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孔嬷嬷赞(1 / 2)

七夕过后,盛府迎来一位特别的客人——宫中退役的老嬷嬷孔氏。孔嬷嬷曾在先帝宠妃宫中伺候三十余年,如今年老出宫,受旧识所托来扬州养老。盛老太太与她是旧相识,特意请来府中小住。

消息传开,盛府上下皆严阵以待。宫中出来的老嬷嬷,眼光最是毒辣,言行举止稍有差池,便会落人话柄。

王氏特意召集女儿们训话:“孔嬷嬷是见过大世面的,你们定要谨言慎行,莫失了盛家体面。”又单独叮嘱明兰,“尤其是你,近日流言方歇,更要小心。”

明兰恭声应下:“女儿明白。”

孔嬷嬷到的这日,盛府中门大开。但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在丫鬟搀扶下缓步而来。虽只穿着寻常褐色褙子,通身气度却是不凡,行动间自有章法,眼神清明锐利,仿佛能看透人心。

老太太亲自迎到二门,笑道:“老姐姐一路辛苦。”

孔嬷嬷欠身还礼:“老夫人太客气了。叨扰府上,是老身的不是。”

二人执手相看,皆感慨岁月流逝。寒暄过后,老太太引孔嬷嬷入花厅用茶。

王氏带着女儿们上前见礼。墨兰今日特意打扮得素雅端庄,言行格外谨慎;如兰虽活泼,也收敛了许多;品兰年纪小,只乖乖跟着行礼;明兰则一如既往地沉稳得体。

孔嬷嬷目光如电,在几个姑娘面上一一扫过,却不多言,只微微颔首。

接下来几日,孔嬷嬷多在寿安堂与老太太说话,偶尔在园中散步,看似闲适,实则处处留心。

这日姑娘们在花园凉亭做针线,孔嬷嬷“偶然”经过。墨兰忙起身让座,亲自奉茶:“嬷嬷请用茶。这是今春的龙井,用晨露沏的。”

孔嬷嬷接过茶盏,却不急饮,只打量墨兰的针线:“四姑娘好巧的手。这鸳鸯绣得活灵活现。”

墨兰心中暗喜,谦道:“嬷嬷过奖了。不过是闲来无事,胡乱绣着玩。”

孔嬷嬷目光微凝:“只是这鸳鸯眼睛...似乎太过凌厉了些。女儿家的针线,还是柔和些好。”

墨兰笑容一僵,低头称是。

这时如兰献宝似的呈上自己的绣品:“嬷嬷看我绣的蝴蝶!”

孔嬷嬷仔细看了,点头道:“五姑娘心思活泼,这蝴蝶姿态灵动。”话锋一转,“只是针脚略嫌跳脱,若能再沉稳些更好。”

如兰吐吐舌头:“我总静不下心来。”

轮到品兰,小丫头紧张地捧上一方帕子:“我...我绣的小兔子...”

孔嬷嬷露出今日第一个真切的笑容:“七姑娘年纪小,能绣这样很是不易。”说着从腕上褪下一串珊瑚手串,“这个给你玩吧。”

品兰欢喜道谢,如兰羡慕地嘟嘴:“嬷嬷偏心!”

最后轮到明兰。她正在绣一幅山水小景,见孔嬷嬷看来,起身行礼,却不急呈上绣品。

孔嬷嬷主动走近细看。但见素绢上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叶扁舟泛于江上,意境悠远。针法并不繁复,却格外传神。

“六姑娘绣的是...《寒江独钓图》?”孔嬷嬷问。

明兰恭声道:“是。随意绣着,让嬷嬷见笑了。”

孔嬷嬷凝视良久,忽然道:“这钓叟的蓑衣,为何用深灰色线?”

明兰浅笑:“清晨江上有雾,蓑衣沾露水色深。若是晴日,该用浅灰才是。”

孔嬷嬷颔首:“观察入微。”又指着一处山石,“这里为何留白?”

“石上应有苔痕,但绣出来反显刻意。不如留白,观者自有想象。”

孔嬷嬷不再多问,只深深看了明兰一眼。

午后,孔嬷嬷与老太太在窗前下棋,看似随意道:“府上几位姑娘,都是好的。”

老太太落下一子:“老姐姐过奖了。孩子们年轻,还需打磨。”

孔嬷嬷道:“四姑娘伶俐,但心思过重;五姑娘活泼,欠些沉稳;七姑娘天真,尚需教导。”她顿了顿,“唯有六姑娘...沉静有度,心性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