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年羹尧的败笔(2 / 2)

“皇上英明!” 胤祥、张廷玉齐声应道 —— 削减军饷既敲打了年羹尧,又让他不得不花精力解决军需缺口,没空再找商户和瑞祥号的麻烦,还能保住西北边防的稳定,可谓一举三得。

四月中旬,圣旨传到西宁军营时,年羹尧正在中军大帐里跟李达商议如何进一步压榨商户 —— 他听说瑞祥号要给农户提供低息贷款买稻种,想让李达去搅黄此事。接到圣旨的那一刻,年羹尧手里的茶杯 “哐当” 一声摔在地上,茶水溅了李达一身。

“削减军饷?还要朕自行解决十万两?” 年羹尧的声音带着嘶吼,眼底的怒火几乎要将帐内的烛火点燃,“皇上这是想逼死朕!没了军饷,手下的兄弟们怎么活?西北的防务怎么守?”

李达吓得跪在地上,头埋得贴地:“将军,都怪属下办事不力,让商户告到了京城,才连累将军被削减军饷……”

“怪你有什么用?” 年羹尧一脚踹在李达身上,“现在最重要的是怎么解决十万两军饷!商户们已经被惹急了,再去摊派,他们肯定还会告状;瑞祥号有皇上撑腰,又动不了……”

他在帐内踱来踱去,手指无意识地扯着胡须,眼神里满是焦虑 —— 之前靠军需垄断和商户压榨,还能勉强维持军饷和商号的开销,现在军饷削减了十万两,商号又没了商户的生意,手里的银子根本撑不了三个月。

“将军,要不…… 咱们跟瑞祥号谈谈?” 张彪犹豫着开口,“让他们帮咱们解决一部分军需,咱们给他们一些好处,比如允许他们在西宁开分号……”

“跟瑞祥号谈?” 年羹尧冷笑一声,眼神里满是不甘,“朕怎么可能跟江兰那个贱人低头!就算自行解决军需,朕也不会求她!”

可不甘归不甘,军饷的缺口摆在眼前,年羹尧不得不开始想办法 —— 他先是下令减少士兵的口粮,把原来每天两顿干饭改成一顿干饭一顿稀粥,结果士兵们怨声载道;又想让手下的将领们捐钱,可将领们早就被他搜刮得没多少银子,根本捐不出多少;最后没办法,只能把年家商号里的劣质绸缎、掺沙陈米,低价卖给周边的土司,才勉强凑了两万两,离十万两的缺口还远得很。

而此时的兰州,商户们得知皇上削减了年羹尧的军饷,还不准他干预商户合作后,都松了一口气。王老汉重新从瑞祥号进了江南云锦,摆上货架的当天,就卖出了十多匹;赵大叔也退了年家商号的掺沙陈米,从瑞祥号进了新小米,农户们又开始来他的粮铺买粮。

陈默看着恢复热闹的商业街,心里满是踏实,他给江兰写了一封信,详细描述了商户们的近况,还说 “瑞祥号兰州分号的生意比上月好了三成,不少商户都主动来合作,想跟着新政一起做民生生意”。

京城兰馨医馆里,江兰正在看陈默的信,丫蛋从西北寄来的试验田照片也放在桌上 —— 照片里,一百亩抗冻麦已经长出了嫩绿的麦苗,农科班的学生们正在田里给麦苗浇水,旁边还站着几个士兵,脸上满是期待。

“姐,西北的商户们都恢复跟瑞祥号合作了,年羹尧现在连军饷都凑不够,肯定没空再找咱们麻烦了!” 丫蛋的信里满是兴奋,还说 “农科班的学生们教士兵种抗冻麦,士兵们都很积极,说等秋收了,就能吃上自己种的麦子了”。

江大宝也从镖局回来,带来了好消息:“姑母,镖局给西北商户送杂粮的路线已经恢复了,李达的人再也不敢拦咱们的镖车了。我还跟陈默掌柜商量好了,以后给商户送粮,都按成本价收运费,让商户们能多赚点。”

江小宝则拿着一本账本,是兰馨银行给西北农户的稻种贷款记录:“姑母,已经有两百多户农户申请了贷款,都愿意种耐旱稻种。咱们还跟甘肃巡抚商量好了,秋收后要是农户们卖粮难,瑞祥号就按保护价收购,保证他们不亏本。”

江兰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欣慰。年羹尧的强取豪夺,不仅没打垮新政在西北的根基,反而让商户和农户更信任瑞祥号,更支持新政 —— 这就是民心向背,也是年羹尧最大的败笔。

四月底,胤禛收到胤祥从西北发来的奏折,说 “年羹尧因军饷削减,不得不减少士兵口粮,士兵们怨声载道;瑞祥号与商户合作顺利,民生安定;抗冻麦试验田长势良好,预计秋收能有好收成”。胤禛看完奏折,笑着对张廷玉说:“年羹尧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越欺压商户,越显得新政的好,民心越向新政这边。”

张廷玉也笑着点头:“皇上英明。年羹尧现在已是困兽之斗,只要咱们稳住西北边防,推广好抗冻麦和耐旱稻,等西北粮草自给了,再处置他,就易如反掌了。”

而远在西宁的年羹尧,看着手里越来越空的银库,听着士兵们的抱怨,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败笔 —— 他以为靠武力就能控制商户,靠强权就能保住自己的势力,却忘了民心才是根本。如今,他不仅失去了军需权、财源,还失去了士兵的信任、商户的支持,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夕阳西下,西宁军营的风沙依旧呼啸,年羹尧站在帐外,看着远处瑞祥号粮仓的方向,眼神里满是绝望。他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而新政的阳光,正在西北的大地上,一点点驱散他留下的阴霾,照亮百姓和士兵们的希望。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