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指标除了溶解氧的短暂波动,其余都稳定。”水质分析师确认道。
问题仿佛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
林羽凝视着屏幕上那段异常曲线,沉默良久。他关掉了过于细致的物理模型界面,调出了该区域的原始水下近景拍摄图谱。图像经过AI增强,可以分辨沉积物表面细微的变化。
“看这里,”他指着放大图像上一片暗沉粗糙的泥沙沉积区,“颜色和光泽度与周围有细微差异。还有这边,一些非常微小的孔穴痕迹。”他又调取了前后几天的影像对比,“这种变化是逐渐形成的,之前被我们忽略了。很可能是一种高耗氧、分泌大量黏液的特定种类底栖生物集群开始在此处小规模爆发式繁殖和构建巢穴,它们在短时间内急剧消耗了周围的溶解氧。当它们的活跃期过去或遇到捕食者,耗氧活动停止,环境又恢复了平衡。”
他点了点异常数据发生的时间和位置标记:“生物集群活动导致局部微环境扰动。无需外部干预,属于系统自我调节的一部分。但为我们提供了预警——高密度生物集群点及其活动规律需要纳入更精细的自适应模型。”
会议结束,结论被记录在案:非破坏性事件,增强对异常区域的生物显微和微生境监测密度,更新生态韧性模型。无需物理干预。
文明的守望
一个月后,新生潮沟区域在项目档案里的代号,从“演替中\/多元生态萌发期”悄然变更为“生态韧性培育区”。它与陈海生老伯当年亲手播下碱蓬种子的核心区遥遥相望,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的重生。
林羽站在熟悉的位置,看着窗外。盐沼的边界之外,蔚蓝的海浪温柔地拍打着已经修复如初的海堤。窗内,智能水净化模拟系统正在无声地运行,屏幕上绿色健康的光点此起彼伏。科技在这里的角色,不再是试图扮演“上帝之手”,重塑自然。它更像是一位极有耐心、又极度敏锐的守护者和记录者——倾听风与潮汐的低语,解读沉积物与叶绿素的密码,监测着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微小涟漪。
“我们修复的终点,”林羽的声音平静而笃定,如同窗外亘古存在的海岸线,“从来都不是某个预设的、完美的生态‘形状’。而是清除障碍,恢复土地自我修复的权力和能力,并且……”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室内精密的仪器和窗外生机勃勃的原野,“并且用文明的方式去尊重、理解和记录这个过程。见证自然用它远超我们想象的智慧与力量,重掌它自己的权柄。”
屏幕上,新生潮沟的各项实时数据仍在平稳更新。旁边淡蓝色的区域描述框里,清晰地标注着:
当前状态:自然演替(自主平衡期)
管理策略:守护与观察(持续)
核心原则:辅助自愈,最小扰动
潮声隐隐传来,带着盐分的湿气和生命的节奏,一如既往。林羽知道,在这片由科技精心守护但永不主导的土地上,真正的奇迹——生命的自我编织与回归——才刚刚开始书写新的篇章。而他和他团队的职责,就是为这份奇迹提供一片安全、不受干扰的成长空间,并怀着深深的敬意,记录下每一次微小而伟大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