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皇上!不负百姓!不负新政!” 士兵们的呐喊声在城楼下回荡,震得积雪从城楼的飞檐上簌簌落下。
胤祥再次抬头看向江兰,目光落在她怀里的御笔上,又快速移开,而后双腿一夹马腹,黑马嘶鸣一声,率先朝着边境的方向奔去。士兵们紧随其后,马蹄声踏在雪地上,发出 “哒哒” 的声响,像一首沉稳的战歌。
江兰站在城楼上,看着军队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的雪雾里,怀里的御笔还带着宣纸的温热。她忽然想起很多事 —— 江南赈灾时,胤祥在码头拿下赵奎,她在京城调度粮草;西北屯田时,胤祥在伊犁划水渠,她在京城筹农具;研制肺痨药方时,胤祥在朝堂上请拨银,她在学院教医工…… 每一次合作,都没有私语,没有寒暄,却都朝着同一个目标 —— 为大清做事,为百姓做事,为新政做事。
她终于明白,她与胤禛的知己情,不是因为她有多讨喜,是因为她能推新政、能为百姓做事,能替胤禛分担忧愁;她与胤祥的盟友谊,不是因为她有多特别,是因为他们都懂新政的重要,都愿为大清的安危付出,都能守住 “公私分明” 的边界。这种平衡,不是刻意维持,是因为 “为公” 是根基 —— 根基稳了,关系自然就稳了。
“江姑娘,” 张廷玉和马齐不知何时也走上了城楼,张廷玉看着远去的军队,语气带着感慨,“您和王爷的默契,真是让人佩服。不越界,不私交,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想到一起,这就是‘为公’的好处啊。”
马齐也点头:“之前还有人担心您一个女子掌后勤,会跟王爷走得太近,现在看,您把‘公私’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您守着后勤,王爷守着前线,皇上守着朝堂,这才是大清的福气,是新政的福气。”
江兰收起御笔,笑着说:“两位大人过誉了。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若是没有皇上的信任,没有王爷的配合,没有各位大人的支持,我一个人也做不成什么。咱们都是为了大清,为了新政,这点分寸,本就该守住。”
苏培盛也凑过来说:“姑娘说得是!老奴在宫里这么多年,见过太多因私废公的人,像姑娘、王爷这样把公事放在第一位的,真是少见。皇上常说,‘新政的根基,是人心齐,是公私分’,您和王爷,就是最好的例子。”
江兰抱着御笔,走下城楼。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雪地上,泛着晶莹的光。她想起刚才士兵们的呐喊,想起胤祥沉稳的背影,想起胤禛御笔上的 “旗开得胜”,心里满是坚定 —— 这场出征,不仅是为了守住边境,更是为了守住新政的成果,守住大清的未来。
回到瑞祥号时,江王氏正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刚做好的棉衣,见江兰回来,连忙迎上去:“兰丫头,冻坏了吧?快进屋喝碗热汤。刚才丫蛋说,江南通商分铺已经把第二拨粮草的漕运路线定好了,不会耽误王爷的军队。”
“娘,我没事,” 江兰走进屋,将御笔挂在书房的墙上,正好对着之前挂的西北舆图,“您看,这是皇上给的御笔,写着‘旗开得胜’,咱们的军队定能凯旋。另外,我刚才跟二哥写信了,让他在伊犁准备好库房,等玉米种到了就存好,雪化了就补种屯田。”
江老实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一张《西北战后新政计划》,上面是江兰昨晚写的,此刻已经添了不少新内容:“兰丫头,你这计划写得好!战后建永久医馆,让医工留在伊犁,既方便治伤兵,又能给百姓看病;还有通商分铺设到边境,能让士兵和农户买到日用品,真是一举两得。”
江兰接过计划,在 “医馆建设” 旁写下 “正月初动工,由兰馨银行拨银三千两”,在 “通商分铺” 旁写下 “二月初选址,优先雇伊犁农户当伙计”—— 这场出征不是结束,是战后新政的开始,她要趁着军队出征的契机,把新政的根基在西北扎得更深。
夜色渐深,瑞祥号的书房还亮着灯。江兰坐在桌前,修改着《西北战后新政计划》,墙上的 “旗开得胜” 御笔在灯光下泛着光,与西北舆图上的屯田区、医馆选址遥相呼应。她知道,这种 “为公” 的平衡,不是结束,是她作为新政推动者,作为大清子民,必须守住的责任。
而此刻的边境路上,胤祥骑着黑马,望着远方的星空。他想起城楼上江兰展开的御笔,想起士兵们的呐喊,想起她之前送来的粮草和医工,心里满是安稳 —— 他知道,有江兰在后方撑着,有皇上在京城坐着,有所有为新政努力的人在支持着,这场仗,他们一定能赢,大清的新政,一定能走得更远、更稳。
雪地里的马蹄声还在继续,朝着边境的方向,也朝着新政更光明的未来。江兰在京城守住的平衡,胤祥在前线扛起的责任,胤禛在朝堂统筹的全局,终将汇聚成大清强盛的力量,让新政的光芒,照亮每一寸土地。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