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学员,赵叔的技术团队也据此对智能森林火灾扑救系统进行了优化,在防火隔离带方案中加入 “耐火树种种植” 模块,选用当地的落叶松和云杉幼苗,提高隔离带的耐火能力。同时,学员们还在北极狐栖息地周边设置 “临时庇护所”,投放食物和饮用水,帮助幸存的北极狐渡过难关。
三天后的清晨,跨区域灭火指挥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瑞典拉普兰地区的火情监测覆盖率从 30% 提升到 90%,新火情发现时间从 2 小时缩短到 15 分钟;挪威特罗姆瑟的航空灭火效率提高了 60%,过火森林复燃率从 40% 下降到 10%;芬兰罗瓦涅米的湿地蓄水池成功阻挡了火势蔓延,北极狐栖息地的保护率达 80%,已有 10 只北极狐幼狐被发现进入临时庇护所。卡尔看着数据,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的技术和部落的传统方法结合,我们的森林和北极狐可能已经彻底消失了。”
在火灾扑救的同时,学员们还帮助当地开展森林生态恢复工作 —— 向林业部门传授 “智能育苗” 技术,利用温室培育耐寒树种幼苗,缩短森林恢复周期;指导他们建设 “生态监测站”,实时跟踪森林植被恢复情况和北极狐种群数量变化;培训消防员使用智能火情监测设备,提高日常火情预警能力。
奥莱在挪威特罗姆瑟的林业站,教消防员们使用模块化航空灭火装置:“这个装置能根据火情选择不同类型的灭火弹,比如针对枯枝火灾用干粉弹,针对树冠火灾用水基弹,既能提高灭火效率,又能减少对森林生态的破坏。”
拉普人部落的消防员奥拉夫看着刚扑灭的火场,眼里满是希望:“以前我们只能靠水枪和灭火弹硬拼,很多时候火势控制住了,森林也被破坏了,现在有了这个设备,我们既能灭火,又能保护森林,这才是真正的生态保护。”
扑救行动结束后,学员们在跨区域灭火指挥中心对 “森林生态保护” 项目进行技术迭代复盘 —— 埃里克的 “智能火情监测仪布设” 方案加入了萨米人的 “鸟类预警” 传统,通过鸟类飞行轨迹和监测数据结合,提高火情预判准确率;奥莱的 “航空灭火方案” 补充了拉普人的 “防火道建设” 经验,在灭火后快速修复防火道,防止未来火情蔓延;埃琳娜的 “生态防护带建设” 方案则融入了卡累利阿人的 “湿地蓄水” 方法,利用自然条件构建长效防火体系。
赵叔看着修改后的方案,对学员们说:“这个方案不仅能用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还可以推广到加拿大魁北克、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寒带森林区域。全球生态治理需要这样的跨文化协作,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智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迭代升级,适应不同区域的生态需求。”
离开斯德哥尔摩时,学员们和部落长老们一起,在过火森林里种下了 10 万棵落叶松和云杉幼苗,每棵幼苗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写着 “三国协同,森林重生”。埃里克抚摸着刚种下的幼苗,轻声说:“等明年夏天,我们再来这里,希望能看到幼苗发芽,也希望能看到北极狐在这片森林里重新安家。”
奥莱和埃琳娜也点点头,他们约定,回去后会推动本国的林业部门完善跨区域森林火灾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开展灭火演练,让扑救技术和传统经验一直传承下去。
陈守义回到江湾时,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技术迭代争议调解会正陷入热烈讨论。来自 24 个国家的学员分成 6 个项目组,围绕 “森林生态保护”“珊瑚礁生态修复”“沙漠荒漠化治理”“海岛生态防洪”“极地冰盖修复”“草原智能补水” 六个项目的技术迭代问题展开争论,每个项目组都因为迭代方向选择、技术参数调整和传统经验融合程度产生了分歧。
在 “极地冰盖修复技术” 项目组的调解现场,来自挪威的学员奥拉夫和来自俄罗斯的学员伊万正争得面红耳赤。奥拉夫主张将 “人工冰盖加固技术” 向 “智能化” 方向迭代,增加 AI 自动监测模块,实现混凝土裂缝的实时预警和自动修复;伊万则认为 “冰盖生态修复技术” 应向 “本土化” 方向迭代,培育更适应北极不同区域气候的耐寒植物品种,同时增加传统种子的保存比例。
“AI 自动监测模块能 24 小时监控混凝土状况,一旦发现裂缝,就能自动释放修复剂,比人工监测效率高 10 倍,” 奥拉夫指着技术迭代方案,“我们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测试中,AI 模块的裂缝识别准确率达 98%,修复成功率达 90%,这是技术迭代的必然方向。”
“但北极不同区域的气候差异太大,比如格陵兰岛的冬季气温比新地岛低 15c,单一品种的耐寒植物无法适应所有区域,” 伊万反驳道,“而且传统种子里蕴含着原住民世代积累的生态智慧,增加传统种子的保存比例,既能提高植物存活率,又能保护原住民的文化遗产,这才是可持续的迭代方向。”
其他学员也纷纷发表意见,来自加拿大的学员艾米支持奥拉夫的智能化迭代主张,但认为应增加 “人工复核” 环节,避免 AI 误判导致的修复失误;来自芬兰的学员埃利亚斯则倾向伊万的本土化迭代建议,觉得应建立 “北极植物基因库”,收集不同区域的传统种子,为技术迭代提供基础。
陈守义走进会议室,没有立刻打断讨论,而是坐在一旁翻看项目的技术迭代测试数据和北极区域气候报告。等大家的情绪稍微平复后,他才开口:“极地冰盖修复技术的迭代,既要追求技术的先进性,也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和文化传承,不能只注重单一方向的迭代。我们可以采用‘双轨迭代 + 资源整合’的模式,在智能化和本土化两个方向同时推进,同时整合各方资源,确保迭代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他提出了具体的迭代方案:智能化迭代方面,在 “人工冰盖加固技术” 中加入 AI 自动监测模块,但保留 “人工复核” 环节 ——AI 模块实时监测混凝土状况,发现裂缝后第一时间发送预警信息,由人工确认后再启动自动修复程序,避免误判;同时,将 AI 模块与全球治理数据平台对接,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为其他区域的冰盖修复提供参考。
本土化迭代方面,开展 “北极耐寒植物本土化培育计划”—— 根据北极不同区域的气候差异,将耐寒植物分为 “极寒型”“亚寒型”“过渡型” 三个类别,分别培育适合格陵兰岛、新地岛、拉普兰地区的品种;建立 “北极植物基因库”,收集萨米人、因纽特人等原住民的传统种子,对种子进行基因测序和保存,同时邀请原住民参与植物培育过程,确保传统经验融入技术迭代。
资源整合方面,成立 “极地冰盖修复技术迭代联盟”—— 联盟成员包括各国的科研机构、原住民部落和环保组织,负责统筹智能化和本土化迭代的资源分配;设立 “技术迭代专项基金”,从全球生态治理资金池中划拨资金,支持 AI 模块的研发和植物基因库的建设;建立 “迭代技术共享平台”,免费向发展中国家开放迭代后的技术,仅收取技术培训和维护成本。
“我们还可以建立‘技术迭代评估机制’,每年组织专家和原住民代表对迭代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迭代方向和参数,确保技术迭代始终符合全球极地保护的需求,” 陈守义补充道,“同时,联盟每年发布《极地冰盖修复技术迭代报告》,公开迭代进展、资金使用和成果应用情况,接受全球社会的监督。”
奥拉夫和伊万对视一眼,都没有立刻说话。艾米这时补充道:“我们在加拿大北极群岛的技术迭代测试中发现,AI 模块加人工复核的模式,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避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