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胤禛的雷霆之怒(2 / 2)

“娘,我没事。” 江兰接过糖饼,咬了一口,熟悉的甜意顺着喉咙滑进心里,驱散了最后一丝寒意,“已经查到线索了,这布偶是年妃栽赃的,皇上已经下令提审秋纹,还要查封年家的云锦织坊呢。”

江老实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声音还有些发颤:“没事就好,没事就好!俺刚才让大宝去宗人府门口守着了,有消息他会立刻来报;小宝还在医馆帮着整理草药,说要等你回去给你看他新认的药材呢。”

不远处,陈默和周强也快步赶来,周强手里还拿着一个绢帕,递到江兰面前:“姑娘,俺刚从宗人府门口过,看到秋纹被押进去时,袖口里掉出了这个,俺悄悄捡了回来 —— 你看,这绢帕上绣着‘年’字,跟之前翊坤宫宫女用的绢帕一模一样,上面还沾着点云锦丝线的碎末,肯定是她拿丝线时蹭上的!”

陈默也补充道:“兰馨社苏州分社的陈掌柜刚才递来消息,说年家织坊的工人已经被控制住了,有个老织工说,本月初十确实给翊坤宫送过云锦丝线,还说秋纹的表哥李二当时特意嘱咐‘这批丝线要染成深灰色,别用平时的亮色’,现在想来,就是为了做这个布偶!”

江兰接过绢帕,果然看到上面绣着淡红色的 “年” 字,边角处还沾着几根深灰色的丝线,与布偶的丝线颜色一致。她点头道:“好,这些都是重要证据,你俩立刻把绢帕和苏州的消息送到李御史那里,让他审讯时用上。另外,让镖局的人盯着年家在京城的所有产业,尤其是丰裕号布庄和年府的后门,防止他们转移财产或者给西北的年羹尧通风报信。”

“是!” 陈默和周强齐声应道,转身匆匆离去。

回到兰馨医馆时,之前因 “魇镇” 谣言离开的患者已陆续回来,医馆门口挤满了人。卖豆腐的王婶拎着一篮热豆腐,非要塞给江兰:“夫人别嫌寒酸,这是俺今早刚磨的,还热乎着呢,你受累了,补补身子。” 开杂货铺的张叔也拿着一包冰糖,笑着说:“俺家小子之前得水痘,多亏了夫人的医馆,这点冰糖您收下,给学徒们熬水喝。”

江兰一一谢过,笑着说:“大家不用这么客气,现在事情查清楚了,都是年妃栽赃,以后咱们还是像往常一样,有不舒服就来医馆,别再信那些谣言了。”

医馆里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林巧带着学徒忙着给患者抓药,嘴里还念叨着 “这金银花要多泡一刻,药效才好”;春桃在门口摆了张桌子,给百姓分发新印的《秋季防疫口诀》,遇到不识字的,就逐字逐句念给他们听;丫蛋带着大宝、小宝在院子里整理草药,三个孩子蹲在地上,把晒干的艾草捆成小束,时不时传来清脆的笑声。

江兰坐在书房里,看着窗外的热闹景象,拿起笔,在《兰馨事务日志》上一笔一画地写下:

“雍正二十六年九月十三,兰芷院面圣,遇皇上雷霆之怒。借苏州云锦丝线(掺金线、蜜蜡香、年家垄断)与粗糙针脚(线头外露、疏密不均、非宫中绣艺),初步洗清魇镇嫌疑。皇上已下令:1. 提审秋纹,追查布偶制作者与指使之人;2. 查封年家苏州云锦织坊,彻查丝线流向;3. 解封兰芷院,允兰馨事务正常推进。

后续计划:

跟进秋纹、刘忠审讯,收集年妃栽赃的完整证据链(绢帕、苏州织工证词、翊坤宫领用记录);

协调苏州织造局,封存年家织坊账本,核查近三年丝线去向,防止有其他魇镇物件;

加强兰馨医馆、学院、镖局安保,镖局增派十人守在医馆周边,防止年家残余势力报复;

加速整理年羹尧西北贪腐证据(军需账本、冒领军粮记录、旧部证词),待年妃案落定后,一并呈交皇上,为彻底清算年家做准备。”

写完日志,江兰抬起头,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 “兰馨事业版图” 上,手指轻轻点在西北的 “哈密” 标记上 —— 年妃的栽赃案即将水落石出,可西北的年羹尧才是真正的大患,他手握兵权,若得知妹妹出事,说不定会狗急跳墙。她必须尽快整理好证据,协助胤禛稳住西北局势,不能让新政的成果毁在年家手里。

傍晚时分,李御史派人送来一封密信,信中说:秋纹在审讯中已初步招认,布偶是年妃在禁足前让她找民间绣工(苏州织坊附近的绣娘张阿婆)制作的,丝线是从翊坤宫领用的年家云锦,刘忠是通过秋纹的远房表哥李二联系的,承诺事成后给刘忠五十两银子,还威胁 “若敢泄密,就杀了他瘫痪的儿子”。

江兰握着密信,心里彻底踏实了 —— 证据链越来越完整,年妃的罪名已成定局。她走到窗边,看着夕阳渐渐落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把医馆的青瓦都染成了暖红色。院子里的艾草香飘进书房,混合着淡淡的药香,让人心里安宁。

她想起穿越前的自己,那个在出租屋里对着电脑发愁找工作的护理毕业生,从未想过有一天,能在这个时代,用自己的知识和勇气,对抗权势的倾轧,守护百姓的安宁。从包衣之女到护国夫人,从一间小小的护理坊到遍布全国的兰馨事业,这条路走得艰难,却也走得值得。

夜深了,养心殿的灯还亮着。胤禛看着李御史送来的审讯记录,又翻了翻江兰之前递上的年羹尧贪腐证据,眼神越来越坚定。他对苏培盛说:“传朕旨意,明日早朝,当众宣布年妃栽赃魇镇之事,将其废为庶人,打入冷宫,永不复用;同时命十三爷胤祥领京营五千人,进驻西北边境,密切关注年羹尧动向,若其有任何异动,即刻派兵镇压,不得有误!”

“遵旨!” 苏培盛躬身应道,脚步匆匆地去传旨了。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江兰的书桌上,照亮了日志上 “民生为本” 四个字。江兰放下手中的笔,知道一场彻底清算年家的风暴即将来临。她站起身,走到院子里,看着满天的星光,心里充满了力量 —— 她已做好准备,迎接这场关乎新政未来的硬仗,也做好了准备,继续用自己的双手,为大清的百姓,为这个时代,续写属于她的传奇。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