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后的青衣江湾,像被泼了一层鲜活的绿。生态湖的水面泛着细碎的金光,岸边的垂柳垂下浓密的绿丝绦,风一吹,枝条轻轻扫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园子里的荷花正值盛放期,粉色的花苞亭亭玉立,白色的花瓣点缀在翠绿的荷叶间,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清香。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指尖轻轻划过《2045 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期最终总结报告》的封面 —— 那幅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大堡礁珊瑚礁的标记已染成深绿,唯有北美洲中部的五大湖流域,“五大湖生态” 一栏还亮着刺眼的橙黄色警报,下方的注解像一道伤疤:“18.2 万平方公里水质恶化,380 种生物濒临灭绝,奥吉布瓦人‘湖泊 - 渔猎共生’生计崩溃,美国、加拿大治理陷入推诿僵局”。
“陈叔!五大湖流域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淡绿色的工装外套下摆还沾着几片荷花花粉,他气喘吁吁地把屏幕凑到陈守义面前 —— 画面里的景象让人揪心:美国密歇根州附近的密歇根湖,湖面漂浮着厚厚的工业废水泡沫,灰黑色的泡沫顺着风向堆积在岸边,像一层肮脏的油膜;加拿大安大略省附近的安大略湖,水面泛着诡异的绿色,蓝藻爆发形成的浮渣覆盖了近三分之一湖面,散发着刺鼻的腥臭味,几只水鸟落在浮渣上,挣扎了几下就没了动静;美国与加拿大边境的奥吉布瓦人部落,木屋前的空地上,破旧的渔网、开裂的渔舟堆成小山,几位裹着鹿皮长袍的老人坐在门槛上,手里捧着盛有湖水的陶罐,浑浊的湖水倒映出他们紧锁的眉头;美国威斯康星州沿岸的苏必利尔湖,岸边的取水站挂着 “水质超标,禁止饮用” 的红色警示牌,几个居民提着空水桶,失望地转身离开;加拿大魁北克省附近的休伦湖,渔民们站在码头边,看着空荡荡的渔网叹气,网兜里仅有的几条小鱼,还不到巴掌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刚发来最新数据。” 小满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声音低沉下来,“过去一年,五大湖污染速度比往年快了 92%,美国境内水质恶化面积 10.5 万平方公里,加拿大 7.7 万平方公里;美国五大湖区域饮用水合格率只剩 58%,加拿大有 42% 的居民要靠政府送水生活;两国 9.7 万渔民面临失业,奥吉布瓦人的渔猎收入跌了 99.8%,6.3 万人被迫搬到城市贫民窟,有的老人舍不得离开湖泊,还守着破旧的木屋,靠挖野菜充饥;更糟的是生物,湖鳟鱼只剩不到 200 只,白鲑鱼、五大湖白鱼几乎绝迹,北美水獭、白头海雕也快看不到了。” 他顿了顿,调出美加两国的治理报告,“他们自己也试过治理,美国用传统污水处理厂,每天只能处理 30 万立方米污水,根本跟不上污染速度;加拿大投放蓝藻治理药剂,不仅没效果,还毒死了不少浮游生物;美国给渔民发补贴,每人每月 80 美元,连交房租都不够;加拿大想推广生态农业,农民直接把拖拉机开到公路上抗议;现在两国还在互相指责 —— 美国说加拿大的工业废水是祸根,加拿大说美国的农业化肥才是主因,根本谈不拢。”
陈守义的指尖在地图上五大湖区域轻轻按了按,目光凝重:“五大湖是全球 20% 的淡水储备地,要是彻底污染了,北美洲的淡水危机就会爆发,甚至影响全球。” 他立刻拿起电话拨通赵叔的号码,听筒里传来设备调试的滋滋声,“赵叔,马上组建五大湖修复团队,把太湖的智能治污技术和美国的生态恢复系统改一改 —— 五大湖四季分明,夏天高温多雨,冬天能降到 - 15c,设备得扛住结冰和高温腐蚀;重点加装‘温带气候适配模块’和‘防冻系统’,240 小时内必须到美国芝加哥港。让迭戈、索菲亚带队,再补几个懂湖泊生态和低温工程的学员,这是收官期的关键战,不能出岔子。”
“陈叔,美加的利益矛盾太复杂了,还有奥吉布瓦人的传统习俗,万一技术推进不下去怎么办?” 赵叔的声音里带着担忧。
“所以要让迭戈他们多听奥吉布瓦人的意见。” 陈守义语气坚定,“奥吉布瓦人在湖边生活了几百年,他们的‘湖泊 - 渔猎共生’智慧比我们懂。让团队带上多语言翻译器,加载英语、法语和奥吉布瓦语,邀请部落首领当生态顾问。告诉迭戈,修复不是硬推技术,是要把现代设备和传统智慧结合,不能破坏他们的神圣湖泊区,也不能断了渔民的活路。”
挂了电话没半小时,指挥中心的门就被推开。迭戈穿着天蓝色的湖泊实训服,胸前的江湾生态联盟徽章亮得显眼,身后跟着索菲亚和 155 名学员,每个人的背包上都挂着便携式水质检测仪 —— 有的学员还在背包侧面别了本笔记本,上面记着提前查好的五大湖鱼类图谱。“陈叔,我们准备好了!” 迭戈递上一份厚厚的修复方案,封面上贴着几张手绘的湖泊地图,“我们整理了五大湖的污染差异,比如密歇根湖的工业污染、安大略湖的农业污染,还特意查了奥吉布瓦人的传统方法 —— 他们靠观察湖水颜色判断污染,要是湖水变黑,就是工业污染重;变绿,就是蓝藻要爆发,比我们的初期检测还准。”
索菲亚也补充道:“我们还邀请了低温工程专家做培训,学员已经掌握了设备防冻操作;安装设备时,会预留 80 米宽的自然水道,奥吉布瓦人说这是鱼道,每年春季鱼类要洄游产卵,不能挡了它们的路。”
陈守义看着这群年轻人眼里的光,忍不住拍了拍迭戈的肩膀:“好,就按你们的方案来。记住,我们不是来‘拯救’湖泊的,是来和当地人一起守护它的。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多跟部落首领、渔民聊聊,他们的经验比任何数据都珍贵。”
迭戈用力点头,转身挥了挥手:“大家出发!”155 名学员的脚步声整齐划一,天蓝色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走廊尽头,像一群朝着危机奔去的守护者。
迭戈团队乘坐的防腐蚀防冻运输船抵达芝加哥港时,正值当地夏季末。刚踏上码头,一股带着湖水清凉的风就扑面而来,28c的气温不冷不热,舒服得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远处的密歇根湖泛着淡蓝色的光晕,岸边的枫树与橡树郁郁葱葱,枝叶间传来鸟类的清脆鸣叫,偶尔有几片提前变黄的叶子飘落,预示着秋天即将到来。
美国环境部代表戴维早已在码头等候,他穿着印有 “守护五大湖” 的白色短袖,领口沾着汗渍,见到迭戈就急忙上前:“你们可算来了!密歇根湖上周末又爆发蓝藻,污染面积 230 平方公里,周边 5 个城镇的饮用水源被污染,1.2 万人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现在医院都挤满了人。” 他指着远处的湖泊方向,“那边的渔民,有的把渔舟卖了去城里打零工,有的还守着码头,每天天不亮就出去捕鱼,可往往空网而归 —— 上周有个老渔民,捞了一整天只抓到三条小鱼,坐在码头边哭了好久,说对不起祖宗传下来的渔猎手艺。”
加拿大代表丹尼尔也叹了口气,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瓶湖水样本,瓶子里的水泛着浅绿色,还飘着几缕蓝藻:“安大略湖的氮磷含量超标 3 倍,都是美国农业区流过来的化肥,蓝藻越长越多,湖鳟鱼快灭绝了。我们投放过蓝藻治理药剂,可每次需要 500 吨药剂才能覆盖 10% 的湖面,成本 300 万美元,效果还撑不过一周,反而毒死了不少浮游生物,鱼更难活了。”
越野车沿着五大湖岸边向奥吉布瓦人部落驶去,沿途的景象比视频里更触目惊心。公路旁的湖泊里,塑料瓶、塑料袋漂浮在水面,有的地方还堆着工业废料,散发着刺鼻的臭味;一条原本清澈的支流,现在变成了暗黑色,水面漂着死鱼,岸边的芦苇荡因污染枯萎,变成了灰黄色;路边的 “湖泊保护警示牌” 上,红色的健康指数从去年的 5.8 降到了 2.1,牌子下方还放着一束干枯的水生植物 —— 应该是奥吉布瓦人用来悼念污染湖泊的。
“这湖泊,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丹尼尔指着窗外,语气里满是惋惜,“我小时候跟着父亲来这里钓鱼,那时候湖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湖里的鱼游来游去,岸边的芦苇长得比人高,水鸟在上面筑巢。现在……” 他摇了摇头,说不下去了。
十一个小时后,越野车终于抵达奥吉布瓦人部落。部落的湖泊广场上铺着鹿皮地毯,1000 多名奥吉布瓦人穿着传统服饰等候 —— 男子裹着鹿皮长袍,腰间系着皮革腰带,上面挂着渔刀与弓箭,有的还戴着用羽毛制成的头饰;女子穿着绣有鱼类图案的长裙,手里端着盛有湖水的陶罐,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部落首领托马斯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他握着迭戈的手,眼神里满是期待又带着担忧:“你们是从中国来帮我们修湖泊的吧?我们把五大湖叫做‘生命之湖’,它给了我们水,给了我们鱼,现在它被污染了,我们的日子也快过不下去了。” 他指着广场旁的一片渔舟,“那些渔舟,有的有上百年历史了,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现在只能放在那里生锈,因为湖里已经没鱼可捕了。”
迭戈握着托马斯的手,认真地说:“首领,我们来这里,是想和你们一起守护‘生命之湖’。我们带来的技术,会尊重你们的传统,不会破坏神圣湖泊区,也不会影响你们的渔猎活动。”
当天下午,团队就在部落广场旁搭建了临时指挥中心。赵叔带着技术人员调试设备,阳光把他们的脸晒得通红,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可没人停下手里的活。智能湖泊治污设备的污水净化区,银色的膜分离装置正在运转,污水进去,清澈的水出来,管道里的水流发出潺潺的声音;蓝藻治理区的智能投放系统像一个个小炮筒,精准瞄准蓝藻区域;垃圾清理区的无人船在湖面穿梭,把垃圾吸进船舱里。“这设备抗造得很。” 赵叔擦了擦汗,指着设备外壳,“用的是低温合金材质,冬天 - 15c也不会冻坏;污水净化区每天能处理 80 万立方米污水,够把密歇根湖的污染水净化一遍;蓝藻治理区一天能治 300 平方公里的蓝藻,还不会伤害水生生物。”
生态恢复设备也很亮眼 —— 鱼类增殖区的育苗箱里,小鱼苗在清澈的水里游来游去,活泼得很;植被恢复区的芦苇苗、香蒲苗整齐排列,叶片上还挂着水珠;水质监测区的传感器立在湖边,像一个个银色的小哨兵,实时监测水质数据,传到指挥中心的屏幕上。
奥吉布瓦人围着设备看个不停,有的老人伸手摸了摸无人船的外壳,有的孩子凑到育苗箱前,好奇地看着小鱼苗。托马斯首领笑着说:“这些机器,看着就有力量,希望它们能帮我们把‘生命之湖’救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