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 白起:从战神到被“诅咒”的悲剧英雄

白起:从战神到被“诅咒”的悲剧英雄(1 / 2)

引言:战神的传奇与神秘 “诅咒”

在历史的长河中,白起宛如一颗璀璨而又带着肃杀之气的星辰,熠熠生辉。他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杰出将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成为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被后世尊称为 “战神”。据史料记载,他一生历经七十余战,竟无一败绩 ,攻六国城池大小七十余座,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伊阙之战,他以少胜多,大破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令韩魏两国元气大伤,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鄢郢之战,他率军攻入楚国腹地,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华阳之战,再次重创赵魏联军,斩首十三万 ,让赵国与魏国的军事力量遭受沉重打击。而最为着名的长平之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秦赵两国的命运走向,也深刻影响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长平之战中,白起面对纸上谈兵的赵括,巧妙运用战术,先以佯败诱敌,使赵军脱离既设阵地,而后实施分割包围,一举歼灭赵军四十五万人。这一战役不仅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让白起 “人屠” 之名威震天下。然而,正是这场惨烈的胜利,为他的人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也引发了流传千古的 “白起的诅咒” 之说。那这神秘的诅咒究竟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探寻白起背后的秘密。

白起的辉煌军事生涯

初露锋芒:伊阙之战

公元前 293 年,伊阙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场决定战国格局走向的大战悄然拉开帷幕。当时,秦国欲东进中原,而韩魏两国为了阻挡秦国的扩张步伐,组成了强大的联军,在伊阙设下防线,企图给秦军迎头痛击。这一战,对于秦国来说,是突破东方防线的关键一战;对于韩魏联军而言,则是扞卫国土、遏制秦国的重要时刻。

秦国派出的主将正是初出茅庐却满怀壮志的白起。面对兵力远超己方的韩魏联军,白起并未有丝毫畏惧与退缩。他深入研究战场形势,敏锐地察觉到韩魏联军看似强大,实则内部矛盾重重。韩国军队虽有精良的装备,但在联军中兵力相对薄弱,韩国主将暴鸢畏惧秦军的强大,一心希望魏国盟军能打头阵,自己则保存实力;而魏国主将公孙喜,虽有一定的军事经验,却也抱着让韩军先消耗秦军力量的想法。两国军队貌合神离,互相推诿,缺乏统一的指挥与协同作战的能力。

白起当机立断,制定了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精妙战术。他先派出一支疑兵,大张旗鼓地在韩军阵前摇旗呐喊,制造出要全力进攻韩军的假象。韩军见状,顿时陷入慌乱,暴鸢误以为遭遇了秦军主力,急忙加强防御,紧闭营门,不敢轻易出战,满心期待着魏军能前来支援。就在韩军被疑兵牵制得无暇他顾之时,白起亲率秦军精锐主力,如同一把利刃,迅速绕道联军后方,直扑魏军。魏军毫无防备,面对如从天而降的秦军,顿时阵脚大乱。在狭窄的伊阙山谷中,魏军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士兵们四处逃窜,公孙喜虽奋力抵抗,却也无法挽回败局,最终战死沙场。

魏军的溃败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让韩军的军心彻底动摇。此时,韩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在秦军的攻击范围之下,白起乘胜追击,指挥秦军对韩军展开了猛烈的夹击。韩军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彻底崩溃,士兵们纷纷丢盔弃甲,四处奔逃。白起率领秦军一路追杀,将韩魏联军 24 万人几乎全歼,取得了伊阙之战的辉煌胜利。此役过后,韩魏两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力量阻挡秦国东进的步伐,而白起也凭借这一战,在秦国崭露头角,开始受到士兵们的尊敬与崇拜,他的名字也逐渐被六国所熟知,成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巅峰之战:长平之战

如果说伊阙之战是白起崭露头角的起点,那么长平之战则无疑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战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前 262 年,秦国为了进一步削弱赵国,实现统一六国的战略目标,将兵锋指向了赵国的长平。长平,这个位于赵国边境的战略要地,一时间成为了秦赵两国争夺的焦点。

战争初期,赵国派老将廉颇迎战秦军。廉颇深知秦军士气正盛,且长途奔袭,后勤补给困难,于是采取了坚壁清野、固守不战的策略。他在长平构筑了坚固的防线,深沟高垒,拒不出战,试图以时间拖垮秦军,让秦军因粮草不济而自行退兵。秦军主将王龁多次挑战,赵军都不为所动,双方陷入了长期的对峙局面。这一局面持续了三年之久,期间秦国不断增兵,赵国也在后方全力支援前线,但双方始终未能分出胜负。

然而,长期的战争消耗让赵国的国力逐渐吃不消了。赵国国内粮草供应紧张,士兵们士气也开始有所低落。与此同时,秦国丞相范雎深知廉颇的坚守策略难以破解,于是使出了离间计。他派人携带重金潜入赵国都城邯郸,散布谣言说:“秦军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很快就要投降秦军了。” 赵王本来就对廉颇长期坚守不出战的策略感到不满,再加上这些谣言的影响,最终决定临阵换将,用赵括取代廉颇。

赵括,这位熟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的将领,一到长平,就改变了廉颇的防御策略,转而采取主动出击的战术。他急于求成,想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能力,却不知这正中了秦军的下怀。秦国得知赵括上任后,暗中将主将换成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的轻敌冒进和急于求胜的心理,制定了一套精妙的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他先派出一支小部队佯装败退,引诱赵括率领赵军主力出击。赵括果然中计,以为秦军不堪一击,便率领大军离开坚固的营垒,全力追击秦军。白起见赵军上钩,立即命令预先埋伏好的两支奇兵迅速出击,一支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另一支则插入赵军主力与后方营垒之间,将赵军分割成两部分。

赵军被秦军分割包围后,陷入了绝境。赵括多次组织突围,但都被秦军击退。此时,赵军粮草断绝,士兵们饥饿疲惫,士气低落。而秦军则在白起的指挥下,士气高昂,对赵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在被困 46 天后,赵括无奈之下,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失去主将后,顿时军心大乱,最终 40 万赵军全部投降。

白起面对这 40 万赵军降卒,却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 —— 坑杀。他认为赵军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日后必定会成为秦国的祸患。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秦军将赵军降卒全部驱赶到长平附近的山谷中,然后用土石将谷口堵住,将这些手无寸铁的降卒全部活埋。这一事件,让白起背上了 “杀神”“人屠” 的恶名,也让长平之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长平之战的胜利,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而秦国则通过这场战役,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战国七雄中的霸主地位,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征战四方:其他战役功绩

除了伊阙之战和长平之战这两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外,白起在秦国的征战生涯中,还参与了众多战役,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前 279 年,白起奉命攻打楚国。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中地域最为辽阔的诸侯国,一直以来都是秦国东进的一大障碍。白起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他毫不畏惧,精心制定了作战计划。他率领秦军沿汉江东下,出敌不意突入楚境。在深入楚国腹地后,白起命令秦军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以此来激励士兵们的斗志,表达决一死战的决心。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让秦军将士们个个奋勇争先,士气高昂。

楚军由于在本土作战,将士们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人,缺乏战斗的决心和意志。面对秦军的猛烈进攻,楚军节节败退。白起率领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楚国在汉水流域的要地邓,直逼楚国的别都鄢。鄢城是拱卫郢都的军事重镇,楚人早已在此集结重兵,企图阻止秦军南下。然而,白起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仔细观察鄢城的地形,发现鄢城地势较低,于是决定采用水攻的战术。他在鄢城西边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然后开渠灌城。大水瞬间涌入鄢城,城内顿时一片汪洋,无数百姓和士兵被淹死。鄢城被攻破后,楚军士气低落,白起乘胜追击,又相继攻陷了楚国的国都郢,烧毁了楚国先王的陵墓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这一系列的胜利,让楚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被迫迁都,从此一蹶不振。白起也因在这场战役中的卓越表现,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威震天下。

公元前 273 年,白起又参与了华阳之战。当时,赵国和魏国联合攻打韩国,直抵韩国重城华阳。韩国抵挡不住,向秦国求救。秦昭襄王派白起率军救援。华阳之战,距离秦国都城咸阳较远,且路途艰险。但白起深知军情紧急,他带领秦军日夜兼程,以惊人的速度行军。仅仅用了八天时间,就赶到了华阳战场。这一速度让魏赵联军始料未及,他们根本没有做好迎战的准备。白起抓住战机,趁魏赵联军立足未稳,迅速发起攻击。他采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对魏赵联军进行了猛烈的打击。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魏赵联军顿时陷入混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白起指挥秦军乘胜追击,一举歼灭魏赵联军 15 万人,取得了华阳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场战役不仅解了韩国之围,还让魏国和赵国的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在中原地区的地位。

“诅咒” 的源头:长平之战的阴影

坑杀降卒:残酷决策与后果

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赵军降卒这一行为,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且充满争议的事件之一。当赵军在赵括的错误指挥下,陷入秦军的重重包围,最终无奈投降时,白起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这 40 万降卒,对于秦国来说,既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白起深知赵国是秦国统一六国道路上最为强劲的对手之一,这 40 万降卒一旦被释放,回到赵国后,极有可能再次成为秦军的劲敌,继续与秦国对抗。而且,当时秦国的粮草供应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养活这 40 万降卒,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这些降卒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失败,内心充满了对秦国的仇恨和反抗情绪,若收编他们,如何管理和控制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内部叛乱。在这种情况下,白起最终做出了那个震惊世人的决定 —— 坑杀降卒。

然而,这一决定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40 万青壮男子的死亡,让赵国几乎家家戴孝,户户举哀,整个国家沉浸在一片悲痛和愤怒之中。赵国百姓对白起的仇恨达到了顶点,他们将白起视为恶魔,对他的诅咒和怨恨代代相传。这种仇恨不仅在赵国国内蔓延,也在其他六国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六国对秦国和白起的恐惧与憎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深知秦国的野心和白起的残忍,更加坚定了联合抗秦的决心。而对于白起本人来说,坑杀降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为秦国的统一进程扫除了一大障碍,但也让他背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和千古骂名。他成为了众矢之的,被后人视为残忍和暴力的象征,这一事件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无法抹去的污点,对他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间传说与诅咒的形成

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降卒的暴行在民间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白起的憎恶和谴责,其中民间传说的流传更是让 “白起的诅咒” 深入人心。在山西高平,至今仍流传着许多与长平之战和白起相关的传说,其中最着名的当属 “高平烧豆腐” 的传说。

相传,长平之战后,当地百姓对白起的残忍行径恨之入骨,他们为了祭奠被坑杀的亡灵,同时也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便想出了一个独特的方式 —— 将豆腐比作白起的肉,通过火烧水煮的方式来 “吃白起”。人们先将豆腐切成约一寸见方的小块,象征着对白起的 “千刀万剐”;然后放在火上烧烤,直至一面金黄,寓意着对他的 “火烤”;接着放入开水里煮,这便是 “水煮”;最后,还要蘸着用姜、蒜捣成泥,再加上炒面、豆腐渣和盐搅在一起制成的 “白起脑浆” 吃。这一道道工序,每一步都饱含着百姓们对白起的切齿痛恨。这种独特的吃法逐渐演变成了当地的一种传统小吃 —— 高平烧豆腐,至今在高平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卖烧豆腐的摊位,人们在品尝这道美食的同时,也在铭记着那段历史,传承着对白起的谴责。

除了高平烧豆腐的传说,还有一些其他的民间传说也在流传。比如,有人说在长平之战的战场上,每到夜晚,就会听到鬼哭狼嚎的声音,那是被坑杀的赵军冤魂在哭诉,他们诅咒着白起,让他不得好死。还有传说称,白起死后,他的灵魂一直不得安宁,被那些冤魂纠缠着,永远无法超生。这些传说虽然没有确凿的历史依据,但它们反映了民间百姓对白起的态度和情感,也使得 “白起的诅咒” 在民间越传越广,成为了人们心中对战争残酷和人性丑恶的一种警示。

政治漩涡中的悲剧落幕

将相失和:白起与范雎的矛盾

长平之战后,白起与范雎之间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秦国政治舞台上的一股暗流,深刻地影响了秦国的局势以及白起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