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108章 深化期?萨赫勒草原修复

第108章 深化期?萨赫勒草原修复(2 / 2)

穆罕默德也叹了口气,补充道:“我们尼日尔的农民虽然尝试种植耐旱作物,但因缺乏灌溉水源,作物成活率不足 10%;马里的游牧部落为了争夺水源,与当地农民发生冲突,已经造成 12 人受伤;乍得的政府虽然想建设更多水库,但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项目推进缓慢,现在三方根本无法达成统一的保护共识。”

迭戈跟着三人登上越野车,向马里北部的游牧部落驶去。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 —— 道路两旁的草原,植被稀疏得几乎看不见,裸露的沙地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狂风卷起的沙尘打在车窗上,发出 “沙沙” 的声响;路边的废弃村庄,房屋的墙壁被风沙侵蚀得斑驳不堪,院子里散落着破旧的陶罐和干枯的草料;路边的 “草原保护警示牌” 上,萨赫勒草原的沙化率数据从去年的 55% 更新为今年的 68%,牌子旁边还摆放着游牧部落祭祀草原的牛角和羊毛。“萨赫勒草原的问题已经持续九年了,我们虽然一直在治理,但要么是技术不行,要么是利益冲突,” 阿卜杜拉无奈地说,“现在只能靠你们了,江湾的经验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越野车抵达马里北部的游牧部落聚居地时,首领易卜拉欣和长老卡马尔带着六百多名族人早已等候在部落的草原广场上。他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男子穿着白色的长袍,头上戴着深色的头巾,腰间系着皮革制成的腰带;女子穿着彩色的长裙,头上裹着花纹头巾,手里握着用干草编织的篮子。易卜拉欣走上前,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对迭戈说:“我听说你们从中国来帮助我们修复草原,我们游牧部落把萨赫勒草原叫做‘哈比卜’(亲爱的土地),它给了我们牛羊、草料和生存希望,现在它在枯萎,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但你们不能用你们的技术破坏我们的祭祀草原区和迁徙路线。”

迭戈握着易卜拉欣的手,真诚地说:“易卜拉欣首领,我们来这里不是要破坏你们的传统,而是要和你们一起守护‘哈比卜’。江湾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结合你们对草原 - 牲畜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你们的‘植物长势观察法’传统,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判断草原干旱程度,为修复方案提供关键支撑。”

当天下午,迭戈团队在部落旁边搭建了临时修复指挥中心。赵叔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已抵达,正在调试智能草原固沙设备和干旱区节水灌溉设备。智能草原固沙设备分为植被培育区、机械固沙区、沙化监测区三个部分,植被培育区采用恒温保湿育苗箱,培育出萨赫勒草原特有的耐旱植被,如沙蒿、沙棘等,每天可培育 20 万株幼苗;机械固沙区通过无人机携带的自动化草方格铺设装置,按照草原沙化程度,精准铺设草方格,固沙效率达每天 3 平方公里;沙化监测区配有土壤湿度传感器和风沙监测仪,实时监测草原的土壤湿度和风沙强度,当草原出现严重沙化迹象时,自动触发固沙、育苗系统。干旱区节水灌溉设备则分为雨水收集区、高效输水区、用水监测区,雨水收集区通过大型集雨棚收集雨水,同时利用地下水抽取系统补充水源,每天可收集 5000 立方米水资源;高效输水区采用滴灌技术,将水资源精准输送到植被根部和牲畜饮水点,水资源利用率达 95%;用水监测区通过智能水表,实时监测各区域的用水量,确保水资源合理分配。

赵叔指着设备向学员和部落族人介绍:“这两套设备配合使用,既能快速遏制草原沙化,又能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智能草原固沙设备的植被成活率达 88%,比传统固沙技术提高 73%;干旱区节水灌溉设备的水资源利用率比传统灌溉方式提高 60%,每天可满足 2000 名游牧民和 5000 头牲畜的用水需求。同时,我们还会借鉴你们的‘迁徙路线’传统,在设备部署时,优先避开游牧部落的牲畜迁徙通道,确保他们的游牧活动不受影响。”

游牧部落的长老奥马尔绕着设备仔细观察,突然开口问道:“这台智能草原固沙设备种植的耐旱植被,会不会影响‘哈比卜’的灵魂?我们游牧部落认为,草原上的每一株植物都住着‘草原精灵’,随意种植外来植被会惊扰‘草原精灵’,导致草原更加干旱。”

赵叔立刻解释:“奥马尔长老您放心,我们的智能草原固沙设备种植的植被,都是从萨赫勒草原原生植被中筛选培育的,与当地草原生态的兼容性达 99%,不会惊扰‘草原精灵’;在种植前,我们会邀请您和易卜拉欣首领一起举行‘植被祭祀’仪式,向‘草原精灵’表达敬意。干旱区节水灌溉设备还会在你们的祭祀草原区周边设置‘保护缓冲区’,禁止在缓冲区内开展设备作业,确保你们的传统祭祀活动正常进行。另外,设备收集的草原监测数据还能帮助你们预测沙尘暴、极端干旱等灾害,为你们的部落迁徙提供安全建议。”

奥马尔长老听后点了点头,转身对身边的族人说:“这些中国人的设备考虑得很周全,我们可以放心地和他们合作。明天,我们带他们去‘草原圣泉’,那里是我们游牧部落祖先守护的水源地,即使在现在的干旱情况下,那里的泉水也能保持少量涌出,或许能帮到你们。”

二、协同修复: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第二天清晨,易卜拉欣首领和卡马尔长老带着迭戈和索菲亚,乘坐游牧部落传统的骆驼车向 “草原圣泉” 驶去。骆驼车在沙化的草原上缓慢前行,车轮碾过沙地,留下两道深深的痕迹;易卜拉欣熟练地操控着骆驼缰绳,避开前方的沙丘;卡马尔则坐在骆驼车旁,不时观察路边的植物,向学员们介绍如何通过植物的状态判断草原的水资源情况 —— 比如沙棘的叶片保持翠绿,说明周边有地下水;如果阿拉伯胶树的树干流出胶质,意味着草原短期内不会出现极端干旱。经过四个小时的行程,他们终于抵达了 “草原圣泉”—— 这是一处位于草原洼地的泉眼,泉眼周围生长着茂密的沙棘和沙漠玫瑰,少量清澈的泉水从泉眼涌出,在地面汇成一个小小的水洼;几只羚羊在水洼旁低头饮水,远处的草原上,偶尔有几只非洲野犬奔跑而过,构成一幅难得的生机景象。

“这处圣泉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卡马尔长老蹲在泉眼旁,用手掌接住涌出的泉水,“即使外面的河流全部断流,这里的泉水也能保持少量涌出。我们的祖先在泉眼周边留下了‘护泉石墙’,你看那边 ——” 他指向泉眼周围的石块堆砌的矮墙,石块之间用黏土粘合,形成一个圆形的防护圈,“这些石墙能阻挡风沙掩埋泉眼,同时收集雨水补充泉水;石墙上刻着我们部落的图腾,象征着我们与草原的血脉相连。每年旱季来临前,我们都会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草原精灵’庇佑泉水和草原。”

迭戈拿出便携式土壤湿度传感器,对圣泉周边的土壤进行检测,数据显示:土壤湿度为 28%,远高于周边草原的 5%;地下水位距离地面仅 1.2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