支持,百姓的期待,会让她在新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御书房内,胤禛看着江兰送来的《伊犁火枪列装计划》,上面详细写着 “试射场地选在伊犁河谷,需组织京营射手十人、伊犁军射手二十人,分五十步、四十步、三十步三距离试射,记录命中率与弹药消耗”,嘴角露出笑意。他拿起朱笔,在计划上批下 “准奏,沿途驿站需备足马匹与粮草,确保江兰一行安全;伊犁将军需亲自陪同试射,不得怠慢”,然后对苏培盛说:“往后江兰的折子,不用按常例排队,直接呈给朕。她为大清做的事,值得朕这样待她。”

苏培盛躬身应道:“老奴明白。” 他看着皇上眼里的笑意,心里清楚,江姑娘不仅是新政的臂膀,更是皇上心里最懂他、最能帮他实现 “百姓安康、国库充盈” 心愿的人。

夜色渐深,瑞祥号的西厢房还亮着灯。江兰坐在桌前,整理着赴伊犁的行李清单,每一项都写得仔细:护膝、厚衫、布鞋、火枪试装报告、张招娣的信…… 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还会有更多的非议,但只要她还记得初心,还记得那些等着新政改变命运的百姓,她就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因为她是江兰,是那个从雍正元年的包衣丫头,一步步走到今天,想让千万个像自己一样的女子抬起头的江兰;是那个带着现代知识穿越而来,想让大清的百姓能吃饱饭、能看好病、能有尊严活下去的江兰。这份使命,比任何后位都重,也比任何情感都更让她执着。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