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108章 深化期?萨赫勒草原修复

第108章 深化期?萨赫勒草原修复(1 / 2)

冬至后的青衣江湾,被冬日的宁静包裹。生态湖的水面结着一层薄冰,岸边的松柏依旧翠绿,枝头挂着零星的雪粒,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园子里的腊梅悄然绽放,淡淡的香气在冷空气中弥漫,偶尔有麻雀在枝头跳跃,为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深化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40 全球生态治理深化期实施方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北欧冻土修复、澳洲大堡礁治理的标记已用深绿色标注 “深化见效”,而非洲北部板块,“萨赫勒草原生态” 一栏却被醒目的土黄色警报覆盖,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萨赫勒草原荒漠化加剧,马里、尼日尔、乍得边境区域草原沙化面积达 5.2 万平方公里,180 种草原生物濒临灭绝,游牧部落传统畜牧与草原祭祀生计崩溃”。

“陈叔!萨赫勒草原生态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浅灰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园子里的雪粒,他急促地调出屏幕画面 —— 马里北部的萨赫勒草原,原本翠绿的草地变成裸露的沙地,狂风卷起沙尘,在天空中形成黄色的漩涡;尼日尔境内的草原河流,因干旱彻底断流,河床干裂成不规则的块状,几只骆驼在河床旁徘徊,找不到可饮用的水源;乍得与尼日尔边境的游牧部落聚居地,传统的毛毡帐篷旁堆放着干瘪的草料,部落族人正牵着瘦弱的牛羊,朝着更南的草原迁徙,脸上满是绝望与无奈。

陈守义接过平板,手指快速滑动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发来的实时数据:过去一年,萨赫勒草原区域年均降雨量较往年减少 72%,导致草原沙化率达 68%,其中马里北部草原沙化面积达 1.8 万平方公里,尼日尔达 1.6 万平方公里,乍得达 1.8 万平方公里;草原干旱引发的饥荒频次上升 95%,仅尼日尔境内就有 23 个游牧部落陷入粮食短缺,3.2 万人面临饥饿威胁;依赖草原生态的游牧部落畜牧收入下降 99%,传统草原祭祀活动因草原沙化无法正常举行,已有 2.5 万名游牧民因失去生计被迫迁往城市;草原特有的阿拉伯胶树、猴面包树、非洲野犬等物种数量减少 93%,部分珍稀草原植物如沙漠玫瑰、百岁兰已濒临灭绝。“当地的草原修复措施效果怎么样?”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冬景,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萨赫勒草原的荒芜景象。

“马里、尼日尔、乍得三国已组织人员开展草原固沙和人工灌溉,但马里采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成活率不足 15%,且在强风沙天气下易被摧毁;尼日尔尝试建设小型水库,但水库蓄水量仅能满足 5% 游牧民的用水需求,远低于实际需求;乍得则为游牧部落提供救济粮,但救济粮发放量仅能覆盖 30% 受灾人口;三国还因草原水资源分配存在分歧,马里认为尼日尔过度抽取河流用水加剧了干旱,尼日尔则指责乍得的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植被,治理工作陷入僵局,” 小满调出三国环境部门的联合报告,“三国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智能草原修复技术和跨区域协同方案,特别提到想借鉴北欧冻土修复中‘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的模式,因为萨赫勒草原的游牧部落有独特的草原 - 牲畜共生管理经验。”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干旱环境设备测试的风机运转声:“赵叔,立刻组建萨赫勒草原生态修复团队,把中国内蒙古的智能草原固沙技术和南非的干旱区节水灌溉系统改造后调运过去,重点加装‘高温干旱适配模块’和‘游牧部落传统管理适配单元’,萨赫勒草原区域夏季气温高达 45c,且多强风沙、沙尘暴等灾害,设备必须能抵御高温暴晒和风沙侵蚀。用‘非洲应急绿色通道’转运,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防沙防潮运输船,务必在 168 小时内抵达马里巴马科港。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北欧冻土修复的核心学员加入,同时补充熟悉干旱草原生态的草原生态学、干旱区水资源学专业学员,这既是 2040 深化期的关键任务,也是‘干旱草原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标准化适配的重要检验。”

“可是陈叔,萨赫勒草原的生态系统比北欧冻土更复杂,比如草原植被与地下水的关联、三国的水资源争夺与草原保护利益冲突、游牧部落的‘草原神圣性’认知与现代治理的协调,这些都是之前没遇到过的问题,” 赵叔的声音里带着顾虑,“而且马里侧重草原固沙,尼日尔关注水资源管理,乍得则优先解决游牧民粮食需求,各国的治理重点不统一,协调难度会更大。”

“萨赫勒草原是‘非洲生态过渡带’,不仅维系着非洲北部的生物多样性,还保护着南部热带雨林免受沙漠侵蚀,一旦草原彻底荒漠化,撒哈拉沙漠将加速南扩,吞噬更多耕地和栖息地,影响数亿人的生存安全,” 陈守义的语气坚定,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让技术团队在转运途中对智能草原设备进行‘萨赫勒专属改造’,比如优化设备的防沙除尘系统,采用耐高温的陶瓷涂层减少高温损伤;迭戈团队带上多语言智能翻译设备,邀请游牧部落首领易卜拉欣、长老卡马尔担任生态顾问,他们世代生活在草原上,掌握着‘草原干旱预警’‘牲畜迁徙路线规划’等传统智慧,能帮我们化解文化冲突,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治理方案。另外,通知马丁先生协调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三国建立‘萨赫勒草原跨区域协同修复机制’,我们需要形成‘智能固沙 + 传统管理 + 干旱统筹’的立体修复网络。”

挂了电话,陈守义转身走向大厅墙上的全球生态协同地图,手指在萨赫勒草原区域重重一点,土黄色的标记在地图上格外醒目:“小满,把萨赫勒草原生态数据同步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联系中国、马里、尼日尔、乍得的草原科研机构,共享草原沙化速度、地下水位、游牧部落活动区域数据,让技术团队开发‘萨赫勒草原生态修复适配模型’,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需求、部落传统、各国政策,生成个性化修复方案。另外,协调国内的干旱生态研究中心,组建‘草原协同治理专家团’,通过远程视频指导的方式,为修复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门被推开,迭戈、索菲亚带着九十五名学员走进来,他们穿着统一的土黄色干旱区实训服,胸前别着江湾生态联盟的徽章,背包里装着便携式草原植被检测仪、土壤湿度传感器、牲畜健康追踪器等设备。迭戈手里捧着一份草原生态修复初步方案,眼神坚定地说:“陈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北欧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干旱区适配的核心是尊重草原生态与游牧部落传统,这次去非洲,我们会先跟着游牧部落学习草原 - 牲畜管理智慧,再结合智能技术制定方案,避免‘技术干旱区失效’。”

索菲亚也补充道:“我们提前整理了萨赫勒草原主要区域的资料,比如马里北部草原与尼日尔东部草原的植被差异、乍得草原的地下水资源分布,还收集了游牧部落的传统草原监测方法,比如用‘植物长势观察法’判断草原干旱程度,确保到了当地能快速对接。”

陈守义看着这些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北欧冻土修复后的疲惫,却依旧眼神明亮,像冬日的阳光,充满活力与希望。“好,” 他拍了拍迭戈的肩膀,语气里满是信任,“到了萨赫勒草原,要多听易卜拉欣首领和卡马尔长老的建议,比如游牧部落的‘轮牧休草’传统,他们会根据草原植被情况划分放牧区域,确保草原植被可持续恢复。记住,草原生态修复不仅要固沙、节水灌溉,还要保护游牧部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维护草原 - 牲畜的共生平衡,不能为了短期修复效果,阻断游牧部落的传统迁徙路线,比如在安装固沙设备时,要结合游牧部落的‘迁徙通道’原则,预留宽 60 米的草原通道,确保他们能顺利开展牲畜迁徙活动。”

学员们齐声应下,声音洪亮,在安静的指挥中心里回荡。他们转身快步离开,土黄色的身影在冬日的洁白中,像一道道守护干旱草原的光,消失在走廊尽头。陈守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萨赫勒草原生态修复战,不仅是 2040 深化期的关键任务,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技术干旱区适配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也是江湾模式向 “干旱草原生态协同治理全球范式” 升级的重要一步。

一、跨洲奔赴:从江湾到萨赫勒草原的修复准备

迭戈团队乘坐的防沙防潮运输船抵达马里巴马科港时,正值当地的旱季,萨赫勒草原的阳光格外灼热,空气中弥漫着沙尘的味道,远处的草原在热浪中呈现出扭曲的景象,偶尔有几只秃鹫在天空盘旋。马里环境部代表阿卜杜拉、尼日尔代表穆罕默德、乍得代表伊德里斯早已等候在港口,三人脸上都带着焦虑。阿卜杜拉穿着印有 “守护萨赫勒” 字样的长袖衬衫,率先开口:“马里北部的草原沙化还在加剧,上周又有 300 平方公里的草原变成沙漠,周边的 6 个游牧部落已经失去放牧空间;尼日尔的草原河流全部断流,牧民们只能靠挖掘地下水生存,很多水井的水位已经低于泵机抽取范围;乍得的游牧部落因饥荒导致大量牲畜死亡,仅上周就有 500 头牛、800 只羊饿死,再这样下去,草原生态就要彻底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