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手指捏着衣角:“都是姑母教我的,她说‘做生意不能只算自己的盈利账,得算民生账 —— 百姓买得实惠,漕工干得舒心,生意才能长久’。之前德州分铺有个老伙计说,他儿子在学堂读书,现在能每天带两个白面馒头当午饭,都是因为分铺生意好,他能拿到奖金。”
丫蛋也从厨房端着一盘刚蒸好的玉米走出来,盘子是粗瓷的,还冒着热气,玉米的甜香瞬间飘满了院子。她把盘子放在石桌上,拿起一根递到胤祥面前:“十三爷,您尝尝周老汉送的玉米,刚蒸好的,可甜了!我刚才尝了一根,玉米粒一咬就出汁。对了,昨天苏州分铺的吴老板还托漕船送了封信来,说当地农户看到抗冻麦收成好,都想跟着种,问咱们能不能提供种子。吴老板还说,苏州有上千亩荒地,要是都种上抗冻麦,明年最少能多收两万石粮,百姓们就再也不用怕春天粮价涨了 —— 这都是托了漕运畅通的福,要是之前,种子从西北运到苏州,得走一个月陆路,还得怕被劫,现在走漕船,十天就能到。”
胤祥接过玉米,指尖能摸到温热的玉米粒,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带着阳光的味道。他放下玉米棒,眼神亮了起来:“抗冻麦是好东西,之前在西北推广时,百姓们都说收成比普通麦高两成,还耐旱。江兰,要是苏州农户想要种子,本爷这就回府让户部协调,从西北的粮仓调一批过来 —— 选颗粒饱满的,再让农科园的人写份种植说明书,用通俗的话写,比如‘每亩种多少种子’‘什么时候浇水’,顺着你修的‘路’运到苏州分铺,再让吴老板帮忙分发给农户。这样一来,既推广了抗冻麦,又让百姓得了实惠,一举两得。”
“那太好了!” 江兰眼睛亮得像映了星光,她翻开分铺账册,指着其中一页,“吴老板在信里还说,有个姓王的农户,家里有五亩荒地,之前种普通麦总歉收,现在听说抗冻麦好,想先种两亩试试。要是种子能及时到,下个月就能播种,明年春天就能收粮了。”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在眼底流转,连卫峥都在一旁微微点头 —— 之前在朝堂上,胤祥总愁新政落地难,现在有了江兰这样能把 “路” 用活的人,新政的根才算真正扎进了民生里。胤祥看着院中的景象:江兰手里的分铺账册上满是红笔批注,小宝正低头核对着棉袄的布料价格,丫蛋在一旁整理着吴老板的来信,远处大宝正指挥着漕工把新到的丝绸搬进库房,漕工们的号子声隐约传来 —— 这平凡而热闹的场景,比朝堂上堆砌的奏折更有温度,也更有力量。
“江兰,” 胤祥放下手里的玉米棒,语气郑重,指尖轻轻敲了敲石桌,“之前皇上还问本爷‘新政最难的是什么’,本爷当时答‘难在定规矩’,现在才明白,最难的是‘有人修路,有人跑车’,是朝堂与民间的默契。你我能有这样的合作,是新政之幸,也是百姓之幸。要是朝堂上多几个像你这样能落地做事的人,新政何愁推不开?”
江兰点头,目光落在石桌上的漕运图上 —— 图上用红笔标注着未来要开的河南分铺,选在开封的汴河码头,旁边还画着小圈,写着 “靠近农户聚集区,方便种子分发”;还有陆路运输线,从开封到洛阳,标注着 “与河南兴盛镖局合作,运费每石三钱”。她手指点在开封的位置:“王爷,咱们接下来可以把‘路’修到河南。开封是中原腹地,农户多,之前受漕运不畅影响,粮价总不稳定。咱们在汴河码头开分铺,既能运粮,又能分发抗冻麦种子,再打通陆路,把河南的棉花、药材运到江南,互通有无,百姓的日子肯定能更好。”
胤祥顺着她的手指看去,红笔印记在漕运图上格外清晰,他笑着起身,拿起漕运图卷好:“好!本爷这就回府,让户部先调五千斤抗冻麦种子,再让人去河南协调分铺的铺面 —— 就按你说的,选在汴河码头,租金尽量压低点,多省点钱给百姓降粮价。你这边安排分铺的伙计,咱们还是老规矩 —— 我修路,你跑车,让新政的好处,顺着漕运、顺着陆路,传到大清的每一个角落,让百姓都能吃上平价粮、种上高产麦。”
夕阳西下时,胤祥的马车缓缓离开了瑞祥号,车帘被风吹起,能看到他还在翻看那本漕运月报。车窗外,运河上的瑞祥号漕船正缓缓驶过,船帆上的杏黄旗在余晖中染成了金红色,漕工们哼着号子,声音洪亮。江兰站在院门口,手里还攥着那张张婶送饼的纸条,纸条被手心的温度焐得温热 —— 她知道,胤祥的感慨不是结束,而是两人合作的新开始,也是新政深化的新起点。
后院的葡萄架下,账册还摊在石桌上,旁边的玉米袋里,金黄的颗粒映着夕阳,像撒了一地的碎金。丫蛋正哼着江南的小调,收拾着茶碗,瓷碗碰撞的声音清脆;小宝蹲在地上,用算盘核算着抗冻麦种子的运输成本,嘴里还小声念着 “五千斤种子,运费每石三钱,一共十五两”;大宝从码头回来,手里拿着一张新的漕运调度单,笑着说 “明天有三艘漕船从江南来,拉的都是新米和丝绸”;江老实也从村里回来,手里提着一篮新鲜的蔬菜,是村里乡亲让他送来的:“兰丫头,村里的人听说要种抗冻麦,都来问啥时候能领种子,说要是种好了,明年就给瑞祥号送新麦!”
夜色渐深,瑞祥号总号的灯一盏盏亮了起来,透过窗户,能看到江兰坐在书桌前,手里握着笔,在《新政推进计划》上细细书写:“雍正二十八年八月,与胤祥议漕运与分铺合作,定‘修路跑车’互补定位;计划推广抗冻麦种子至苏州、河南,苏州调种五千斤,河南分铺选址汴河码头,联动漕运与陆路;分铺反馈:德州玉米销量环比增三成,百姓需求旺盛,拟在河南分铺增设玉米供应;漕工反馈:盼过冬棉袄尽快制作,拟下周选定布料厂商。后续重点:1. 协调户部十月前完成抗冻麦种子调运,确保秋冬播种;2. 筹备河南分铺装修,培训分铺伙计,熟悉种子分发流程;3. 收集各分铺民生数据,统计百姓最需物资,调整分铺货品结构。”
写完计划,江兰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漕运码头,灯火点点,像落在运河上的星星。漕工们还在哼着号子卸货,商户们在分铺门口整理着明天要卖的粮袋,连空气里都飘着新米的清香。她知道,只要和胤祥继续保持这份 “修路” 与 “跑车” 的默契,只要还想着百姓的饭碗子、衣架子,新政的路就会越走越宽,百姓的日子就会越来越甜。而她从穿越者到时代变革者的蜕变,也会在这一页页账册、一艘艘漕船、一户户百姓的笑容里,愈发坚实、愈发清晰。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