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七年十月,京城的风裹着寒意掠过瑞祥号的门脸,王瑞却站在账房里,手里攥着油脂行的账单,额角沁出一层薄汗。他刚从西城的万顺油脂行回来,掌柜的把话说得绝:“王掌柜,不是我不卖给你,今年江南漕运堵了快一个月,猪油都压在码头运不过来,剩下的货早就被别家商号抢光了。现在别说你要的五百斤,就是五十斤,我也拿不出来 —— 要想买,等下个月吧,价格嘛,最少得二十文一斤。”
二十文一斤!王瑞想起去年此时,猪油才八文一斤,这才半年,价格就翻了两倍还多。他快步走到后院的原料库,掀开盖在猪油桶上的粗布,里面只剩三个半桶,称重后才五十斤出头 —— 按瑞祥号工坊每日制作兰馨皂需二十斤猪油、香膏需十斤猪油算,这点库存连两天都撑不过。更别说包衣妇女工坊还等着包装香皂,后宫的订单催得紧,张嬷嬷昨天还派人来问:“下月的金箔皂和保湿香膏可别误了,皇后娘娘要用来赏赐各府诰命夫人。”
王瑞不敢耽搁,揣着账单就往护理坊赶。彼时江兰正坐在窗前,看着春桃整理兰馨香膏的订单 —— 江南裕丰号要三百盒美白香膏,京城的李尚书府、王御史府各要五十盒,还有外地官员托人来订的,堆了满满一叠。见王瑞脸色不对,江兰放下笔:“王掌柜,可是出了什么事?”
“江姑娘,大事不好了!” 王瑞把账单拍在桌上,声音都有些发颤,“猪油断货了!万顺行说江南漕运堵了,剩下的货被人囤积了,现在价格涨到二十文一斤还买不到。库里只剩五十斤,最多撑两天,这要是断了生产,后宫的订单、商铺的预订,还有包衣妇女工坊的活计,可都要黄了!”
江兰拿起账单,指尖划过 “二十文 \/ 斤” 的字样,眉头瞬间锁紧。她心里清楚,猪油是兰馨皂和香膏的核心原料 —— 皂基要靠猪油熬制,香膏里的滋润成分也离不开动物油脂,没了猪油,这两样主力产品就得停摆。可漕运堵了是天灾,商户囤积是人为,这两种情况叠加,短期想从京城的油脂行拿货,根本不可能。
“春桃,去把最近三个月的原料账本拿来。” 江兰沉声道。春桃很快抱来账本,江兰一页页翻着:七月猪油八文 \/ 斤,八月十文 \/ 斤,九月十五文 \/ 斤,十月直接跳到二十文,库存从三百斤降到五十斤。她指着账本对王瑞说:“你看,从八月开始价格就涨了,只是咱们没在意,现在才发现问题。除了猪油,牛羊油的价格怎么样?”
“牛羊油也涨了!” 王瑞连忙回话,“蒙古那边今年雪来得早,牧民出栏的牛羊少,牛羊油从每斤六文涨到十四文,也不好买。”
江兰放下账本,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飘落的零星雪花。若是寻常商户,遇到这种情况或许会涨价或者断货,可她不能 —— 兰馨皂和香膏不仅是生意,更是后宫和贵族依赖的日用品,断货会失了信任;更重要的是,包衣妇女工坊里七十多个妇女等着靠做活赚钱,一旦停工,她们下个月的生计就没了着落。她想起穿越前学过的供应链管理,遇到原料短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从源头找货源,而不是依赖中间的经销商。
“有两个办法。” 江兰转身看向王瑞,眼神坚定,“一是去蒙古草原找牧民收牛羊油,牧民手里有新鲜的牛羊油,只是以前没渠道运到京城,咱们派人去谈,签长期契约,保证价格,肯定能拿到货;二是在京城周边鼓励农民种油菜,油菜籽能榨油,虽然是植物油,可改良一下工艺,也能掺进皂基和香膏里,既能补充原料,还能给农民多一条赚钱的路。”
王瑞眼睛一亮,随即又有些犹豫:“去蒙古路途远,还得跟牧民打交道,咱们没人懂那边的规矩啊;种油菜也得跟地方官打交道,农民要是不愿意种,怎么办?”
“没人懂,就找懂的人去。” 江兰早有打算,“你手下的李叔,前几年跟着你去过大漠,懂些蒙古话,还跟牧民做过皮毛生意,让他去最合适。至于种油菜,我去找顺天府的官员谈 —— 现在皇上推行新政,鼓励农桑,咱们包收购、出菜籽,帮农民增收,官员肯定愿意支持。”
当天下午,江兰就去了养心殿。胤禛正在看漕运的奏折,见她进来,放下朱笔:“又有什么事?可是兰馨香膏的供应出了问题?”
“回皇上,是原料出了些状况。” 江兰把猪油断货、价格上涨的事说了,又把自己的两个办法奏明,“蒙古牧民有牛羊油却难销,京城周边农民种粮收入有限,若是咱们从中牵线,既能解决原料短缺,又能帮牧民和农民增收,一举两得。只是去蒙古需派人护送,种油菜也需地方官配合,还请皇上允准。”
胤禛拿起桌上的漕运奏折,叹了口气:“今年江南雨水多,漕运确实耽误了不少事,商户趁机囤积居奇,苦的还是百姓和你们这些正经商户。你这两个办法很好,既解了你的燃眉之急,又能推动民生,朕准了。” 他当即传旨:“让顺天府配合江兰,鼓励农民种油菜,所需菜籽从官仓调拨;派十名兵丁护送去蒙古的商队,沿途驿站提供便利。”
有了胤禛的旨意,事情就顺利多了。江兰回到护理坊,立刻叫来了李叔 —— 李叔是王瑞的远房亲戚,五十多岁,脸上刻着风霜,双手粗糙却有力,以前跟着商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江兰把去蒙古收牛羊油的事跟他说,又拿出早已拟好的契约:“李叔,咱们跟牧民收牛羊油,每斤十文,比现在的市场价高两文,而且是长期收购,只要他们有货,咱们就收。路上的安全皇上已经派了兵丁护送,您只管放心去谈。”
李叔接过契约,仔细看了看,又摸了摸怀里的蒙古话小册子 —— 那是他以前学蒙古话时记的,虽然不熟练,日常交流却没问题。他站起身,拱手道:“江姑娘放心,老奴一定把这事办好,不耽误工坊生产。”
出发那天,江兰和王瑞去城门口送李叔。李叔骑着一匹壮实的骡子,身后跟着十名兵丁和两辆空马车,车上装着给牧民准备的礼物 —— 几匹细棉布、两箱茶叶,还有一些京城的点心。“李叔,路上小心,遇到事就找沿途的守军。” 江兰递给他一个紫檀木盒,里面装着五十两银子,“这是路上的盘缠,不够再让人捎信回来。” 李叔接过盒子,重重点头:“姑娘放心,老奴去了!”
李叔走后,江兰就忙着种油菜的事。她先去找了顺天府通州知州周大人 —— 通州离京城近,土地肥沃,适合种油菜,而且周大人是个清官,一直想帮农民增收,只是没找到好法子。江兰把种油菜的好处跟他说:“周大人,油菜三个月就能收获,菜籽能榨油,既能给我的工坊当原料,也能给百姓当食用油;榨油剩下的菜籽饼还能当肥料,一举多得。咱们官府出菜籽,我的工坊包收购,每斤菜籽给五文钱,每亩油菜能收两百斤菜籽,农民每亩能多赚一千文,比种杂粮划算多了。”
周大人听了,眼睛都亮了:“江侍读这主意好!通州的农民种玉米、高粱,每亩也就赚八百文,种油菜能多赚两百文,他们肯定愿意。只是菜籽从哪来?农民要是不会种,怎么办?”
“菜籽皇上已经允准从官仓调拨,我让人去取。” 江兰笑着说,“至于耕种,我让农把式去村里指导,保证农民能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