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要点放回案上,目光落在江兰身上,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江兰,这十年计划,朕就和你一起推进。五年后,朕要看到百姓仓里有粮,不用再怕灾荒;十年后,朕要看到大清的商船走遍南洋,西域的良马进得了京营,关税银能撑起新政的大半开销。”
江兰看着胤禛眼中的光芒,忽然想起雍正元年,她刚穿越时的场景 —— 那时她还是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包衣丫头,在漕工棚里看着饥肠辘辘的漕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是能让他们有饭吃就好了”。如今,她不仅能让漕工有饭吃,还能和皇上一起,谋划十年后的大清,这份跨越时空的缘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她眼眶微微发红。
“皇上,” 她轻声道,“臣刚穿越到大清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身边的人不再挨饿。如今,能和皇上一起定这十年计划,臣…… 臣很庆幸,能来到这个时代,能为大清、为百姓做些事。”
胤禛看着她泛红的眼眶,心里也泛起一阵暖意。他知道,江兰的心愿从来都不复杂,不是权势,不是名分,只是 “让百姓过得好”。这份纯粹,比任何官场的圆滑、后宫的算计,都更珍贵。他拿起桌上的茶杯,给江兰倒了杯温水:“别激动,十年路还长,咱们得一步一步走。今日定了计划,明日就开始落地 —— 农匠学堂的选址,让户部先拿出方案;粮食储备库的银子,从今年的关税里拨;通商枢纽的护工,让水师派船驻守。”
两人又聊了一个时辰,将计划的落地细节一一敲定:农匠学堂的教习从试验田的庄户里选,优先选种新粮产量高的;粮食储备库的管理,由兰馨银行和州县官共同负责,每月对账,避免贪腐;通商枢纽的通译,从兰馨学院的学生里挑,要求懂外语、知律法。
日头渐高,苏培盛进来禀报,户部尚书张延龄已在殿外候着,要议各省农匠学堂的拨款。江兰起身告辞:“皇上,户部议完事,臣再过来,把农匠学堂的教习名单给您过目。”
胤禛点点头,送她到御书房门口。江兰走了两步,忽然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他,声音清晰而温暖:“皇上,十年后,我想看到一个百姓安康、国库充盈的大清 —— 没有灾荒,没有逃丁,商户能安心通商,孩子能有书读。”
胤禛看着她眼中的期待,想起两人定计划时的默契,想起这些年一起推进新政的点点滴滴,郑重地点头,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承诺:“朕与你一同见证。”
这六个字,像一粒种子,落在江兰心里,瞬间生根发芽。她躬身行礼,转身走出宫道 —— 晨光洒在她身上,宫灯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那些挂在宫道上的灯,曾为她驱走夜路的黑,如今,又仿佛在为她照亮未来十年的新政之路。
回到瑞祥号时,丫蛋正拿着陕西、甘肃的农匠需求清单,焦急地等着她:“姐,陕西需要五十个农匠,甘肃要四十个,可试验田的庄户只有三十个能当教习,不够怎么办?”
江兰接过清单,笑着说:“别急,皇上刚定了,在各省设农匠学堂,从试验田调三十个庄户当总教习,再在当地选有经验的老农当助教,这样既能解决人手不足,又能让老农更快接受新粮种。”
她拿起笔,在清单上写下 “总教习 30 人(试验田调派),助教 90 人(当地老农选拔)”,又补充道:“让大宝从兰馨银行调些银子,给农匠们发俸禄,总教习每月二两,助教一两,不能让他们白干活。”
丫蛋眼睛一亮,连忙跑去账房找大宝。江老实从院子里走进来,手里拿着刚收到的江柱子的信:“兰丫头,你二哥来信了,说伊犁军营的玉米长得好,将军想在军营周边推广,让你给些种子和农匠过去。”
江兰接过信,信上写着 “军营玉米亩产千斤,士兵们能吃饱饭,训练都有劲了,望姐姐速派农匠来,教周边百姓种玉米”,字迹虽潦草,却透着兴奋。她笑着说:“正好,农匠学堂要派教习去各省,让陕西的总教习顺路去伊犁,再带两千斤玉米种,帮军营和百姓一起种。”
江老实点点头,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嘴角满是欣慰 —— 他还记得女儿刚穿越时,连锄头都不会拿,如今却能定十年计划,帮皇上推新政,帮百姓解粮荒,这份成长,比任何荣华富贵都更让他骄傲。
而此刻的御书房内,胤禛正和张延龄议农匠学堂的拨款。张延龄看着《十年计划》,脸上虽有不情愿,却也不敢反对 —— 他知道,这计划是江兰和皇上共同定的,若是反对,就是跟新政作对,跟皇上作对。“臣遵旨,” 他躬身道,“户部这就拨款,先给各省农匠学堂拨白银五万两,用于建学堂、买教具。”
胤禛点点头,语气带着警告:“这笔银子,要专款专用,若是让朕发现有贪腐,定不轻饶。另外,粮食储备库的选址,让户部和州县官一起去查,选地势高、干燥的地方,避免粮食霉变。”
张延龄应下,躬身退下。胤禛拿起案上的《十年计划》要点,指尖轻轻摩挲着 “朕与你一同见证” 的字样,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未来十年,不会一帆风顺,守旧派的阻挠、外夷的刁难、天灾的考验,都可能成为计划的阻碍。但他不怕,因为他有江兰这样的知己,有张廷玉、马齐这样的务实大臣,有千万渴望过上好日子的百姓。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御书房的《全国舆图》上,照亮了从广州到伊犁的贸易通道,也照亮了各省试验田的位置。胤禛站在舆图前,仿佛看到了十年后的大清 —— 田野里满是高产的玉米番薯,百姓们脸上带着温饱的笑,港口里商船往来,驿站里商队络绎不绝,国库充盈,学堂遍布,再也没有灾荒时的流离失所,再也没有闭关锁国的闭塞。
而瑞祥号的西厢房,还亮着灯。江兰坐在桌前,整理着农匠学堂的教习名单,旁边放着江柱子的信和陕西、甘肃的农匠需求清单。琉璃油灯的光落在纸上,映着 “十年计划,为民安康” 的字样,也映着她坚定的眼眸。
她知道,十年路很长,会有无数困难等着她。但只要有皇上的支持,有家人的陪伴,有农匠们的努力,有百姓们的期待,她就一定能走下去。她会带着这份 “君臣共识”,带着对大清的期待,一步步推进新政,直到十年后,和皇上一起,见证那个百姓安康、国库充盈的大清。
夜色渐深,京城的灯火渐渐亮起,御书房和瑞祥号的灯,遥遥相对,像两颗守护新政的星辰,在黑暗中,照亮着大清未来的路。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