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福却耍赖:“什么通行证?俺只认年将军的手谕!今天这船,开不了!” 说着就要让人去掀粮袋。
就在这时,沈文渊的参将赵武带着一队漕兵赶来,手里拿着令牌:“年福!你擅闯漕运码头,阻拦军需运输,按律可斩!沈总督有令,再敢阻拦,格杀勿论!”
年福吓得脸色惨白,看着漕兵手里的刀,不敢再嚣张,带着家丁灰溜溜地走了。码头上的百姓见状,都拍手叫好:“早就该治治年家的人了!”“江夫人是为士兵运粮,他们也敢拦,真是黑心!”
江兰站在码头的栈桥上,看着年福的背影,心里清楚 —— 这只是年家的小伎俩,真正的阻碍还在后面。她对赵武拱手:“多谢赵参将相助,后续还要劳烦您多费心。”
赵武回礼:“江夫人客气,护漕运、助军需,是末将的职责。沈总督已吩咐过,沿途的漕运驿站都会配合,绝不让年家的人捣乱。”
巳时三刻,十艘漕船准时启航。水手们升起风帆,漕船顺着运河缓缓驶离码头,江兰和家人、团队站在栈桥上挥手,大宝和小宝还大声喊:“水手叔叔,早点把粮送到西北!”
漕船的速度比预期的还快。第一天就驶到了天津码头,陈默早已联系好当地的漕工,只用一个时辰就完成了补给(加淡水、换新鲜蔬菜);第二天走白河,虽然河道有些窄,但水手们经验丰富,避开了浅滩;第五天就到了张家口码头,比全陆路快了整整十天!
周强带着镖师在张家口接应,当地的供应商也带着马车赶来,卸粮、装车一气呵成。负责押运的镖师回来报信:“姑娘,漕船沿途没遇到年家的人,沈总督的漕兵看得严,连靠近的可疑船只都被拦下来了。士兵们听说粮到了,都跑到码头来等,看到粮袋上的‘瑞祥号’标记,都欢呼起来,说‘江夫人没骗咱们,真的送粮来了’!”
江兰看着镖师带回的 “粮草签收单”,上面有士兵代表赵勇的签字,还有按的红手印,心里满是踏实。沈文渊也派人送来消息:“白河漕渠清淤后,漕船效率提高了三成,百姓的漕粮税明年可以减一成,这都多亏了兰馨银行的贷款。以后若有军需或民生物资要运,漕运衙门随时配合。”
当天晚上,江兰在书房里写下《漕运通道总结》:一、成果:打通通州→天津→张家口漕运通道,运粮时间缩短十天,损耗降至 5%(陆路损耗 15%),成功避开年家陆路封锁;二、合作:以 5 万两低息贷款助漕渠清淤,换漕运长期支持,实现双赢;三、后续:利用漕运通道,下月开始运送西北冬衣(兰馨织坊制作的耐冬布冬衣),同时开通 “漕运民生线”,帮百姓运送粮食、布料,降低运输成本。
写完总结,窗外的雪已经停了,月光洒在纸上,“漕运民生线” 几个字格外清晰。江兰知道,打通漕运通道,不仅是解了西北的粮荒,更是为新政开辟了一条 “民生运输线”—— 以后新政的物资,不仅能靠镖局,还能靠漕运,双管齐下,效率更高,年家再想封锁,也没那么容易了。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漕运路线图去了养心殿,把打通漕运的事告诉胤禛。胤禛看着路线图,又看了士兵的签收单,高兴得拍了御案:“江兰,你又立了一大功!有了漕运通道,西北的军需再也不用怕年家封锁了!朕要下旨嘉奖沈文渊,还要让兰馨银行把低息贷款的法子推广到其他省份,帮地方解决民生难题。”
江兰躬身道:“皇上过奖了,这都是沈总督配合、团队努力的结果。臣已计划用漕运运冬衣,下月就能送到西北,让士兵们冬天不受冻。”
离开养心殿时,苏培盛笑着说:“江夫人,老奴刚听说,年羹尧得知漕运通了,气得在西北军营摔了茶杯,说‘沈文渊胳膊肘往外拐’。现在朝堂上都在夸您‘有办法’,连张廷玉大人都跟皇上说‘江夫人是新政的福将’呢!”
江兰笑着道谢,心里却很清楚 —— 这只是与年家较量的又一次胜利,年羹尧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还会有更多阻碍。但她有信心,有漕运这条新通道,有沈文渊这样的盟友,有家人和团队的支持,还有百姓的信任,就算年羹尧再怎么反扑,也挡不住新政的推进,挡不住民生的改善。
回到医馆,江王氏正在给江兰缝新的棉袍,丫蛋在一旁帮忙穿针引线。江王氏笑着说:“兰丫头,俺听码头的老周头说,现在百姓都盼着漕运民生线开通,说以后买江南的布料,再也不用花高价了。你大哥昨天还说,他所在的兵营,也盼着你运的冬衣呢,说去年的冬衣太薄,今年有了耐冬布的,肯定暖和。”
江兰拿起棉袍的一角,摸了摸厚实的布料,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一点点改变这个时代 —— 从护理坊到兰馨医馆,从瑞祥号到漕运通道,每一步都离不开 “民生” 二字。而这,正是她作为穿越者,作为时代变革者,最坚定的初心。
夕阳西下,兰馨医馆的灯渐渐亮起。江兰坐在书桌前,开始整理西北冬衣的运输计划,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坚定的字迹。她知道,打通漕运通道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 帮百姓降低运输成本,帮士兵解决冬衣问题,帮新政在西北扎下更深的根。而她,会一直走下去,用自己的所知所学,为大清的百姓,为新政的未来,拼出一条更宽广、更平坦的路。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