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169章 “兰馨报社” 的创办

第169章 “兰馨报社” 的创办(2 / 2)

三天后,首期报纸就被领完了。不少百姓来报社问:“下一期报纸啥时候出?俺还想知道咋防小麦的病虫害!” 江南的纸商也主动找上门,说愿意长期供货,还能降价两成;老木匠张师傅也改进了活字模,用松脂涂在字模上,排版更牢固,不容易掉字。

江兰趁机调整报社运营:把报纸从 “每月一期” 改成 “每半月一期”,增加 “百姓来信” 板块 —— 百姓可以写信问问题,比如 “家里的鸡总生病咋办”“去哪里买新式农具”,报社请专家(林巧负责医疗、张师傅负责农业、王瑞负责商业)回信,刊登在报纸上。丫蛋还在报纸上开了 “丫蛋识字角”,每期教三个简单的字,比如 “粮”“医”“商”,配着插图和口诀:“粮字米字旁,吃饭离不了;医字有个匚,看病能帮忙。”

十一月中旬,第二期报纸出版。“百姓来信” 板块刊登了济南农户王大叔的信:“俺家的鸡总拉白痢,咋办?” 林巧回信:“用艾草煮水喂鸡,每天一次,三天就好,还能在鸡窝撒石灰,防病菌。” 王大叔按方法做,鸡真的好了,特意托人给报社送了一篮鸡蛋:“谢谢江姑娘,谢谢林大夫!这鸡蛋给学员们补身体!”

兰馨报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天津、保定的商户来订报纸,一次订五十份,分给伙计看;山西的农户托兰馨镖局的镖师带报纸,说 “看了报纸,才知道新式农具咋用,今年小麦收成多了两成”;甚至西北的军营,也来订报纸,让将士们知道朝廷的新政和家乡的消息。

胤禛看着兰馨报社的发行量从五千份涨到两万份,心里很高兴:“江兰,你这报社办得好!之前朝廷的政令,要三个月才能传到地方,现在半个月百姓就知道了;不少地方官也说,百姓懂政令了,新政推行得更顺利了!” 他还下旨,让各省知府协助兰馨报社设分点,让报纸能传到州县,甚至偏远的乡村。

江兰的家人也为报社骄傲。江王氏每天都帮着装订报纸,把印好的报纸按份叠好,用麻绳捆起来:“兰丫头,昨天有个老奶奶来领报纸,说看了‘医疗常识’,知道咋给孙子退烧,不用再求神拜佛了,俺听了心里也高兴!” 大嫂则教村里的妇女认 “丫蛋识字角” 的字,不少妇女能认出十几个字,能自己看简单的插图和标题了。

十二月末,兰馨报社举办 “百姓评报会”,邀请五十个百姓代表提意见。老农张大爷说:“希望多登些种玉米的技巧,俺明年想种玉米;” 商户李掌柜说:“想知道日本喜欢啥瓷器,俺想做日本的生意;” 妇人刘大娘说:“能不能教些做针线活的技巧,给孩子做衣裳更结实。” 江兰一一记下,承诺下期就加这些内容。

评报会结束后,张大爷拉着江兰的手说:“江姑娘,您办的报社,比戏台还好看!戏台演的是戏,报纸说的是真事,能帮俺们多收粮、少生病,您真是百姓的活菩萨!”

晚上,江兰坐在报社的活字架旁,看着堆得高高的百姓来信,心里满是踏实。她拿起笔,在《兰馨报社日志》上写下:“雍正二十年十二月,兰馨报社出版四期报纸,发行量两万份,设读报点二十个,覆盖京城及周边五州;开设‘百姓来信’‘丫蛋识字角’板块,解决百姓问题五十余个;获朝廷补贴,报纸低价惠民,百姓好评如潮。后续计划:在天津、济南设报社分点;增加‘新政问答’板块,邀请官员解答百姓对新政的疑问;编印《报纸插图集》,把常用的农业、医疗插图汇编成册,方便百姓保存。”

窗外的月光洒在活字架上,每个枣木字模都泛着温润的光。江兰知道,兰馨报社的创办,不仅是 “启民智” 的开始,更是她传播变革理念、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 从传递政令到普及知识,从帮助百姓到助推新政,报纸像一条纽带,把朝廷、商户、农户紧紧连在一起,让变革的理念渗透到每个角落。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报纸插图集》的草稿,去了内务府。总管太监马德清看着草稿上的插图 —— 有番薯种植的步骤、农具使用的方法、看病的流程,笑着说:“江姑娘,这插图集太实用了!不少百姓把报纸上的插图剪下来贴在家里,有了这本集子,他们就能随时看了。内务府会帮忙印刷,送到各省分点,让更多百姓受益。”

江兰笑着回应:“马总管,报纸的意义不是‘我说你听’,而是让百姓能‘知政策、学本事、懂道理’,这样才能真正‘安身立命’。兰馨报社以后会继续做下去,让更多百姓能靠自己的双手,过好日子。”

离开内务府时,阳光正好,洒在报社门口的 “读报点”—— 学员李秀才正在读最新的 “新政问答”,百姓们围坐着,有的记笔记,有的提问,脸上满是认真的神情。江兰知道,这就是她想要的 “启民智”—— 不是让百姓盲从,而是让他们有知识、有能力,能分辨真假、能把握机会、能守护自己的生活。

回到报社,丫蛋正在画下期的插图 —— 画的是 “做棉袄的技巧”,旁边写着 “棉花铺均匀,针脚密又平,冬天暖烘烘”。江兰走过去,摸了摸丫蛋的头:“画得真好,百姓一看就懂。” 丫蛋抬起头,笑着说:“姐姐,我以后要教更多百姓认字,让大家都能自己看报纸!”

江兰看着丫蛋的笑脸,心里满是感慨。从一个找不到工作的护理毕业生,到创办报社、启民智的变革者,她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 “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 的初心。而兰馨报社,就是这初心最生动的载体 —— 它像一盏灯,照亮了百姓获取信息的路,也照亮了这个时代变革的路,让大清在思想启蒙的滋养下,朝着更开放、更繁荣的未来,稳步前行。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