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应对学生纠纷(2 / 2)

每月一次的 “故事分享会” 更是成了学院的 “暖心时刻”。王五讲他父亲虽然是笔帖式,却因不懂算术,常被上司骂 “连赈灾粮都算不清”,所以他来学院是为了 “学好算术,帮父亲不挨骂,也帮百姓算清粮”;张三讲他小时候看着父亲被地主少算收成,只能含泪卖地,所以他来学院是为了 “学好本事,让村里的佃农都能算清自己的粮”;李四讲她父亲想拓展日本贸易,却因不懂日语和贸易规则,丢了大订单,所以她来学院是为了 “学好贸易,帮父亲把绸缎卖到日本,也让大清的好东西被更多人知道”;孙七讲她小时候母亲难产,因为没好的护理,差点丢了命,所以她来学院是为了 “学好护理,帮更多产妇和孩童,不让别人像她母亲一样受苦”。

每次分享会结束,学生们都会围在一起讨论 —— 王五说要帮张三学日语,以后张三去日本教农户种庄稼,他帮着翻译;李四说要帮孙七整理护理笔记,以后印成小册子,发给村里的接生婆;甚至连之前最内向的学生赵八(铁匠之子),都主动说要帮大家修工具,“以后谁的卷尺坏了、算盘掉珠子了,都找俺!”

江兰的家人也常来学院帮忙,成了 “编外调解员”。江老实每周都会来实践田,带着不同出身的学生一起种庄稼,他给学生们讲自己 “种了一辈子地,靠的不是出身,是细心”,还教王五和张三一起搭稻草人,防止鸟啄秧苗;江王氏则每月做一次 “百家糕”,把糯米、红豆、芝麻混在一起蒸,笑着对学生们说:“就像这糕,光有糯米不好吃,得混着红豆芝麻才香,你们也是一样,凑在一起才好做事。” 丫蛋作为小助教,每天都会去 “互助小课堂” 帮忙,她把复杂的算术题编成口诀,教张三这样的基础弱的学生,还帮孙七把护理知识画成插图,让李四这样的商户小姐也能轻松看懂。

到了秋天,学院的氛围彻底变了。之前互相嫌弃的学生,现在成了互相帮助的伙伴:王五帮张三改农田测算表,张三帮王五辨认农具上的木头材质;李四帮孙七把护理笔记写得工工整整,孙七教李四怎么给伤口换药才不疼;赵八帮全班修好了五把坏算盘、三卷断卷尺,互助榜上他的名字后面画满了小红花。有次暴雨冲坏了实践田的田埂,学生们不管是旗人还是汉人,不管是商户小姐还是佃农子弟,都光着脚跳进泥里,一起搬石头、填泥土,江兰站在田埂上看着,心里满是温暖 —— 这才是她想建的学院,不是 “分阶层的学堂”,而是 “一起做事的家”。

胤禛听说兰馨学院化解学生纠纷的事后,特意派苏培盛送来一批书籍,还附了一张字条:“以规矩定方圆,以互助凝人心,此乃育人之本,亦是治国之基。” 苏培盛还带来了西北军营的消息 —— 江兰的二哥江柱子在信里说,军营里有个兰馨学院的毕业生,不仅帮着算清了军粮账,还教士兵们用几何法搭建帐篷,比之前牢固多了。

年底的时候,学院评选 “年度互助之星”,王五、张三、李四、孙七都当选了。他们一起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江兰亲自做的 “互助徽章”(用木头刻的,上面刻着 “同心” 二字)。王五说:“以前我觉得出身重要,现在才知道,能帮到别人才重要。” 张三接着说:“俺以前怕被人看不起,现在知道,只要好好学本事,就能帮到更多人,别人就会尊重俺。”

晚上,江兰坐在办公室里,翻着学生们的互助记录 —— 上面记满了 “王五帮张三学算术”“李四帮孙七练字”“孙七教李四护理”“赵八帮大家修工具”,每一条后面都画着学生们自己画的小笑脸。她拿起笔,在《兰馨学院日志》上写下:“雍正二十二年冬,通过师生共定公约、跨出身协作、故事分享会,化解学生出身纠纷,学院形成‘互助互学’氛围;首批学生不仅学到本事,更懂得‘不分出身,皆可为民生做事’的理念。后续计划:将‘互助公约’纳入新生入学必修课;邀请毕业学生回校分享‘跨出身合作做事’的经历;在各分院推广‘故事分享会’,让更多学生破除偏见,凝聚共识。”

窗外的月光洒在日志上,泛着柔和的光。江兰知道,化解学生纠纷的意义,远不止 “维护教学秩序”—— 她是在培养 “没有身份隔阂的变革者”,这些学生以后会去当差、经商、行医,他们带着 “不分旗汉、不分贫富、只论本事” 的理念,才能真正推动新政落地,才能让大清的变革不只停留在制度上,更深入到人的观念里。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学生们的互助记录,去了国子监。国子监祭酒看着记录,笑着说:“江司业,你这学院办得好啊!不仅教本事,还教做人,以后朝廷的官员要是都有这份‘互助心’,新政何愁推不下去?”

江兰笑着回应:“祭酒大人,教育不是教‘谁比谁强’,是教‘谁能帮谁’。这些孩子以后不管去做什么,只要记得‘一起做事比单打独斗好’,就能帮到百姓,帮到朝廷,这就是兰馨学院的初心。”

离开国子监时,阳光正好,洒在兰馨学院的 “同心” 匾额上(学生们自己凑钱做的,挂在学院门口)。江兰看着远处学生们一起在实践田收割稻子的身影 —— 王五和张三一起抬稻穗,李四和孙七一起记账,丫蛋在旁边帮着数,笑声传得很远。她知道,这就是她想要的 “变革”—— 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一个个普通人放下偏见、携手做事的日常,是一代代人把 “互助” 的理念传下去,让这个古老的王朝,在温暖的共识里,一步步走向更好的未来。

回到学院,学生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江先生,明年咱们能招更多学生吗?俺想让俺村的小子也来学本事!”“江先生,咱们能去别的村子办‘小课堂’吗?教村民们学算术、学护理!” 江兰笑着点头:“当然能,只要咱们一起努力,就能让更多人学好本事,帮更多百姓。”

夕阳下,兰馨学院的互助榜在风中轻轻晃动,上面的小红花像星星一样,照亮了每个学生的眼睛,也照亮了江兰心中 “让变革落地生根” 的路。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