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科考站时,学员们在冰盖边缘种下了一棵耐寒的北极柳,树苗上挂着一个小木牌,写着 “来自 12 个国家的守护”。奥拉夫抚摸着树苗,轻声说:“等明年春天,我们再来这里,希望能看到树苗发芽,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北极熊在冰盖上自由行走。”
林悦点点头,打开平板记录下树苗的位置和生长情况:“我们会把树苗的生长数据上传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北极的生态变化,一起守护这片纯净的土地。”
陈守义回到江湾时,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协作评审会正陷入僵局。来自 12 个国家的学员分成 4 个项目组,围绕 “极地生态监测站建设”“草原节水技术跨国推广”“珊瑚礁基因库搭建”“雨林碳汇交易机制” 四个项目展开讨论,可每个项目组都因为技术标准和文化差异产生了争议。
在 “草原节水技术跨国推广” 项目组的讨论现场,来自东非的卡鲁和来自澳大利亚的学员杰克正争得面红耳赤。卡鲁坚持采用马赛族的 “石缝储水” 传统,结合江湾的智能滴灌技术,认为这样更适合非洲草原的地形;杰克则主张推广澳大利亚的 “地下蓄水池” 技术,认为这种技术能更高效地储存雨水,适合干旱地区。
“石缝储水虽然符合当地传统,但储水量有限,遇到极端干旱还是无法满足需求,” 杰克指着项目方案上的数据,“我们的地下蓄水池能储存 500 立方米的水,是石缝储水的 10 倍,这才是解决干旱的根本办法。”
“你不懂非洲草原的情况!” 卡鲁的声音有些激动,“地下蓄水池需要大量的混凝土,不仅成本高,还会破坏草原的土壤结构,我们的石缝储水用的是天然石材,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而且祖祖辈辈都在用,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
其他学员也纷纷发表意见,来自印度的拉吉支持卡鲁的方案,认为传统技术更易被当地居民接受;来自阿根廷的学员索菲亚则倾向杰克的方案,觉得现代技术的效率更高。
陈守义走进会议室,没有立刻打断讨论,而是坐在一旁认真倾听。等大家的情绪稍微平复后,他才开口:“我们推广节水技术,不仅要考虑效率,还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非洲草原的土壤和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不同,地下蓄水池的混凝土可能会导致土壤板结,而石缝储水虽然储水量有限,但可以通过智能滴灌技术优化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他提出了一个 “技术融合” 的方案:在非洲草原推广 “石缝储水 + 智能滴灌” 的组合技术,保留马赛族的传统石缝结构,同时在石缝旁安装智能传感器,根据土壤墒情调整灌溉量;在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则采用 “地下蓄水池 + 雨水收集” 技术,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提高储水效率。“每个地区的情况不同,适合的技术也不同,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地区,而是要因地制宜,找到最适合的方案。”
卡鲁和杰克对视一眼,都没有立刻说话。拉吉这时补充道:“我在印度的村庄推广节水技术时,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后来我们结合当地的‘水井灌溉’传统,加入智能监测设备,效果很好。当地居民愿意接受,技术也能发挥作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索菲亚也点点头:“在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我们用‘人工湿地’净化雨水,再用于灌溉,既环保又高效。或许我们可以在不同地区试点不同的技术,然后根据试点效果调整方案,形成多元化的节水技术体系。”
在陈守义的调解下,“草原节水技术跨国推广” 项目组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在非洲、澳大利亚、印度、阿根廷四个地区分别试点不同的技术方案,共享试点数据,最终形成适合不同地区的推广模式。
类似的争议也出现在 “珊瑚礁基因库搭建” 项目组中。来自帕劳的学员莱奥坚持要在帕劳本地建设基因库,认为这样能更好地保护珊瑚礁的原生基因;来自日本的学员佐藤则主张在日本冲绳建设中央基因库,认为那里的技术更先进,能更好地保存基因样本。
“帕劳的珊瑚礁基因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在本地保存,才能保证基因的纯净性,” 莱奥的语气坚定,“而且我们帕劳人世代守护珊瑚礁,更了解珊瑚的生长习性,能更好地维护基因库。”
“冲绳的基因库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低温保存技术,能让基因样本保存 50 年以上,而且交通便利,方便各国专家交流研究,” 佐藤反驳道,“如果在帕劳建设基因库,技术和维护成本都很高,可能无法长期维持。”
陈守义这时拿出一份数据报告:“根据全球治理数据平台的统计,目前全球已有 15 个珊瑚礁基因库,但大部分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珊瑚礁基因保护相对薄弱。我们可以采用‘中央 + 区域’的模式,在冲绳建设中央基因库,负责长期保存和研究;在帕劳、斐济、马尔代夫等地区建设区域基因库,负责采集和初步保存本地珊瑚礁基因,再定期向中央基因库传输样本,这样既能保证基因的安全保存,又能兼顾地区需求。”
莱奥和佐藤都表示认可,莱奥说:“如果能在帕劳建设区域基因库,我们可以培训当地的年轻人参与基因采集和维护,既能保护珊瑚礁基因,又能为帕劳培养生态保护人才。”
佐藤也补充道:“中央基因库可以为区域基因库提供技术支持,定期派专家去指导,还可以共享研究成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珊瑚礁保护技术。”
经过三天的评审和调解,四个跨国项目组的方案都顺利通过,每个方案都融入了不同国家的技术优势和文化传统,真正实现了 “多元协同”。在项目启动仪式上,陈守义为每个项目组颁发了 “全球生态协作基金”,他看着台下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语重心长地说:“跨国项目协作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不同文化、不同智慧的融合。希望你们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让全球生态治理成为连接不同国家的桥梁。”
来自巴西的学员迭戈代表项目组发言:“这次项目协作让我们明白,生态保护没有国界,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应对全球生态挑战。我们会把项目做好,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仪式结束后,学员们围着陈守义,兴奋地讨论着项目的实施计划。卡鲁说:“我们的草原节水项目会在东非 10 个部落试点,还会邀请奥马尔长老参与指导,确保技术符合当地传统。”
莱奥则计划下个月就返回帕劳,开始区域基因库的选址工作:“我已经和拉伊族长联系好了,他会帮我们在珊瑚礁修复区附近找合适的场地,争取明年年初就能开工建设。”
陈守义看着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心里满是欣慰 —— 培育基地不仅培养了生态保护人才,更搭建了一个跨国协作的平台,让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在这里交流、成长,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新生力量。
随着跨国项目的顺利启动,全球生态治理标准的升级修订工作也提上了日程。在江湾召开的标准修订会议上,来自 45 个成员国的代表围绕 “极地生态保护”“草原可持续利用”“海洋碳汇核算”“雨林生态补偿” 四个领域的标准展开讨论,希望能结合新的治理成果和技术发展,完善现有标准。
在 “极地生态保护” 标准的讨论中,俄罗斯代表伊万提出,应增加 “极地原住民参与治理” 的条款,让因纽特人、萨米人等原住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