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 十二岁拜相的甘罗:是家族炒作,还是天才

十二岁拜相的甘罗:是家族炒作,还是天才(1 / 2)

天才少年横空出世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非凡的经历和卓越的才华,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甘罗,这位战国末期的少年英才,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十二岁时,便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被秦始皇拜为上卿,相当于丞相之位,这一事件史称 “甘罗拜相” ,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十二岁,在如今的我们看来,还是一个在父母怀中撒娇、在校园里无忧无虑学习的年纪。然而,甘罗却在这个稚嫩的年纪,肩负起了国家的外交重任,周旋于各国之间,纵横捭阖,不费一兵一卒,就为秦国赢得了十六座城池。这一惊人的成就,让他瞬间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也让无数人为之惊叹。人们不禁好奇,这个少年究竟有着怎样的智慧和背景,能够在那个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战国时代,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他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秘密呢?

显赫身世与成长环境

甘罗能在十二岁就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与其显赫的身世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他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是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 。祖父甘茂在秦国政坛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年少时师从史举,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智慧,得到了张仪和樗里子的推荐,得以在秦惠文王面前崭露头角。此后,甘茂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图,不仅辅佐魏章夺取汉中,还在秦武王时期,成功平定蜀地之乱,被任命为左丞相。在秦武王想要通过韩国三川之地,一窥周国都城的愿望时,甘茂主动请缨出使魏国,与魏国相约攻打韩国。为了确保此次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甘茂向秦武王讲述了 “曾参杀人” 的故事,提醒武王要对自己保持信任,不要被他人的谗言所左右。最终,秦武王与甘茂在息壤立下盟约,表达了对他的坚定支持。在攻打宜阳的战役中,甘茂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战争持续了五个月,秦军仍未攻克宜阳,此时,樗里子和公孙奭等人开始对甘茂提出质疑,秦武王也产生了动摇,想要退兵。但甘茂牢记与武王的盟约,他对武王说:“息壤就在那里,大王不要忘记我们的约定。” 武王被他的坚定所打动,决定继续让甘茂率领军队进攻。最终,秦军在甘茂的带领下,奋勇杀敌,斩敌六万人,成功攻克了宜阳。这一战,不仅让甘茂声名远扬,也为秦国的东进战略打开了重要通道 ,使秦国在战国纷争中占据了更为有利的地位。

甘罗的父亲同样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虽然关于他的具体事迹记载不多,但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充满政治氛围和权谋智慧的家庭中,甘罗从小就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家中丰富的藏书,为他提供了广阔的知识海洋,无论是儒家的仁爱思想,教导人们要关爱他人、注重道德修养,还是法家的法治理念,强调以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稳定,亦或是兵家的谋略,传授如何在战争中运用智慧取得胜利,甘罗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往来于家中的官员学者,也成为了甘罗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资源。他们谈论着国家大事、政治局势,分享着自己的见解和经验。甘罗常常在一旁静静聆听,这些交流如同点点星火,点燃了他对世界的好奇和对政治的热情。在这样的环境中,甘罗逐渐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他思维敏捷,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远超同龄人。他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独到的见解,无论是讨论历史典故,还是分析当下的政治局势,他都能参与其中,并且表现出令人惊叹的成熟和智慧。

初露锋芒:说服张唐

甘罗的智慧和勇气,在他十二岁那年得到了一次绝佳的展现机会。当时,秦国的丞相吕不韦为了实现秦国扩张在河间地区地盘的战略目标,精心策划了一个联合燕国攻打赵国的计划。为了确保这个计划的顺利实施,吕不韦决定派遣大臣张唐前往燕国担任相国,以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盟关系。然而,张唐却对这个任务顾虑重重,他向吕不韦推辞道:“我曾经奉秦昭襄王之命攻打赵国,赵国对我恨之入骨,甚至悬赏百里之地来捉拿我。如今要前往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实在是不敢去啊。” 吕不韦听后,心中十分不悦,但他也深知张唐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一时之间竟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劝说他。

就在吕不韦为此事愁眉不展之际,甘罗主动站了出来,他自信满满地对吕不韦说:“丞相,让我去试试吧,我有办法说服张唐。” 吕不韦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年,心中充满了怀疑,他不禁问道:“我亲自去请他,他都不肯答应,你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办法?” 甘罗不卑不亢地回答道:“从前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十二岁了,您不妨让我去试一试,为何要急着否定我呢?” 吕不韦被甘罗的坚定和自信所打动,他心想,反正自己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不妨就让这个孩子去试一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呢。于是,吕不韦便答应了甘罗的请求。

甘罗来到张唐府上,见到张唐后,并没有直接提及出使燕国的事情,而是看似随意地问道:“将军,您觉得您和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更大呢?” 张唐听后,心中暗自思忖,白起乃是秦国的名将,一生征战无数,战功赫赫,自己与他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于是,他如实回答道:“我自然比不上武安君,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攻城略地,立下了赫赫战功。” 甘罗点了点头,又接着问道:“那您觉得应侯范雎和如今的丞相吕不韦相比,谁的权势更大呢?” 张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丞相吕不韦的权势自然要比应侯范雎大得多。”

得到了张唐的这两个回答后,甘罗的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他直视着张唐的眼睛,缓缓说道:“将军,您可知道当年白起的下场?应侯范雎想要攻打赵国,白起却认为时机不成熟,多次拒绝出征,结果刚离开咸阳七里,就被赐死在杜邮亭。如今,丞相吕不韦亲自请您出使燕国,您却拒绝了他的要求。您自己想想,您的功劳比不上白起,而丞相吕不韦的权势又远在应侯范雎之上,您这样拒绝他,后果会是怎样呢?” 张唐听了甘罗的这番话,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恐惧。他深知吕不韦的权势和手段,如果自己继续违抗他的命令,恐怕真的会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想到这里,张唐的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他连忙说道:“多谢公子提醒,我愿意出使燕国。” 就这样,甘罗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说服了张唐。

从甘罗与张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卓越的逻辑思维和出色的心理战术运用能力。他先是通过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导张唐对自己与白起的功劳、吕不韦与范雎的权势进行对比,从而让张唐在心中对自己的处境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接着,他又巧妙地利用白起的悲惨结局,对张唐进行了心理上的威慑,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违抗吕不韦命令的严重后果。这种先引导思考,再进行威慑的策略,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展现了甘罗的聪明才智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明白,对于张唐这样的人来说,利益和威胁往往是最能打动他们的因素。而白起的例子,无疑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威胁,让张唐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 。此外,甘罗对秦国政治局势的了解也令人惊叹。他知道吕不韦在秦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命令不容轻易违抗。同时,他也清楚白起事件在秦国政治中的影响力,能够巧妙地利用这一历史事件来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服务。这表明甘罗虽然年纪小,但对秦国的政治生态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关键因素和微妙关系。

出使赵国:纵横捭阖的外交智慧

成功说服张唐后,甘罗并没有满足于这小小的成就,他深知,张唐出使燕国的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而其中最大的阻碍便是赵国。赵国与秦国之间长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对于秦国的一举一动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尤其是在秦燕联盟意图攻打赵国的背景下,赵国对秦国的使者必定充满敌意。为了确保张唐能够顺利到达燕国,实现秦国的战略目标,甘罗决定主动请缨,出使赵国,为张唐打通道路。

吕不韦对甘罗的勇气和决心深感钦佩,他深知此次出使赵国任务艰巨,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他也相信甘罗的智慧和能力,相信他能够在这复杂的局势中找到突破口,完成使命。于是,吕不韦向秦王嬴政推荐了甘罗,嬴政对甘罗说服张唐的事情早有耳闻,他对这个聪明机智的少年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召见甘罗时,嬴政仔细询问了他出使赵国的计划和想法,甘罗镇定自若,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策略,他的言辞中透露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自信,让嬴政大为赞赏。最终,嬴政同意了甘罗的请求,任命他为秦国使者,出使赵国 。

甘罗带着使命,踏上了前往赵国的征程。一到赵国,他便受到了赵悼襄王的接见。赵悼襄王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年,心中充满了疑惑和轻视,他怎么也想不到,秦国竟然会派这样一个孩子来担任使者。在他看来,这简直是对赵国的一种侮辱。然而,甘罗并没有被赵王的态度所影响,他镇定自若,不卑不亢地向赵王行了礼,然后开始了他的游说。

甘罗深知,要想说服赵王,必须先让他认识到当前局势的严峻性。于是,他开门见山地说道:“大王,您可知道燕国太子丹已经到秦国做人质了吗?” 赵王心中一惊,他虽然已经听说了这个消息,但从甘罗口中再次听到,还是让他感到了一丝不安。他点了点头,示意甘罗继续说下去。甘罗接着说:“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这表明燕国已经完全倒向了秦国。而秦国呢,马上就要派张唐去燕国做相国。秦燕两国如此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呢?大王您不妨想一想。” 赵王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已经猜到了甘罗接下来要说的话,但他还是抱着一丝侥幸心理,问道:“你说他们的目标是什么?” 甘罗直视着赵王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他们的目标就是赵国!秦燕联合,无非是想攻打赵国,夺取赵国的河间之地。以秦国和燕国的实力,赵国恐怕难以抵挡啊。” 赵王的心中一阵恐慌,他深知甘罗所说的都是事实,秦燕联合对赵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他也不甘心就这样坐以待毙,他问道:“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甘罗见赵王已经上钩,心中暗自高兴,但他表面上依然不动声色。他不紧不慢地说:“大王,其实赵国也并非没有应对之策。依我之见,赵国不如主动与秦国交好,送给秦国五座城池,这样一来,秦王一定会很高兴,他就会把燕太子丹送回燕国,断绝与燕国的联盟。没有了秦国的支持,燕国就不足为惧了。到时候,赵国就可以放心地攻打燕国,以赵国的实力,必定能夺取燕国更多的城池。这样算下来,赵国虽然失去了五座城池,但却能从燕国那里得到更多,岂不是一举两得?” 赵王听了甘罗的话,心中开始权衡利弊。他觉得甘罗的建议虽然听起来有些冒险,但也不失为一个解决当前困境的办法。如果按照甘罗说的做,赵国不仅可以避免与秦燕联军的正面冲突,还能有机会扩大自己的领土。而且,他也对秦国的实力有所忌惮,不敢轻易与秦国为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赵王最终决定接受甘罗的建议。

于是,赵王立刻叫人拿来地图和户籍,将河间的五座城池割让给了秦国。甘罗带着赵国割让城池的地图和相关文件,满意地回到了秦国。秦王嬴政看到甘罗不费一兵一卒,就为秦国赢得了五座城池,心中大喜。他对甘罗的才能更加赞赏有加,当即封甘罗为上卿,让他享受与丞相相同的待遇。而此时的甘罗,年仅十二岁,就已经成为了秦国朝堂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甘罗的这次出使赵国,堪称一场精彩绝伦的外交博弈。他凭借着自己对各国局势的深刻洞察、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出色的口才,成功地说服了赵王,使秦国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获得了五座城池,还破坏了秦燕联盟,引发了赵燕之间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赵国攻占了燕国三十座城池,并将其中的十一座送给了秦国,秦国最终不费吹灰之力,总共获得了十六座城池 。这一系列的成果,充分展现了甘罗卓越的外交智慧和谋略。他巧妙地利用了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将赵国和燕国玩弄于股掌之间,为秦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他的成功,不仅让秦国在战国纷争中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也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