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的慈宁宫廊下,几株新抽芽的玉兰透着生机,可殿内的氛围却有些压抑。江兰刚给太后做完蒸汽吸入,就见景仁宫的掌事宫女匆匆跑来,脸色发白:“江兰姑娘,求您去看看我们太妃吧!太妃今早起床时摔了一跤,腿肿得厉害,太医院说‘骨脆难愈’,只能卧床,可躺了半日,太妃又说腰痒得难受,抓得都破了皮。”
江兰跟着宫女赶到景仁宫,老太妃正靠在软榻上,左腿肿得像根萝卜,后腰处有几道抓痕,渗着血丝。负责照料的老嬷嬷红着眼圈:“姑娘,老奴也没办法啊!太妃腿不能动,只能躺着,躺久了就痒;想给她翻个身,又怕碰着伤腿,真是急死了!”
江兰蹲下身,轻轻摸了摸老太妃的腿 —— 皮肤滚烫,显然是摔伤后没及时冷敷;再看后腰的抓痕,是长期卧床没翻身导致的 “褥疮前兆”。她一边让春桃取来冰水(用棉布裹住敷腿),一边教老嬷嬷:“太妃腿肿,先冷敷半个时辰消肿;翻身时要‘托着腰、扶着腿’,两人配合,一个抬上半身,一个抬下半身,每周翻三次身,就不会痒了。”
老嬷嬷按着法子试了,老太妃果然舒服了些,轻声说:“兰丫头,要是早知道这些法子,哀家也不用遭这份罪了。宫里像哀家这样的老人,还有好几个,都盼着有个能照护的章程啊。”
江兰心里一沉 —— 这已是本月第三次遇到老年护理难题。前几日去南城护理所,更见民间老人的困境:码头张大爷因牙口不好,总吃硬馒头,噎得差点窒息;胡同里李奶奶卧床半年,后背长了褥疮,流脓水却没钱治;还有个王爷爷 “记性差”,常忘了吃药,头晕得下不了床。
“姑娘,咱之前的护理手册,多是小儿、产妇、外伤,没专门给老人的。” 春桃帮着整理护理记录,指着 “老年案例” 那页,“宫里老太妃、民间老人都需要,咱们是不是该编本专门的指南?”
江兰点头,指尖在 “老人摔伤”“褥疮”“记性差” 的案例上划过 —— 清代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对老年人护理都停留在 “吃饱穿暖” 的层面,既不懂 “预防摔伤”,也不会 “卧床护理”,更没 “慢性病调理” 的意识。她穿越前在养老院实习的经验,正好能填补这个空白,编写一本《老年护理指南》,让照护老人有章可循。
次日一早,江兰就带着 “编写计划” 去找胤禛。胤禛刚看完江南老年人口的奏报,见指南能 “解宫中民间双重难题”,当即批了一百两刻印银,还嘱咐:“要写得通俗,宫里嬷嬷、民间百姓都能看懂;太医院要配合确认中医调理法子,别出纰漏。”
编写的第一步是收集案例。江兰带着婉儿、小莲,用半个月时间跑遍了宫中各宫的老年主子住处,又去南城、东城护理所记录民间老人的情况,笔记本很快记满了:慈宁宫刘太妃 “七十岁,骨脆,去年摔断过腿,现在不敢下床,常便秘”;南城张大爷 “六十五岁,牙缺半口,吃硬食易噎,有头胀毛病”;东城李奶奶 “六十八岁,卧床半年,后背褥疮,翻身时喊疼”;民间王爷爷 “七十二岁,记性差,常忘喝降压汤药(头胀目眩)”。
收集完案例,江兰却犯了难 —— 现代老年护理里的 “骨质疏松”“高血压”“褥疮”,清代人听不懂。她只能对着《黄帝内经》和太医院的脉案,一点点转化:“骨质疏松” 说成 “骨脆易折”,解释为 “老人气血不足,骨头像晒干的树枝,易断”;“高血压” 对应 “头胀目眩”,标注 “少吃盐、少生气,每日按太阳穴一刻钟”;“褥疮” 叫 “卧床痒破”,写 “每三日翻身一次,翻身时擦爽身粉(用滑石粉代替)”。
周院判得知后,主动来帮忙确认中医调理方法。看到 “老人便秘” 章节,他指着 “蜂蜜水润肠” 说:“江兰姑娘,老人多气虚,单用蜂蜜水不够,可加少许黄芪煮水,既润肠又补气。” 江兰连忙记下,还在指南里加了 “黄芪蜂蜜水” 的做法:“黄芪一钱,煮水后加一勺蜂蜜,温服,每日一次。”
编写到 “记性差”(痴呆预防)章节,讲师们意见不一。小莲觉得 “太抽象,百姓看不懂”,婉儿却认为 “很重要,好多老人都有这毛病”。江兰折中,把 “记忆训练” 改成 “日常记事儿法”:“让老人每日记三件事,比如‘早上喝药、中午吃粥、晚上擦身’,家人多跟老人聊天,说以前的事,帮着记。” 还画了幅 “祖孙聊天图”,让画工印在指南里,直观易懂。
最费心思的是 “应急处理” 章节。针对老人常见的 “摔倒”“噎食”“中风”,江兰都写了具体步骤:摔倒时 “别立马扶,先问老人‘哪疼’,若腿不能动,找木板固定,再请医;能动就慢慢扶起来,坐会儿再走”;噎食时 “让老人弯腰,拍后背中间,从下往上拍,帮着吐出来”;中风时 “发现老人嘴歪、手不能动,别让老人走,找枕头垫在头下,赶紧请医”。为了让内容更实用,江兰还特意删掉了 “宫廷专属护理”(如 “燕窝补气血”),换成平民易得的食材:“补气血用红枣小米粥,不用燕窝;补钙用豆腐、芝麻,不用人参。”
历经一个月,《老年护理指南》终于定稿,共分四章,每章都配了三幅插图,语言像家常话一样亲切。第一章 “饮食:吃对了,少生病” 开篇就写 “老人饮食三原则”:“软、淡、匀”。“软” 是 “牙口不好就熬稠粥,蔬菜切碎煮软,肉剁成末;煮鸡蛋要煮老,剥壳后切碎,免得噎着”;“淡” 是 “少放盐、少放糖,头胀目眩的老人,每日盐量别超一小勺(配了小勺插图)”;“匀” 是 “三餐定时,上午加个煮红薯,下午加杯黄芪水,别饿肚子,也别吃太饱”,还写了 “禁忌”:“别吃凉的(如冰水果),别吃硬的(如炒豆子),晚上别吃太多,免得睡不好”。
第二章 “起居:住得舒,少遭罪” 重点讲 “卧床护理” 和 “日常安全”。卧床护理要 “每三日翻身一次,翻身时两人配合,一个托腰,一个扶腿;后背擦滑石粉,别抓痒,痒了就用软布擦”;起床时 “冬天起床要慢,先躺会儿,再坐会儿,最后下床,免得头晕;鞋子要穿带防滑底的(画了防滑鞋插图)”;环境布置需 “屋里别堆杂物,走路的地方要宽;晚上点盏小灯,免得摸黑摔倒”。
第三章 “常见毛病预防:早注意,不犯愁” 列了老人最易犯的五种毛病,每种都有 “预防法”:骨脆易折要 “别爬高(如够柜子顶的东西),下雨下雪别出门;每日晒半个时辰太阳,能壮骨头”;便结不畅需 “多吃煮红薯、煮萝卜,每天喝杯蜂蜜水;别憋便,有便意就去”;头胀目眩要 “少生气,别熬夜;每日按太阳穴、后脑勺,各一刻钟”;记性差可 “记三件日常事,家人多聊天;把药放在显眼处,贴张‘该喝药了’的纸条”;咳嗽喘则 “冬天别去风大的地方;用紫苏煮水,吸蒸汽,能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