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推广新式农具(1 / 2)

雍正十六年三月,京城郊外的麦田刚泛出嫩绿,江兰跟着江老实去地里查看墒情时,却见不少农户正扶着老旧的直辕犁,在地里艰难地耕作。六十多岁的李大爷牵着两头瘦牛,腰弯得像张弓,每走一步都要喘口气,直辕犁的犁头还时不时卡在土里,他得停下来用肩膀扛着犁杆往上抬,额角的汗珠子砸在田埂上,瞬间就没了踪影。

“爹,您看李大爷这样,一天也耕不了一亩地吧?” 江兰蹲在田埂上,看着直辕犁 —— 这犁的辕杆是直的,得两个人才能扶稳,牛拉着也费劲,遇到硬点的土地就容易卡壳;不远处,几个妇女正提着水桶往地里浇水,桶沿晃出的水洒了一路,一个妇女累得坐在地上,揉着发酸的胳膊:“这水浇得太慢了,再这么下去,苗都要渴死了!”

江老实叹了口气:“可不是嘛!这直辕犁用了几百年了,又沉又不好使,开春农忙时,一家老小都得下地,还是赶不上节气;浇水更难,靠桶挑、靠瓢泼,一亩地得浇大半天。要是遇着天旱,好多苗都等不到浇水就枯了。”

江兰心里一动 —— 她穿越前在乡下外婆家待过,见过博物馆里的曲辕犁和龙骨水车模型,知道曲辕犁比直辕犁轻一半,一个人就能操作,还能灵活调整犁深;龙骨水车靠脚踩就能抽水,比挑水快十倍。现在春耕在即,要是能造出这两种新式农具推广给农民,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让农民少受些累。

当天晚上,江兰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凭着记忆画新式农具的图纸。她先画曲辕犁:犁辕设计成弯曲的(比直辕短三尺,减轻重量),在犁辕末端加一个 “犁盘”(能灵活转动,方便调整方向),犁头用熟铁打造(比生铁轻且锋利,不容易卡土),还在犁杆上装了 “调节木楔”(能根据土地硬度调整犁深,软地浅耕,硬地深耕)。画完曲辕犁,又画龙骨水车:主体是一个木架,架上装着带叶片的木链(像龙骨一样,故称龙骨水车),,木链就能把水刮上来,顺着木槽流进地里,还能根据地块大小调整水车高度。

图纸画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江兰揣着图纸就去找张师傅 —— 张师傅之前改良过织布机,手艺好,还能听懂她的改良思路。张师傅接过图纸,眯着眼睛看了半晌,手指在曲辕犁的犁盘上摩挲:“姑娘,这犁辕弯着,真能比直辕轻?还有这水车,光靠脚踩就能抽水?”

“张师傅,您试试就知道了!” 江兰指着图纸,“曲辕犁的弯辕能分散重量,犁盘能转,一个人扶着就行,牛也省力;水车的木链带着叶片,一转就能刮水,您按图纸做,要是有不合适的地方,咱们再改。”

张师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了两个徒弟,用槐木和熟铁开始打造。江兰每天都去木匠铺盯着,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第一次做的犁盘太松,犁辕容易晃,她就让张师傅在犁盘里加了个木轴,固定住方向;水车的木链太粗,踩起来费劲,她就把木链改细,还在踏板上包了层厚布,防止磨脚。

半个月后,第一台曲辕犁和第一架龙骨水车造好了。曲辕犁通体用槐木打造,犁头闪着熟铁的光泽,弯辕比直辕短了一大截,看着就轻巧;龙骨水车有一人多高,木链上的叶片排列整齐,踏板宽大,踩上去很稳。江兰让人把农具搬到自家地里,邀请李大爷、王大叔等农户来观看。

李大爷围着曲辕犁转了两圈,还是不相信:“姑娘,这犁看着是轻,可真能耕地?俺们用直辕犁都习惯了,这新犁怕是不好使。”

江兰笑着说:“李大爷,您试试就知道了。” 她让江老实牵着一头牛,自己扶着曲辕犁,脚踩住犁底的踏板,轻轻一拉,犁头就插进了土里,弯辕灵活地跟着方向走,遇到一块硬土,她调整了一下调节木楔,犁头就顺利地深耕过去,一点也不卡壳。“您看,一个人、一头牛就能耕,比直辕犁省劲多了!”

李大爷看得眼睛都直了,连忙接过犁杆试了试 —— 果然,不用两个人扶,牛拉着也不费劲,他耕了半亩地,腰也不酸了,喘着气说:“好家伙!这犁真是神了!俺以前耕半亩地得一个时辰,现在半个时辰就够了!”

旁边的农户们也围过来,有的试扶曲辕犁,有的去看龙骨水车。江老实踩在水车踏板上,脚一用力,木链就转了起来,水顺着木槽 “哗啦啦” 地流进地里,比挑水快多了。王大叔的媳妇笑着说:“这下浇水不用再挑桶了!俺家那两亩地,用这水车,一个时辰就能浇完,比之前省了大半天!”

江兰趁机说:“乡亲们,这两种农具,瑞祥号会让张师傅多造些,价格比旧农具还低三成,要是家里困难,还能先租后买,租金从秋收的粮食里扣,保证大家都能用得上!”

农户们一听,都纷纷报名要农具。李大爷第一个说:“俺要一台曲辕犁、一架水车!今年肯定能多耕两亩地,多收些粮食!” 王大叔也说:“俺家也订一套,让俺家小子也少受些累!”

消息很快传遍了城郊的十几个村子,报名的农户越来越多。张师傅的木匠铺忙不过来,江兰就让王瑞从瑞祥号调了些银子,再找了五个手艺好的木匠,扩大了生产规模 —— 曲辕犁每天能造十台,龙骨水车每天能造五架,还特意根据不同村子的地块大小,调整水车的高度(山地用矮点的,平地用高点的)。

春桃也没闲着,她带着兰馨学院算术馆的学员,去各村登记农具需求,还教农户们怎么保养农具:“曲辕犁的犁头要定期磨,防止生锈;龙骨水车的木链要涂些猪油润滑,这样转得更顺。” 丫蛋也跟着去,帮着学员们记录,还把保养方法编成口诀:“犁头磨得亮,耕地不费粮;水车涂猪油,抽水像水流。” 农户们都爱听,跟着丫蛋一起念,很快就记住了。

可推广到城西的刘家村时,却遇到了阻力。刘家村的老村长刘老栓,是个认死理的人,他看着曲辕犁,摇着头说:“这犁辕是弯的,不吉利!咱们祖祖辈辈用直辕犁,直来直去才顺溜,用这弯辕犁,会坏了地里的风水,影响收成!” 村里的农户们也跟着犹豫,没人敢买。

江兰知道,跟刘老栓讲技术没用,得用实际效果说服他。她让江老实把曲辕犁和直辕犁都拉到刘家村的地里,当着全村人的面比赛:江老实用曲辕犁,刘老栓的儿子用直辕犁,同时耕一亩地,看谁先耕完,谁耕的地更平整。

比赛开始后,江老实扶着曲辕犁,轻松地往前走,牛也走得快;刘老栓的儿子扶着直辕犁,得两个人帮忙,牛拉着费劲,还时不时卡壳。半个时辰后,江老实的一亩地耕完了,地垄又直又平整;刘老栓的儿子才耕了半亩地,地垄歪歪扭扭,还有不少没耕到的地方。

刘老栓看着眼前的景象,脸都红了,连忙走过去摸着曲辕犁:“江姑娘,是俺老糊涂了!这新犁真是好东西,俺们村也订二十台曲辕犁、十架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