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后的青衣江湾,寒风裹着碎雪掠过园区,生态湖的冰面结得厚实,偶尔有调皮的麻雀落在冰上,蹦跳着啄食湖面残留的水草籽。陈守义站在新周期启动大厅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32 全球生态治理行动纲领》,封面上的极地冰盖图案用银色线条勾勒,与窗外的雪景相映。纲领里详细规划了新一年的重点任务 —— 北极冰盖监测网络扩容、培育基地跨国项目孵化、全球治理标准修订升级。可当他翻到 “北极应急响应” 章节时,指尖突然停在一行红色批注上:“北极冰盖消融速度超预期,北极熊栖息地受严重威胁”。
“陈叔!北极科考站传来紧急数据!”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大厅,棉鞋踩在地板上留下一串湿漉漉的脚印,屏幕里的卫星图像让人心头一紧 —— 北极核心区域的冰盖面积较去年同期缩减 20%,原本连接科考站与北极熊观测点的冰桥已断裂,3 只北极熊被困在孤立的浮冰上,距离最近的陆地还有 15 公里。
陈守义接过平板,快速滑动屏幕查看实时监测数据:过去一周,北极区域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升高 4c,浮冰漂移速度达每小时 2 公里,若不及时救援,浮冰可能在 48 小时内完全融化。“李教授的科考团队现在在哪里?”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急促。
“李教授团队正在冰盖边缘搭建临时观测点,他们尝试用无人机投放食物,但北极熊对人工投喂的食物不适应,而且浮冰面积太小,无人机无法靠近降落。” 小满调出科考站传来的视频,画面里,3 只北极熊蜷缩在浮冰中央,瘦得肋骨清晰可见,不时抬头望向远处的冰盖,眼神里满是茫然。
陈守义立刻拨通老张的电话,听筒里传来设备调试的电流声:“老张,立刻启动北极应急响应预案,把东非草原的智能温控设备和斐济的柔性浮桥设备调运过去,用‘极地专用运输通道’转运,务必在 36 小时内抵达科考站。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他们派熟悉极地环境的学员参与救援,这也是他们的实战考核。”
“可是陈叔,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刚组建,来自 12 个国家的学员还在磨合,项目方案都没确定,现在派他们去北极……” 老张的声音里带着犹豫。
“极地救援需要多元技术支持,正好让他们在实战中磨合方案,” 陈守义的语气坚定,“告诉学员们,北极熊的栖息地就是地球生态的‘晴雨表’,救它们,就是救我们自己。另外,通知马丁先生协调联合国极地保护署,调动挪威的破冰船配合救援,我们需要形成‘技术救援 + 生态保护 + 跨国协作’的立体网络。”
挂了电话,陈守义转身走向大厅墙上的全球生态协同地图,手指在北极区域重重一点:“小满,把北极的受灾数据同步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联系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北极科考团队,共享冰盖监测数据,让他们提供当地的洋流和风向信息,确保救援方案万无一失。”
就在这时,大厅的门被推开,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穿着厚厚的极地实训服站在门口,来自挪威的学员奥拉夫手里捧着项目方案,眼神坚定:“陈叔,我们听说了北极的事,不用等通知,我们已经收拾好装备,还根据极地环境调整了项目方案,随时可以出发!”
陈守义看着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青涩,却已经有了生态守护者的担当。“好,” 他拍了拍奥拉夫的肩膀,“到了北极,要多听李教授和当地科考团队的建议,你们的项目方案要结合极地的实际情况,既要完成救援,也要为后续的冰盖保护提供支持。”
学员们齐声应下,转身快步离开,不同颜色的实训服在雪地里汇成一道五彩的光。陈守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极地生态救援,不仅是新周期治理行动的开篇,更是对跨国协作能力的一次重要检验。
老张的极地救援团队与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抵达北极科考站时,天色正暗,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成霜。李教授带着科考人员在站外等候,脸上满是疲惫:“浮冰上的北极熊已经两天没进食了,刚才监测到浮冰又缩小了一圈,现在只剩下 50 平方米,情况越来越危急。”
奥拉夫跟着李教授走到观测点,用望远镜望向远处的浮冰:“我们可以用柔性浮桥搭建临时通道,从冰盖边缘延伸到浮冰上,让北极熊自行走到陆地。但浮冰漂移速度太快,浮桥需要实时调整位置,这需要精准的定位数据。”
来自中国的学员林悦打开平板,调出全球治理数据平台共享的洋流数据:“根据俄罗斯科考团队提供的信息,未来 12 小时内,浮冰会向西北方向漂移 5 公里,我们可以在漂移路径上提前设置浮桥锚点,等浮冰靠近后再快速连接。”
“不行,浮冰的承载能力有限,柔性浮桥的重量可能会让浮冰加速破裂,” 来自加拿大的学员艾米摇了摇头,她想起在课堂上学过的 “极地生态保护技术”,“我们可以用轻量化的充气浮体,每个浮体的重量不超过 10 公斤,再用高强度尼龙绳连接,形成临时浮岛,既不会压碎浮冰,又能为北极熊提供行走通道。”
李教授点点头:“这个方案可行,但充气浮体需要在低温下保持稳定,而且要防止被北极熊的利爪抓破。”
老张这时拿出一个黑色的设备箱:“我们带来了东非草原的智能温控技术,已经改装成‘极地低温保护模块’,可以让充气浮体在 - 40c的环境下保持弹性,而且表面覆盖了防穿刺材料,能承受北极熊的重量。另外,斐济的珊瑚礁修复团队给我们提供了生物胶,一旦浮体出现破损,可以快速修补。”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由奥拉夫带领,负责在冰盖边缘搭建浮桥锚点,用 GpS 定位仪实时跟踪浮冰位置;第二组由林悦带领,调试智能温控模块,确保充气浮体在低温下正常工作;第三组由艾米带领,准备充气浮体和生物胶,随时待命修补破损。
寒风越来越大,学员们的手套很快就结满了冰碴,手指冻得几乎失去知觉。奥拉夫的睫毛上挂着白霜,他一边调整锚点的角度,一边对身边的学员说:“在挪威北部,我们萨米人应对暴风雪时,会用驯鹿皮包裹身体保持体温,你们也可以把备用的防寒服裹在设备上,防止设备冻坏。”
林悦听从建议,让学员们把多余的防寒服剪成小块,包裹在智能温控模块的接口处,果然,设备的运行状态稳定了很多。“全球治理数据平台上显示,浮冰的漂移速度已经减慢到每小时 1 公里,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搭建浮桥了!” 林悦兴奋地喊道。
当充气浮体全部展开,用尼龙绳连接成临时浮岛时,天色已经微亮。老张操控无人机,将浮岛缓慢靠近浮冰,艾米则带着学员们在浮岛上铺设防滑垫,防止北极熊行走时滑倒。“浮岛已经连接到浮冰边缘,北极熊好像注意到了!” 林悦指着望远镜里的画面,激动地说。
只见 3 只北极熊先是警惕地围着浮岛转圈,鼻子不停地嗅着,过了几分钟,体型最大的那只北极熊小心翼翼地踏上浮岛,试探着走了几步,发现浮岛稳定后,才回头叫了两声,另外两只北极熊立刻跟了上来。
学员们屏住呼吸,看着北极熊一步步走上冰盖,直到它们的身影消失在冰原深处,才忍不住欢呼起来。奥拉夫擦了擦脸上的雪水,笑着说:“这是我见过最有意义的实战考核,比在实验室里做一百次模拟都有用。”
救援结束后,学员们在科考站的会议室里完善跨国项目方案 —— 奥拉夫的 “浮桥定位技术” 加入了萨米人的传统导航方法,通过观察星星的位置辅助 GpS 定位;林悦的 “智能温控模块” 方案补充了极地低温适配参数;艾米的 “充气浮体设计” 则融入了加拿大北极地区的防穿刺经验。
李教授看着修改后的方案,对学员们说:“这个方案不仅能用于北极熊救援,还可以推广到北极生态保护的其他领域,比如搭建临时观测点、运输科考设备等。全球生态治理需要这样的跨国协作,把不同国家的技术和经验融合起来,才能应对复杂的生态问题。”
老张这时收到了陈守义发来的消息,全球治理数据平台已经更新了北极冰盖的监测数据,各国科考团队都在根据共享的数据调整保护方案。“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北极,你们的项目方案将成为新周期极地治理的示范案例,” 老张对学员们说,“希望你们能继续完善方案,为北极生态保护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