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121章 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南缘生态修复

第121章 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南缘生态修复(1 / 2)

大暑后的青衣江湾,像是被大自然用最浓的绿墨晕染过。生态湖的水面上,细碎的雾气随着晨光缓缓升腾,把岸边的香樟、梧桐与垂柳都笼进一层朦胧的绿纱里;园子里的栀子花虽已过了盛花期,但仍有零星的洁白花朵藏在枝叶间,风一吹,清冽的香气便漫过石板路,钻进指挥中心的窗户。午后的雷阵雨来得毫无征兆,豆大的雨点砸在湖面,溅起密密麻麻的水花,待雨停后,空气里满是泥土的湿润与草木的清新,连呼吸都变得格外畅快。

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指尖轻轻摩挲着《2045 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期最终攻坚报告(补充版)》的封面。这份报告的封面上,印着一幅色彩鲜明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 —— 五大湖流域的淡蓝色区域已被深绿色覆盖,标注着 “收官完成”;刚果盆地的深绿色雨林区同样缀满了代表成功的标记;大堡礁那片浅浅的蓝色海域旁,也贴着 “生态恢复达标” 的标签。可当他的目光移到南美洲北部时,心脏却猛地一沉 —— 亚马逊雨林南缘那片本该与刚果盆地呼应的绿色区域,此刻却被醒目的深红色警报覆盖,像一道狰狞的伤疤,旁边的文字更是触目惊心:“亚马逊雨林南缘火灾后退化加剧,巴西、玻利维亚、秘鲁边境区域雨林烧毁与退化面积达 21.7 万平方公里,480 种依赖雨林的生物濒临灭绝,卡雅波人传统‘雨林 - 农耕共生’生计崩溃,生态危机与土地冲突灾难激化”。

“陈叔!亚马逊雨林南缘生态紧急报告!” 急促的脚步声从走廊尽头传来,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淡绿色的工装外套上还沾着园子里的草叶与雨后的水珠,连额前的碎发都被汗水打湿。他不等站稳,就急忙调出屏幕上的画面,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您看,这是巴西马托格罗索州附近的雨林南缘 —— 上周刚发生过火灾,现在满是焦黑的树桩,有的树干还歪斜地倒在地上,树皮都被烧得卷了起来,地面覆盖着厚厚的灰色灰烬,风一吹就漫天飞,连空气都是呛人的烟味;还有玻利维亚圣克鲁斯省这边,为了种大豆,雨林被硬生生开垦出一片一片的农田,原本连片的林冠现在像被撕开了一个个大洞,水土流失形成的沟壑在地面上蔓延,下雨的时候,泥水都往亚马逊河里流;秘鲁乌卡亚利省与巴西边境的卡雅波人部落更惨,您看这些烧焦的农耕工具,还有他们住的棕榈叶茅屋,边缘都被火燎过,族人们坐在茅屋前,望着退化的雨林叹气,连平时用来狩猎的弓箭都扔在一边,听说他们现在只能靠国际援助的压缩饼干过日子,连喝的水都要去几公里外的河边挑。”

小满手指继续滑动,屏幕上的画面愈发令人揪心:巴西与玻利维亚边境的雨林保护区,原本茂密的植被现在只剩下光秃秃的山坡,去年雨季引发的泥石流在地面冲刷出深深的痕迹,几间坍塌的原住民房屋残骸半埋在泥里;秘鲁东部的雨林区域,成片的百年古树被拦腰砍断,树桩上还留着电锯的痕迹,旁边散落着几个空的油漆桶,显然是非法砍伐团伙留下的;更让人揪心的是一段短视频 —— 画面里,一只美洲豹拖着受伤的腿在灰烬里艰难行走,它的皮毛被火烧得焦黑,眼神里满是绝望,而这样的景象,在雨林南缘已经越来越常见。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像一根针,扎在他的心上。他点开联合国粮农组织南美洲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一行行冰冷的数字映入眼帘:过去一年,亚马逊雨林南缘退化速度较往年加快 103%,其中巴西境内减少 12.5 万平方公里,玻利维亚境内减少 5.3 万平方公里,秘鲁境内减少 3.9 万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方面,亚马逊雨林特有物种美洲豹数量减少 98%,目前仅存不足 50 只,金刚鹦鹉数量下降 92%,树懒、吼猴等珍稀物种总数不足 300 只;卡雅波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他们依赖雨林的狩猎采集与农耕收入下降 99.7%,传统的 “雨林祭祀” 活动因雨林烧毁无法正常举行,已有 9.6 万名原住民被迫迁往城市贫民窟,其中 4.3 万人因适应不了城市生活的拥挤、污染与疾病死亡;自然灾害方面,去年夏季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因雨林调节能力下降,引发持续 52 天的极端干旱,最高气温突破 45c,造成 3.7 万人中暑死亡,秋季玻利维亚圣克鲁斯省因雨林植被消失,引发特大泥石流,冲毁 78 个村落、56 座桥梁,造成 102 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8.9 万居民无家可归;更严重的是,雨林碳汇能力下降导致区域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42%,南美洲大陆的干旱与荒漠化加剧,亚马逊河的几条主要支流甚至出现了断流现象,河床裸露在外,满是干裂的纹路。

“当地的雨林治理措施,到底有没有效果?” 陈守义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夏景 —— 眼前的绿意盎然与屏幕里的焦土废墟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心里格外沉重。

小满叹了口气,调出三国环境部门的联合报告,语气无奈:“效果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巴西尝试用传统方法补种树苗,但因为火灾后土壤贫瘠,加上病虫害严重,树苗成活率仅 5%,补种的树苗不到一个月就枯死了;玻利维亚想建雨林火灾防护带,可一方面资金不够,防护带的树木长得又慢,另一方面大豆种植户为了扩大种植面积,经常深夜偷偷砍伐防护带的树木,有的甚至放火烧,防护带根本起不到作用;秘鲁给卡雅波人发生活补贴,可每人每月只有 3 美元,连买食盐都不够,更别说其他生活必需品了。而且非法活动越来越猖獗,巴西的非法砍伐团伙都配备了先进的武器,政府执法人员去制止,经常发生冲突,上个月就有 5 名执法人员牺牲;玻利维亚和秘鲁还因为土地资源分配闹矛盾,边境地区经常发生摩擦,上周两国渔民因为争夺河流捕鱼权,甚至发生了械斗,造成 7 人受伤。现在三国互相推诿责任,巴西说玻利维亚和秘鲁过度开垦种植导致雨林退化,玻利维亚和秘鲁又指责巴西的工业污染与火灾防控不力,治理工作完全陷入了僵局。”

小满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现在有个好消息 —— 三国已经联名发来紧急求助函,希望我们江湾能提供智能雨林修复技术和跨区域协同方案,他们还特别提到想借鉴五大湖流域‘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的模式,因为亚马逊雨林南缘的卡雅波人有独特的‘雨林 - 农耕共生’管理经验,这些老人能通过植物叶片的状态判断火灾风险,还知道怎么培育腐殖质改良土壤,甚至能精准识别哪些植物适合在火灾后种植,对雨林的了解比很多科研人员都深入。”

陈守义听完,立刻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拨通了赵叔的号码。听筒里很快传来熟悉的机械运转声,显然赵叔正在实验室调试设备。“赵叔,有个紧急任务 —— 立刻组建亚马逊雨林南缘生态修复团队。” 陈守义的声音格外坚定,“技术方面,把中国云南的智能雨林补种技术和巴西的树苗培育系统结合起来改造,重点加装两个模块:一个是‘热带草原 - 雨林过渡带气候适配模块’,这个区域干湿季分明,湿季雨水多容易引发洪水和泥石流,干季高温干旱又容易着火,设备必须能适应这种极端气候;另一个是‘卡雅波人传统管理适配单元’,要把他们的传统经验融入技术里,比如腐殖质培育、火灾预警这些。”

他停顿了一下,又详细叮嘱:“还有,这个区域有疟疾、黄热病等传染病,设备要配备防腐蚀、防洪水、防火、防病虫害的装置,同时准备一套完整的医疗保障系统,给团队成员和原住民提供医疗支持。运输方面,走‘南美洲应急绿色通道’,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防潮防腐蚀防火运输船,务必在 280 小时内把设备和人员送到巴西马瑙斯港。人员方面,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五大湖流域修复的核心学员,再补充一些熟悉雨林生态的植物学、动物学、火灾防控学、传染病学专业学员,这是 2045 收官期的最后补充攻坚任务,也是‘热带过渡带雨林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标准化适配的终极检验,不能出任何差错。”

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赵叔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顾虑:“陈叔,这次的难度恐怕远超以往。首先,火灾后的土壤特别贫瘠,普通的土壤改良技术根本没用,得完全依靠卡雅波人的传统方法,可怎么把他们的经验转化成技术参数,这是个大问题;其次,干湿季交替太极端,湿季的洪水可能会冲毁设备,干季的高温又可能导致设备故障,设备的防护系统得重新设计;还有,三国的经济利益矛盾太大,巴西要发展工业,玻利维亚要种大豆,秘鲁要采矿,怎么协调他们的利益,让他们配合修复工作,这比技术问题还难;更别说卡雅波人的‘雨林神圣性’认知,他们对很多现代设备可能会抵触,怎么让他们接受,也是个挑战。”

“这些困难我都知道,但亚马逊雨林南缘不能丢。” 陈守义的语气没有丝毫动摇,“你想想,亚马逊雨林是‘地球之肺’,而南缘是雨林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带,相当于生态屏障的第一道防线,一旦这道防线崩溃,整个亚马逊雨林都会受到影响,全球气候都会跟着恶化。所以,再难也要上。”

他思考了片刻,又说:“关于技术改造,你让团队重点做两件事:一是优化设备的火灾预警系统,用红外温度传感器和烟雾探测器结合,搞双重预警,再配上自动灭火喷头,一旦发现火情,能第一时间处理;二是在土壤改良设备里,加入卡雅波人传统的腐殖质培育技术,他们用雨林里的枯枝落叶、动物粪便发酵培育腐殖质,效果比化学肥料好得多,你让科研人员跟着他们学,把这个过程标准化,融入设备里。至于协调问题,我会让马丁先生联系联合国维和部队和世界卫生组织,维和部队负责安全保障,世卫组织提供医疗支持,同时推动三国建立‘亚马逊雨林南缘跨区域协同修复机制’,形成‘智能雨林补种 + 火灾防控 + 传统管理 + 安全保障 + 医疗支持’的立体修复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