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胤祥等大臣也前来祝贺。胤祥看着厅内的景象,笑着对江兰说:“江兰,以后你这府邸,就是新政的‘智囊馆’—— 往后推行改土归流、扩建学院,有啥想法,随时找我们商议,我们都听你的。” 张廷玉则递过一本新修的《新政章程》,上面用朱笔标注了需要江兰协助的部分:“这是明年的新政规划,其中‘兰馨学院西南分院’‘兰馨银行海外分号’的事,还得靠你牵头,户部会全力配合。”
江兰站在匾额下,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想起雍正元年那个寒冷的冬日 —— 那时她住在包衣奴才聚居的小胡同里,屋顶漏风,冬天只能靠一盆炭火取暖,为了攒钱开护理坊,她每天做针线活到半夜,手指冻得通红;如今却住在国公级别的府邸里,被百姓爱戴,被朝廷信任。这十三年,她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 “务实” 与 “为民”:建护理坊是因为见多了难产而亡的妇人,办学院是因为看不惯百姓被账房欺骗,推新政是因为不忍见流民挨饿 —— 而这份 “护国夫人” 的荣誉,不是她一个人的,是所有支持新政、支持民生的人的共同成果,是那些工匠、商户、灾民、将士们一起铸就的。
“姐姐,你看!” 丫蛋拉着她的手,指向窗外 —— 府邸外的街上,百姓们还在欢呼,有人点燃了鞭炮,红色的纸屑落在青石板路上,如同铺了一层红毯;兰馨学院的学生们排成整齐的队列,唱起了之前编的 “互助歌”:“你教我种薯,我教你包扎,中外好朋友,一起帮大家;不看出身好,只看本事大,为民做实事,才是真行家!” 歌声清亮,传到府邸里,温暖而有力。
江兰笑着点头,伸手摸了摸丫蛋的头,心里却更清楚肩上的责任:“丫蛋,这‘护国夫人’不是结束,是开始。以后姐姐要帮皇上推更多新政,在西南建兰馨学院分院,让那里的孩子也能学算术、学护理;还要让兰馨银行和海外的商行合作,让大清的丝绸、瓷器能更稳地卖到西洋去,让百姓能赚更多钱 —— 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这份荣誉,对得起百姓的信任。”
三日后,胤禛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 “护国夫人” 授勋仪式。太和殿的广场上,禁军穿着整齐的铠甲,手持长枪列队,红色的旗帜在风中飘扬;百姓们隔着护栏观看,有的带着孩子,有的捧着鲜花,脸上满是期待。江兰穿着一品诰命的朝服,头戴七尾凤冠,凤冠上的珍珠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她一步步走上太和殿的白玉台阶,每一步都走得沉稳 —— 第一步,她想起雍正元年创办护理坊的初心;第二步,想起雍正十六年化解财政赤字的艰难;第三步,想起雍正二十三年在江南水利工地看到的流民笑脸…… 直到走到殿门口,胤禛已在那里等候,手中捧着金印与金册。
“江兰,接印。” 胤禛的声音带着欣慰,将刻着 “护国夫人” 四字的金印交到她手中。金印的重量透过掌心传来,江兰低头看着印上的纹路,忽然明白:这份荣誉,不是让她享受的,是让她能用更重的分量,护住更多的百姓。
授勋仪式后,胤禛留下江兰,在养心殿进行了一场密谈。御案上摊开着一张巨大的新政规划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墨笔标注了各地的新政重点:西北的改土归流、江南的水利扩建、西南的学院筹建、海外的贸易布局。胤禛指着图上的西北区域,语气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江兰,朕年纪大了,精力不如从前,太子虽聪慧,却少了些处理实务的经验。以后这新政,还要靠你多辅佐太子 —— 你是朕最信任的人,也是唯一能担此重任的人。这‘护国夫人’的封号,不仅是赏你的功绩,更是让你有足够的地位,在朕百年后,能护住新政,护住百姓,不让那些守旧派毁了这十三年的心血。”
江兰接过规划图,指尖触到纸上未干的墨迹,郑重点头:“皇上放心,臣定不负托孤之重。辅佐太子时,臣会先从兰馨学院的毕业生中选拔实务人才,让他们协助太子处理税收、赈灾之事;还会将这些年的新政经验编成《实务手册》,让太子能更快上手 —— 臣会护住新政,护住百姓,让大清的百姓永远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不让皇上失望。”
消息传到海外,日本长崎学问所的佐藤清特意派德川一郎送来一架巨大的漆器屏风,屏风上用金粉和彩漆画着兰馨学院的场景:江兰站在实践田边,教日本学生种番薯;孙七在护理课上,教日本学生号脉;王五则在算术课上,教日本学生用算盘计算 —— 每一个人物的表情都栩栩如生,屏风的角落还题着 “中日互学,共护民生” 八个字。德川一郎带来佐藤清的口信:“去年日本南部荒年,因学了江夫人的番薯种植法,饿死人数减少八成,日本百姓都称江夫人为‘番薯圣母’,愿与大清永结友好。”
澳门圣保禄学院的托马斯也送来一架崭新的天文望远镜,镜筒上刻着 “东西方交流之桥” 的字样,附信中写道:“兰馨学院学生赵九与我院合作校准的东亚节气表,已在澳门、马尼拉等地推广,使当地农户收成增两成。我院愿与兰馨学院共建‘天文观测站’,邀请兰馨学生明年赴澳门参与观测,共探天地之理;亦愿派学生赴兰馨学院学中医护理,以解澳门百姓病痛 —— 江夫人乃‘东西方交流之桥’,圣保禄学院永远愿与兰馨学院携手。”
江兰的故事,渐渐成了大清街头巷尾最热门的传奇。的说书人在茶馆里讲《护国夫人传》,从她包衣出身讲起,到建护理坊、办学院、封诰命,每次讲到 “江先生救流民”“江夫人获金印” 的情节,茶馆里都掌声雷动;画坊的画师画了《江氏兰新政图》,分成 “护理救民”“学院育才”“镖局护商”“海外通商” 四卷,百姓争相购买,连宫里的嫔妃都托人买去收藏;江南的女子们更是深受鼓舞,苏州有十几个商户之女联名写信给兰馨学院,请求入学;安庆的贫家女子自发组织 “兰馨女学”,用江兰编的《护理口诀》互相教学,希望能像她一样为百姓做事。
晚上,江兰坐在府邸书房的窗前,桌上摆着金印、金册,还有胤禛的新政规划图。月光透过窗棂洒在金印上,泛着柔和的光,她拿起笔,在《新政助力记录》上写下:“雍正二十四年春,获封‘护国夫人’,赐一品诰命、府邸、仪仗、黄金百两、云锦千匹,子孙世袭轻都尉。此荣誉非个人之功,乃新政之成,民生之幸 —— 若无兰馨社同仁之助、百姓之信、皇上之明,臣亦难成此事。后续计划:一、协助太子熟悉新政流程,编《新政实务手册》,选拔兰馨学院毕业生入太子府当差;二、推动兰馨学院西北、西南分院筹建,西北分院侧重农业、军需,西南分院侧重护理、贸易;三、促成兰馨银行与澳门圣保禄学院合作,开通‘大清 - 澳门 - 西洋’贸易结算通道,稳定海外商税;四、完善兰馨社监督机制,在各地设‘民生反馈箱’,及时处理官员贪腐、商户困境之事。”
写完最后一个字,江兰放下笔,走到窗前。窗外的玉兰花正开得繁盛,洁白的花瓣在月光下如同凝霜,远处传来百姓归家的欢声笑语,偶尔还能听到兰馨学院学生们的歌声。她知道,自己的传奇还在继续 —— 从包衣之女到护国夫人,从护理毕业生到时代变革者,她走的每一步,都在打破性别与出身的偏见,都在为这个古老的王朝注入新的活力。而这份 “护国夫人” 的荣誉,不仅是对她过去十三年的肯定,更是对她未来的期许 —— 她会带着这份期许,继续走下去,直到大清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百姓的笑脸,都能听到新政的佳音。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兰馨学院西南分院的筹建计划,去了国子监。祭酒看着计划上 “西南分院设农业、护理两科,优先招收土司地区子弟” 的条款,笑着说:“江夫人,有了你这‘护国夫人’的招牌,西南的官府已经来信,说愿意提供五十亩土地作为校址,还会协调土司送子弟入学 —— 咱们的实用学问,要传到西南的山村里去了!”
江兰笑着回应:“祭酒大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招牌,是‘为民做事’的招牌。只要咱们坚持教实用学问,育能做事的人才,不管有没有封号,不管在江南还是西南,百姓都会支持咱们 —— 毕竟,让日子过好,是所有人的心愿。”
离开国子监时,阳光正好,洒在太和殿的金顶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洒在江兰的朝服上,让石青色的衣料与兰草纹样愈发鲜亮。她看着街上往来的百姓:有的穿着兰馨镖局运输的丝绸衣裳,有的提着兰馨医馆的药包,有的背着兰馨学院的书包,孩子们在街边追闹,商户们在店里叫卖,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江兰的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这份 “护国夫人” 的荣誉,最珍贵的不是金印与府邸,不是仪仗与云锦,而是能让家人安心,让百姓幸福,让大清的新政得以延续 —— 这,才是 “护国夫人” 真正的意义,也是她此生不变的追求。
回到府邸,江老实正在东跨院的兰馨社办公区,教新来的联络员整理民生反馈信;江王氏在西跨院的医馆分馆,帮着林巧给百姓抓药;丫蛋在书房里,用稚嫩的笔迹抄写《新政实务手册》的初稿;大宝、小宝则在院子里,拿着小算盘练习算术,嘴里念着江兰教的口诀。阳光透过朱红的大门,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江兰站在院子里,看着眼前的家人,看着远处的百姓,忽然觉得:十三年的辛苦,都值了。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