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能调配站在四界全面铺开,和声连界网的实时监测面板上,99%的覆盖率与稳定的能量损耗数据,让联盟总部的议事厅里始终萦绕着振奋的气息。但沈砚指尖划过光幕边缘那几处闪烁的黄色警示点时,眉头并未完全舒展——那些是四界最偏远的边缘地带,或是界外混沌区的临时巡查据点,虽已接入声能网络,却时常因环境恶劣、能量乱流干扰,出现脉气波动。
“诸位请看,”沈砚将光幕放大,凡界西极碎星峡、青蘅界北境罡风谷、界外三号巡查据点的实时画面清晰呈现,“这些区域的声能调配站虽已建成,但碎星峡的地磁紊乱会干扰能量传输,罡风谷的万年罡风会撕裂声脉通道,界外的异声能乱流更会侵蚀传输节点。驻守修士反馈,修炼时脉气时常忽强忽弱,科研设备也会因瞬时能量波动出现数据偏差。”
光幕上的数据曲线随之跳动,几段剧烈起伏的波纹格外醒目。声衡面色凝重:“这是典型的脉气紊乱问题。声能调配解决了‘有无’,却没完全解决‘稳定’。这些偏远区域的环境干扰远超预期,单一的地脉传导与灵脉树分流,难以抵御外界能量冲击。”
“我曾去罡风谷实地探查过。”青蘅界宗主身旁,一位身着青灰色道袍的修士上前一步,正是青蘅界擅长矿物炼器的墨尘长老,“那里的罡风蕴含着狂暴的无序脉气,会顺着声能传输通道渗入调配站,与纯净声能相互冲撞,导致输出不稳定。普通的能量过滤装置在罡风面前如同纸糊,根本起不到阻隔作用。”
光声界的代表灵汐仙子轻轻颔首,她指尖萦绕着一缕柔和的光声能,在空中勾勒出能量冲撞的轨迹:“光声界的传承中,有‘光声能控技’可梳理无序脉气。此技以光声古晶的本源能量为引,能形成‘声能结界’,将异质能量隔绝在外,同时稳定内部能量流速。但问题在于,光声能控技需要持续的能量支撑,且缺乏合适的载体,无法长期固定在偏远区域的调配站中。”
她话音刚落,墨尘长老眼中便闪过一丝亮光:“巧了!青蘅界北境的墨渊山出产一种‘玄铁岩’,此岩密度极高,能抵御罡风、地磁等恶劣环境侵蚀,且内部布满细微孔隙,天生具备吸附与储存脉气的特性。若以玄铁岩为载体,是否能将光声能控技固化其中,制成可长期使用的器具?”
“这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灵汐仙子立刻回应,“玄铁岩的物理防护与光声能控技的能量梳理,正好形成互补。只要能让二者完美融合,便能制成‘声脉稳定器’,专门应对偏远区域的脉气紊乱。”
联议会一致同意启动联合研发项目,由光声界提供光声能控技的核心法门,青蘅界负责玄铁岩的开采与载体锻造,联盟总部则派遣技术修士协助协调。消息传开后,林夏主动请缨加入研发团队——她此前参与过和声连界网的优化,擅长将复杂术法转化为可量产的技术方案,更重要的是,她手中珍藏着慕言生前留下的一本手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能量调控、载体适配的大量实操数据与未竟构想,正是此刻研发最需要的参考。
“光声能控技的核心是‘引、隔、稳’三步。”研发工坊内,灵汐仙子正将术法图谱投射在光幕上,“第一步以光声能为引,捕捉无序脉气的波动频率;第二步构建声能结界,隔绝异质能量;第三步调整结界内能量流速,确保声能平稳输出。但要将这三步固化在玄铁岩中,需要精准控制光声能的注入量,否则要么结界过弱无法抵御干扰,要么能量过强导致载体崩裂。”
墨尘长老带着弟子们将一块块玄铁岩样本搬到工坊中央,这些玄铁岩通体漆黑,表面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我们已对玄铁岩进行了初步处理,打磨成掌心大小的长方体,内部预留了能量通道。但如何将光声能控技精准注入,还需仔细测算。”
林夏轻轻翻开慕言的手记,泛黄的纸页上,慕言清秀的字迹记录着过往调试能量装置的每一组数据,甚至标注着不同材质的能量承载阈值测算方法。“慕言生前曾研究过各类矿物的脉气适配性,”林夏的声音带着一丝怀念,“他在手记中提到,玄铁岩的孔隙率约为0.37,这类高密度矿物的能量承载阈值通常在自身储能上限的70%左右,超过便会出现结构损伤。我们可以按这个思路,先做小范围实验,逐步提升光声能注入浓度,找到最佳平衡点。”
她指尖划过一页标注着“备用能源方案”的纸页,眼中泛起亮光:“慕言还设想过,偏远区域设备若完全依赖主网供电,故障后便会失效。他建议在核心器具中增设小型晶能槽,嵌入低阶晶核作为备用能源,同时加装能量监测模块,方便实时掌握运行状态。这个构想正好能解决光声能控技的持续供能问题。”
灵汐仙子与墨尘长老对慕言的构想赞不绝口,更对林夏能将手记中的理论转化为实操方案深感钦佩。研发工作随即展开,第一步是玄铁岩载体的精加工。青蘅界的炼器修士借助地脉之火,将玄铁岩加热至熔融状态,再通过精密模具塑形,确保内部能量通道与慕言手记中标注的“最优导流路径”完全契合。冷却后的玄铁岩经过打磨,边角变得圆润,表面刻上了适配光声能流动的纹路。
第二步是光声能控技的固化实验。灵汐仙子手持光声古晶的能量碎片,将一缕纯净的光声能缓缓注入玄铁岩中。林夏则对照慕言手记中的数据记录方法,通过能量监测仪实时记录注入量、结界范围、稳定时长等参数:“第一次注入量30%,声能结界覆盖范围0.5米,无法满足调配站需求。”“第二次注入量50%,结界范围扩展至3米,但稳定时长仅为3个时辰,与手记中‘低浓度注入易衰减’的结论一致。”“第三次注入量65%,结界范围5米,稳定时长达到72个时辰,玄铁岩表面出现细微裂纹,印证了70%阈值的预判。”
连续十余次实验后,三人终于找到最佳参数:注入光声能60%,搭配玄铁岩内部的孔隙结构,既能形成5米范围的稳定结界,又能避免载体受损,稳定时长可达10日。“接下来要解决量产问题,”林夏翻到手记中“自动化量产构想”的章节,“慕言曾设计过一套能量分流注入装置草图,以核心晶能量碎片为源,通过多通道导管将能量精准分流至多个载体,再由程序控制注入量与速度。我们可以按这个草图打造自动化设备,提升量产效率。”
墨尘长老立刻安排弟子按草图打造自动化注入装置,灵汐仙子则将光声能控技的步骤拆解为标准化程序,录入装置的控制核心。林夏对照手记中的“参数校准表”,反复调试装置的注入精度,确保每一块玄铁岩都能精准接收光声能,达到统一标准。经过半月的打磨,第一台量产型声脉稳定器终于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