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 第156章 隋唐风云之秦琼:“侠义标杆” 与 “门神起源”

第156章 隋唐风云之秦琼:“侠义标杆” 与 “门神起源”(2 / 2)

武德五年,刘黑闼在河北起兵反唐,秦琼跟着李世民前往平叛。在洺水城之战中,唐军被刘黑闼围困,粮草断绝。秦琼自告奋勇,带领二十名精锐骑兵突围去搬救兵,他把自己的披风系在枪尖上,在月光下像一团火冲开敌阵。途中他的战马被射死,就换了匹受伤的驽马继续跑,脚心被马蹄铁磨出了血,在地上留下一串血印。当他带着救兵赶回时,洺水城的城墙已经被攻破了一角,秦琼大喊着 “我回来了”,第一个杀进敌群,身上的伤口又裂开了七处。

贞观元年,李世民登基为帝,秦琼因功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食邑七百户。他却常常称病不上朝,把府邸的后园改成了铁匠铺,每天打些农具送给附近的百姓。有次李世民来看他,见他正给一个老农打锄头,额头上的汗珠子掉进火炉里,发出细微的爆响。“叔宝啊,你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该享享清福了。” 李世民递给他一块手帕,秦琼擦了擦汗:“陛下,我这双手闲不住,打打农具心里踏实。”

贞观十二年,秦琼病重,李世民派太医来看了好几次,都摇头叹息。他把秦琼接到宫中调养,亲自给他喂药。秦琼拉着李世民的手,说起当年在齐州当捕快的日子:“陛下还记得八里坡那个尤俊达吗?他后来也归顺了大唐,现在在陇右当马夫,倒是安稳。” 李世民点点头:“朕都安排好了,你放心。” 弥留之际,秦琼让家人把那本《说唐》残卷拿来,他摩挲着泛黄的纸页,想起老镖师的话,突然笑了,笑得咳出了血。

秦琼去世后,李世民罢朝三日,追赠他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下葬那天,长安城里的百姓自发地沿街相送,有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是当年那个卖唱的盲女,她虽然看不见,却捧着琵琶弹起了当年秦琼救她时的曲子,琴声里全是泪。

秦琼的侠义故事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说书先生把他的事迹编成《秦琼卖马》《三鞭换两锏》等段子,在茶馆酒肆里演唱。有个叫段成式的文人,在《酉阳杂俎》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元和年间,长安有户人家闹鬼,夜里总听见有人在窗外哭,请来的道士也束手无策。后来这家主人梦见秦琼和尉迟恭披甲持械站在门口,鬼魂就再也没出现过。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就开始在过年时把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避鬼,这就是门神的由来。

起初的门神画像很简单,秦琼手持双锏,尉迟恭握着铁鞭,两人都穿着唐代的明光铠,表情严肃地盯着门外。到了宋代,画匠们又给他们加了细节 —— 秦琼的战马 “忽雷驳” 在他脚边刨蹄,尉迟恭的黑炭脸上多了道刀疤。有个叫张择端的画家,在《清明上河图》里画了家画铺,门口挂着的正是秦琼和尉迟恭的门神画像,几个孩子正踮着脚往画前凑。

元朝的杂剧把秦琼的故事演绎得更加精彩,《程咬金斧劈老君堂》里,秦琼为了救李世民,甘愿在老君堂前受一百棍刑;《尉迟恭单鞭夺槊》中,他与尉迟恭从对手变成兄弟,在战场上并肩作战。戏台上的秦琼总是穿着绿袍,脸上画着 “十字门” 脸谱,额角的月牙疤痕用朱砂点得格外醒目。每当他的唱腔响起,台下的观众就会跟着哼唱,有次在大都演出,一个卖糖葫芦的老汉看得入迷,糖葫芦全被孩子偷光了都没察觉。

明朝的《三国演义》风靡一时,但《隋唐演义》的热度也不遑多让。书里把秦琼写成了 “隋唐第十三条好汉”,说他的双锏重一百三十斤,能打遍天下无敌手。更神奇的是,书里说他的战马 “忽雷驳” 能日走千里,还会喝酒,秦琼去世后,这匹马不吃不喝,最后撞死在秦琼的墓前。这些故事虽然夸张,却让秦琼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家家户户过年贴门神时,都要特意挑选画着秦琼的那张,说他能保佑全家平安。

清朝的年画把秦琼和尉迟恭的门神形象固定了下来:秦琼白脸长髯,手持双锏,表情威严却不失温和;尉迟恭黑脸虬髯,握着铁鞭,气势汹汹如同怒目金刚。天津杨柳青的画匠们还在画里加了很多吉祥图案,秦琼的锏柄上缠着红绸,尉迟恭的鞭梢系着铜钱,寓意着 “锏打邪恶,鞭招财宝”。有个山东的商人,每年都要请最好的画匠画一套门神,说是秦琼保佑他生意兴隆,三年就赚了万贯家财。

民国时期,虽然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但门神的习俗依然保留着。上海的印书馆还把秦琼的故事印成小人书,封面上的秦琼骑着马,双锏在空中划出两道金光,销量比很多西方小说都好。有次在北平的庙会上,一个美国人看见老百姓在贴门神,好奇地问是什么神,旁边的老人告诉他:“这是秦琼,我们中国的大英雄,能打跑所有坏蛋。” 那个美国人听得入迷,非要买一张带回美国,说要贴在自己的门上。

新中国成立后,秦琼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他的侠义精神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1950 年拍摄的《秦琼卖马》,把秦琼落魄时依然不失骨气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上映时电影院里座无虚席,有个老兵看完电影,对着银幕上的秦琼敬了个军礼,说:“这才是咱们中国人的脊梁。”

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秦琼的故乡齐州历城(现在的山东济南)修复了秦琼祠,祠堂里的秦琼塑像手持双锏,目光炯炯,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祭拜。有个海外华人特意带着孙子来认祖,指着秦琼的塑像说:“这是咱们的老祖宗,是个大英雄。” 孙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在塑像前深深鞠了一躬。

如今,虽然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但在农村,过年贴门神的习俗依然存在。秦琼的形象也出现在各种文化产品中,从动画片里的卡通形象,到游戏里的英雄角色,他的侠义精神和门神的寓意,始终是中国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每年除夕,当人们把秦琼的画像贴在门上时,总会想起那个在隋末唐初的乱世里,用双锏守护百姓的英雄,想起他身上的伤疤,想起他手里的刀,想起他那句 “习武之人,拳头要硬,心要更软”。

在济南的秦琼祠里,有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秦琼者,隋末唐初之名将也。其侠义之名,传于街巷;其门神之位,护乎家宅。千载之下,英风犹在,是为中华民族之精神标杆。” 阳光透过祠堂的窗户照在石碑上,那些刻字仿佛活了过来,变成了秦琼在战场上冲锋的身影,变成了他在铁匠铺里打铁的汗珠,变成了家家户户门上那张永远守护着平安的门神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