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三人的 “同框”(1 / 2)

雍正二十九年中秋夜的御花园,月色像被揉碎的银箔,铺满了蜿蜒的青石板路,两侧挂着的朱红宫灯里,烛火跳动着,将 “福”“寿” 字样映在斑驳的树影上,连空气里都飘着桂花与蜜糖的甜香。澄瑞亭中央的圆桌被擦拭得发亮,青瓷盘里码着的南北贡品透着精心 —— 江南新捕的大闸蟹还裹着湿水草,蟹壳青亮泛光,是苏州知府凌晨亲自督运进京的;苏州稻香村的桂花糕叠得整齐,糕面上撒着细碎的金桂,甜香能飘到亭外;最惹眼的是那盘酱色油亮的羊肉,盛在银盘里,旁边立着块梨木小牌,写着 “伊犁将军呈献 —— 两岁羯羊,慢火卤制”,肉香混着卤料的醇厚,勾得人食指大动。

江兰坐在江王氏身侧,指尖捏着块还带着余温的桂花糕,却没急着吃。她的目光落在那盘羊肉上,鼻尖似乎还能闻到二哥江柱子信里提过的 “雪天军帐里的寒味”—— 上月二哥的信里写得真切:“伊犁河封冻后,粮船要绕三天山路,遇上暴雪,士兵们煮玉米粥都得按勺分,掺着晒干的番薯干才能吃饱。有个新兵嘴馋,偷啃了半块冻硬的麦饼,还被将军罚了站。” 想到这儿,她悄悄把糕放回碟里,心里正盘算着能不能从兰馨银行调些速生玉米种给伊犁,就见苏培盛提着宫灯,引着胤禛和胤祥从月亮门走了过来,灯影把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落在铺满银霜的路上。

“皇上吉祥!怡亲王吉祥!” 亭内众人连忙起身,锦缎衣料摩擦着发出细碎的声响。胤禛笑着摆了摆手,龙纹朝服的袖口扫过桌沿,带起一缕微风:“今日是家宴,不用拘着君臣礼数,都坐。” 他走到主位坐下,目光扫过桌上的贡品,指尖在银盘边缘顿了顿,最后落在那盘羊肉上,拿起银筷夹了一块,入口后眉头却轻轻蹙了蹙:“这羊肉虽嫩,却比去年的少了些鲜气 —— 想来是路上冻得久了。” 他放下筷子,语气带着几分感慨,“伊犁离京城太远,军粮靠内地调运,遇着雪灾就误事。若是能在西北搞屯田,让士兵轮着种粮,再迁些农户去安家,既能补军粮,又能实边,岂不是两全?”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亭内瞬间静了下来。庄亲王放下手里的蟹钳,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 他想起康熙四十七年那次西北屯田,朝廷调了三千士兵,种了半年的小麦,最后遇上蝗灾,颗粒无收,士兵还累倒了不少,至今宗室里提起 “西北屯田” 都犯怵。他斟酌着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顾虑:“皇上,老臣不是反对,只是西北那地方,多是戈壁滩,土薄得能看见石头,水又少,之前康熙爷在位时也试过,最后还是撤了。再说军屯要抽士兵,万一边境有动静怎么办?民屯迁农户更麻烦,离乡背井的,农户未必愿意去啊。”

“庄亲王顾虑的是旧例,臣说的是新法。” 江兰放下碟中的桂花糕,起身时裙摆轻轻扫过凳腿,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她走到亭壁挂着的西北舆图前,指尖在舆图上划过几处标着绿色的区域,那是她让兰馨社学生根据商旅报告补画的:“西北并非全是戈壁,伊犁河谷的黑土比江南的稻田还肥,河西走廊的沙壤土耐旱,最适合种速生玉米和番薯。臣查过农册,速生玉米在江南亩产三百斤,到西北种,就算水肥差些,亩产两百斤也能保证,三个月就能收;番薯更耐旱,埋在沙里就能长,亩产还能更高。”

她顿了顿,指尖移到舆图上的伊犁河:“至于军屯,臣建议‘轮耕制’—— 伊犁军营有五千士兵,分五批轮换,每批一千人,留四千人守边,一千人种地,每人种两亩,算下来一年能收四十万斤玉米,够军营三个月的军粮。民屯就从江南、山西迁无地农户,兰馨银行给每户贷二十两银子,买种子、农具和盖房的木料,年利五厘,秋收后分三年还,不用急着还本。另外,臣还想在民屯区建‘互助社’,让先迁过去的老农户带新农户,教他们认土、浇水,这样农户也愿意去。”

胤禛的眼睛亮了亮,身体微微前倾:“那水利呢?西北缺水,光有粮种不行。”

“臣早有打算。” 江兰从袖中掏出一张折叠的图纸,展开后是她根据江南修堤坝的经验画的西北水渠草图,“从伊犁河引主干渠,再分支流到军屯和民屯区,主干渠宽五尺、深三尺,用夯土加石灰砌边,防渗水;支流宽三尺、深两尺,够灌溉就行。江南修堤坝时用过这种法子,能省三成水。”

她刚说完,胤祥就起身走到舆图旁,指尖落在河西走廊的民屯区边缘,语气带着多年处理实务的细致:“江姑娘的方案周全,但有两处得再细些。一是农具 —— 西北的土比江南硬,西洋犁铧得改,得把犁尖加粗,犁杆加长,让农户省力;二是农户的过冬房 —— 西北冬天冷,临时住房得用土坯砌墙,屋顶盖茅草加泥,还得在屋里砌火炕,不然农户容易冻病。”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地方官,臣在江南查贪时,知道有几个知县懂农务还清廉,比如苏州的李知县,去年帮着补种玉米种,没多拿过农户一分钱,派他去管民屯,肯定靠谱。”

胤禛看着两人一唱一和,指尖在舆图上轻轻敲击,目光里满是欣慰 —— 他想起去年江南赈灾,江兰顶着流言放粮,胤祥悄悄调亲兵护着粮船;今年农种推广,江兰教农户种玉米,胤祥帮着协调宗室庄园的土地。两人一个有想法,一个能落地,从来不用他多费心。“你们说的都对。” 他拿起银筷,指了指舆图上的伊犁军营,“军屯的防务,让江柱子协助伊犁将军,他在军营待了五年,知道哪些士兵懂种地,哪些得守边;民屯的医工,从太医院调五个懂风寒的,再从护理坊派十个医女,带些当归、生姜和治冻伤的药膏,跟着农户一起去;水渠的银子,户部拨五万两,兰馨银行补两万两,月底前把明细报上来,明年开春就动工。”

亭内的宗室们都看呆了。永琛世子放下手里的茶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 —— 之前他听府里的下人说 “江兰是靠皇上宠信才敢推新政”,今天见她把西北屯田的粮种、水利、贷款算得明明白白,连农户的火炕都想到了,才知道是自己糊涂。他凑到庄亲王耳边,声音里带着几分羞愧:“阿玛,之前儿子还瞎猜江姑娘,现在才知道她是真有本事。明年开春,儿子想跟着去西北看看,帮着农户搬东西也行。”

庄亲王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落在舆图前的三人身上,语气里满是叹服:“不止是江姑娘,怡亲王补的那些细节,换了别人未必想得到;皇上定调子时,连军屯的士兵轮换都算好了,这三人少了谁都不行。之前老臣还怕重蹈覆辙,现在看,有他们在,西北屯田稳了。” 他说着,起身对胤禛躬身道,“皇上,老臣的庄园里还存着两千斤去年收的玉米种,明天就让人送到兰馨银行,给西北屯田添点力。”

江兰正好听到这话,心里一暖,连忙躬身道谢:“多谢王爷!有您的种子,农户们开春就能早点种,说不定能多收一茬。”

胤禛看着这和谐的场面,拿起桌上的银酒壶,给江兰和胤祥各倒了一杯酒 —— 酒是江南新酿的桂花酒,琥珀色的酒液里飘着几瓣金桂。“今日中秋,难得大家这么齐心。” 他举起酒杯,语气里满是感慨,“这杯酒,敬你们俩,也敬所有支持新政的人。明年此时,咱们再聚,希望能听到伊犁军营的士兵吃上自己种的玉米,西北的农户盖起新房子。”

江兰和胤祥连忙举起酒杯,酒液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声响:“谢皇上!臣定不辱使命!”

酒过三巡,亭内的气氛更热络了。江王氏从食盒里拿出一碟刚蒸好的玉米糕,糕面上还冒着热气,她拉着江兰的手,走到胤祥面前,笑容里满是真诚:“怡亲王,之前江南粮船的事,多亏您帮忙,老婆子也没什么好谢的。这玉米糕是用江南新收的玉米磨的粉,加了点桂花蜜,您尝尝,比御膳房的糙,却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