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的青衣江湾,银杏叶铺满联盟园区的石板路,踩上去发出清脆的 “沙沙” 声,生态湖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偶尔有候鸟掠过,留下一串轻盈的剪影。陈守义站在收尾期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33 全球生态治理收尾期巩固计划》,封面上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用金色线条标注着关键任务 —— 加勒比海珊瑚礁修复成果监测、萨赫勒地区荒漠化治理技术推广、极地冰盖修复成果转化落地。可当他翻到 “北欧生态治理” 章节时,指尖突然停在一行红色预警文字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森林火灾频发,瑞典、挪威、芬兰边境区域森林过火面积超 5000 平方公里,濒危物种北极狐栖息地破坏率达 80%”。
“陈叔!北欧森林火灾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红色的围巾被风吹得扬起,屏幕里的画面触目惊心 —— 瑞典拉普兰地区的针叶林,熊熊烈火吞噬着高大的云杉,浓烟滚滚直冲天际,原本翠绿的森林变成一片焦黑;挪威特罗姆瑟附近的森林里,火舌沿着地面枯枝快速蔓延,消防员们手持水枪奋力扑救,却难以阻挡火势扩散;无人机拍摄的视频里,芬兰罗瓦涅米的北极狐巢穴被大火烧毁,几只幼狐在焦土上瑟瑟发抖,找不到母亲的踪迹。
陈守义接过平板,快速滑动屏幕查看实时数据:过去两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高温天气,白天最高气温达 28c,较往年同期升高 6c,瑞典已有 30 片原始森林被烧毁,挪威的木材产量减少 40%,芬兰的北极狐种群数量从 500 只骤降至不足 200 只。“当地的火灾扑救措施效果怎么样?”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
“瑞典政府已出动直升机投放灭火弹,但森林面积太大,灭火弹覆盖范围不足 30%,而且高温导致火势反复,刚扑灭的区域很快又会复燃,” 小满调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来的报告,“挪威和芬兰的消防设备老化,缺乏智能火情监测系统,只能靠人工巡查发现火情,往往错过最佳扑救时机。三国林业部门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智能灭火技术和生态修复支持。”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设备打包的碰撞声:“赵叔,立刻组建北欧森林火灾应急团队,把东南亚的智能火情监测设备和澳大利亚的航空灭火技术改造后调运过去,用‘跨洲应急通道’转运,务必在 60 小时内抵达瑞典斯德哥尔摩。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参与‘森林生态保护’项目的学员加入,这既是收尾期的实战任务,也是项目技术迭代的重要检验。”
“可是陈叔,北欧的针叶林结构和东南亚的阔叶林差异很大,智能火情监测设备可能无法精准识别火情,而且学员们没有寒带森林灭火经验,语言沟通也存在障碍……” 赵叔的声音里带着顾虑。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森林是欧洲重要的碳汇库,火灾再持续下去,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陈守义的语气坚定,“让技术团队在转运途中对监测设备进行针叶林适配改造,加装枯枝火情识别模块;学员们带上多语言智能翻译设备,再邀请瑞典的萨米人、挪威的拉普人和芬兰的卡累利阿人部落首领担任生态顾问,他们世代生活在森林周边,掌握着传统的火情预警和森林恢复经验,能帮我们快速适应环境。另外,通知马丁先生协调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三国建立‘跨区域森林火灾联防联控机制’,我们需要形成‘智能监测 + 航空灭火 + 原住民参与’的立体扑救网络。”
挂了电话,陈守义转身走向大厅墙上的跨洲生态协同地图,手指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区域重重一点:“小满,把森林火灾数据同步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联系中国、瑞典、挪威、芬兰的林业科研机构,共享火情监测和森林植被数据,让技术团队开发‘森林火灾扩散预测模型’,实时预判火势蔓延路线,为扑救部署提供数据支持。”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门被推开,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穿着统一的橙红色消防实训服站在门口,来自瑞典的学员埃里克手里捧着项目方案,蓝色的眼睛里满是坚定:“陈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我是拉普兰人,熟悉当地的森林地形和气候,一定能帮消防员们控制火势!”
陈守义看着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加勒比海珊瑚礁修复后的疲惫,却依旧眼神明亮。“好,” 他拍了拍埃里克的肩膀,“到了北欧,要多听部落首领的建议,他们的传统经验是应对森林火灾的宝贵财富。记住,火灾扑救不仅要控制火势,还要保护濒危物种栖息地,不能为了快速灭火破坏生态平衡。”
学员们齐声应下,转身快步离开,橙红色的身影在金黄的银杏叶映衬下,像一道道守护森林的光。陈守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跨洲森林火灾扑救战,不仅是收尾期巩固的关键任务,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协同深化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
赵叔的北欧森林火灾应急团队与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抵达瑞典斯德哥尔摩时,正值清晨,森林火灾产生的浓烟笼罩着城市,空气里弥漫着焦糊的味道。瑞典林业部门代表卡尔带着工作人员在机场等候,焦虑地说:“拉普兰地区的火势还在蔓延,昨晚又有 50 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烧毁,北极狐的栖息地已不足原来的 10%,再不想办法,这个物种可能会在当地灭绝。”
埃里克跟着卡尔登上直升机,向火灾重灾区飞去。从空中俯瞰,原本连绵不绝的绿色森林里,出现大片黑色的 “伤疤”,火舌在林间跳跃,浓烟遮蔽了阳光,地面上的消防员们像渺小的蚂蚁,在焦土上艰难作业。“我们萨米人有‘森林火情预警’的传统,通过观察鸟类的飞行方向和松树的松脂分泌情况,就能预判火情,” 埃里克指着远处天空中盘旋的啄木鸟,“你看,那些啄木鸟一直在远离森林的方向飞行,说明前方 5 公里左右的地方有新的火情。”
来自挪威的学员奥莱打开平板,调出全球治理数据平台共享的火情监测数据:“根据芬兰林业科研机构提供的信息,未来三天将有一股强风经过,风速可达每小时 25 公里,火势可能会向挪威和芬兰边境扩散,我们必须在这之前建立防火隔离带。”
“不能只靠防火隔离带,” 来自芬兰的学员埃琳娜摇了摇头,她想起卡累利阿部落长老说过的话,“我们部落的人在森林里生活了几百年,会用‘湿地蓄水’的方法,在森林周边的湿地挖掘蓄水池,收集雨水,火灾时用抽水机将水输送到火场,同时湿地还能阻挡火势蔓延,保护濒危物种栖息地。”
赵叔这时拿出一个银色的设备箱:“我们带来了‘智能森林火灾扑救系统’,包括针叶林适配型火情监测仪、模块化航空灭火装置和生态恢复无人机。火情监测仪能精准识别针叶林枯枝火情,误报率低于 5%;模块化航空灭火装置可根据火势大小调整灭火弹类型,包括干粉弹、水基弹和阻燃弹;生态恢复无人机能在火灾后快速播种,投放适合寒带生长的树种种子和牧草种子。”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由埃里克带领,在瑞典拉普兰地区安装智能火情监测仪,萨米人的年轻人帮忙选址,他们知道哪些区域是火情高发区;第二组由奥莱带领,前往挪威特罗姆瑟,与拉普人合作,搭建模块化航空灭火基站,协调直升机灭火作业;第三组由埃琳娜带领,联合芬兰的卡累利阿人,在罗瓦涅米的北极狐栖息地周边挖掘湿地蓄水池,建立生态防护带;第四组由赵叔负责,在瑞典、挪威、芬兰三国边境的森林里搭建跨区域灭火指挥中心,实时汇总监测数据,协调三方扑救力量。
森林里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白天的高温让消防服里的汗水顺着裤腿往下淌,夜晚的低温又冻得人瑟瑟发抖,学员们的手上布满了被树枝划伤的伤口,却依旧坚持在一线。萨米人部落的长老比约恩递过来一壶驯鹿奶:“这是我们森林里的‘能量奶’,能补充热量和营养,比你们带的压缩饼干管用多了。”
埃里克接过驯鹿奶,喝了一口,浓郁的奶香在嘴里散开,疲惫感瞬间减轻了不少。“比约恩长老,你们平时除了火情预警,还有其他应对森林火灾的方法吗?” 埃里克问道。
“我们会在森林里开辟‘防火道’,用斧头砍伐出 10 米宽的通道,清除通道内的枯枝和杂草,同时在通道两侧种植耐火的落叶松,” 比约恩指着远处的一条林间小道,“你们看,那条防火道在去年的火灾中成功阻挡了火势蔓延,保护了后方的原始森林,这是我们祖祖辈辈总结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