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母亲的担忧(2 / 2)

江王氏接过枣泥糕,咬了一口,甜香在嘴里散开,心里却还是有些酸涩。她想起江兰二十岁那年,有个粮商上门提亲,说愿意给丰厚的聘礼,让江兰在家当少奶奶,可江兰说 “想先办个小学堂,教包衣女子识字”,把亲事推了;后来江兰三十岁,庄亲王想给她做媒,说对方是个四品官,为人正直,江兰又说 “新政刚起步,没时间”,又把亲事推了。这一晃,就是二十五年。

“好,娘不劝你了。” 江王氏擦了擦眼泪,重新拿起针线,却把水红色的夹袄放在一边,拿起一件藏青色的厚布衫 —— 是给江兰做的,领口和袖口都缝了厚厚的棉絮,“娘给你做件厚衫,开春你去山西平遥考察分院,那边冷,穿着暖和。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娘给你看着家,等你回来,娘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肉。”

江兰心里一暖,重重地点头:“娘,我答应您,这次去山西一定好好吃饭,回来就陪您歇几天,咱们一起去逛庙会。”

夜色渐深,炭盆里的火依旧旺着。江兰回到桌前,继续誊抄名单,笔尖划过 “张招娣”“李阿妹” 的名字,心里满是坚定。丫蛋坐在一旁,帮她把名单按省份分类,时不时给炭盆添块炭;大嫂坐在江王氏身边,帮着穿针引线;江王氏则低着头,一针一线地缝着厚布衫,偶尔抬头看看江兰,眼神里满是疼惜和骄傲。

不一会儿,江老实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个布口袋,里面装着小米和红枣,还有一封书信。“兰丫头,这是山西平遥来的信,是张招娣的爹写的。” 江老实把信递给江兰,脸上满是笑意,“他说家里的玉米卖了好价钱,还说村里有五个姑娘想报名去分院,问咱们收不收。这小米和红枣,是村里的农户凑的,说谢谢你让他们的女儿有机会读书,让我一定要给你带来。”

江兰接过信,展开一看,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却写得很认真:“江姑娘,谢谢您给招娣机会,现在她能给家里写信,还能教咱们种玉米。村里的姑娘们都羡慕她,想跟着她学本事,要是您收,咱们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姑娘们去读书。”

江兰的眼眶有些发热,她拿起笔,在名单上添上 “王二妮、刘小花、赵春燕” 三个名字,笔尖顿了顿,又在后面加了句 “免学费,提供食宿”。“爹,您明天把这封信给张廷玉大人看看,再跟老周说,平遥分院的校舍要多盖两间,再请个懂农种的老师,那边的农户需要技术支持。”

江老实点点头,把小米和红枣倒进米缸里:“好,爹明天一早就去办。你放心,有爹在,学院的事错不了。”

夜色中,瑞祥号的西厢房还亮着灯。灯光透过窗纸,映出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温馨而坚定。江兰看着桌案上的扩招名单,想起自己十六岁刚穿越时的迷茫 —— 那时候她以为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包衣少女,只能嫁人生子,过完一辈子;可现在,她却能为千万个像她一样的包衣女子点亮希望,让她们有机会走出困境,活出自己的价值。

她抬起头,看向窗外的夜空 —— 月亮挂在天上,清辉洒在院中的老槐树上,树枝上还挂着去年冬天的冻梨。她想起母亲缝的厚布衫,想起大嫂做的枣泥糕,想起学生们送的兰草绢帕,心里满是安稳。四十五岁又如何?没有嫁人又如何?只要能让更多的包衣女子抬起头,只要能让新政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活,她所做的一切,就都值得。

而此刻的御书房,胤禛看着江兰送来的《兰馨学院各省分院筹备计划》,上面详细写着 “山西平遥分院优先招收贫农女子,免学费、提供食宿”“江南苏州分院增设纺织算术课程,助力女子就业”,嘴角露出笑意。他拿起朱笔,在计划上批下 “准奏,户部拨银五万两支持分院建设,另拨两千两用于贫困学生补助”,心里清楚,江兰从十六岁的包衣少女,到四十五岁的新政推动者,她所坚持的,从来不是个人的安稳,而是千万个底层女子的未来。这份坚持,比任何政绩都更珍贵,比任何功勋都更动人。

夜色渐浓,瑞祥号与御书房的灯火遥遥相对,像两颗互相照耀的星辰。江兰知道,她的路还很长,各省分院的筹备会遇到困难,保守派的非议也不会完全消失,但只要有家人的支持,有学生的信任,有百姓的期待,她就会一直走下去。因为她知道,她所做的事,不仅是在推进新政,更是在改写一个群体的命运 —— 这份意义,值得她付出半生,也值得她坚守余生。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