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45章 江湾寒冬的全省生态守护闭环与年度成果沉淀

第45章 江湾寒冬的全省生态守护闭环与年度成果沉淀(2 / 2)

“每个责任主体都要在平台上绑定账号,系统会自动发送进度提醒,超期未完成的,会上报省生态厅,” 陈守义在清单上签字时强调,“这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长效机制,以后发现新的跨市问题,都要按这个流程纳入清单,确保问题不反弹。”

市代表们一致同意,当场在平台上绑定责任账号,认领各自负责的问题。d 市的马老师说:“以前跨市问题总没人牵头,现在有了清单和系统提醒,咱们再也不会推诿了,生态保护才能真正落地。”

组 2:治理效果监测组(赵叔 + 8 名技术骨干)

赵叔带着技术骨干在江湾、d 市、E 市的跨市交界处,设置 6 个长效监测点,安装自动采样设备和视频监控,实时监测治理效果。设备每小时采集 1 次水样,自动检测 d、氨氮、总磷等指标,数据实时上传到数字化平台;视频监控则记录鱼类活动情况,识别鱼类数量和种类,避免人工计数误差。

“咱们要给每个监测点设置‘预警阈值’,比如 d 市排污口的 d 值超过 22g\/L,系统就会自动预警,通知江湾和 d 市的责任主体处理,” 赵叔调试着预警参数,“还要每月生成 1 次治理效果报告,对比治理前后的数据,让大家直观看到成效。”

监测设备安装完成后,赵叔团队进行了模拟测试 —— 故意将 d 市排污口的 d 值调到 25g\/L,平台立刻弹出预警弹窗,同时向江湾和 d 市的责任账号发送短信提醒,响应时间不到 1 分钟。“这个速度能保证问题及时处理,不会影响生态,” 赵叔满意地说。

第三环节:校园研学成果产业化转化(分三组推进)

组 1:文创产品开发组(小林 + 6 名设计师)

小林带着设计师团队在江湾文创工作室,将校园研学案例转化为文创产品。他们以江湾小学的 “荷花 - 鱼类共生观测日记” 为灵感,设计了系列笔记本 —— 封面印着荷花塘生态循环图,内页穿插观测数据表格和空白记录页,方便学生记录自己的生态观察;以 A 市中学的 “鱼类洄游路线图” 为原型,开发了拼图玩具,拼图完成后,会显示江湾与 A 市的洄游通道连接路线,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以 b 市小学的 “生态饵料配方” 为核心,设计了 “家庭生态饵料套装”,包含预包装的食材、制作工具和说明书,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做饵料,体验生态保护的乐趣。

“这些产品都要标注‘研学成果转化’字样,说明书里要介绍背后的研学故事,让用户不仅买产品,还能了解生态知识,” 小林在设计图上标注细节,“价格也要亲民,笔记本 15 元一本,拼图 25 元一套,套装 30 元,大部分家庭都能接受。”

设计师团队还与省文创园签订合作协议,由文创园负责生产和销售,利润的 30% 反哺校园研学,用于采购观测器材和教材。省文创园的负责人说:“这些文创产品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市场潜力,我们计划在全省的书店和景区都设立销售点,让更多人了解江湾的研学成果。”

组 2:线上课程开发组(小周 + 5 名教师)

小周带着江湾和十市的优秀教师,将校园研学案例做成线上课程。课程分为 “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内容深度:

小学版:以 “认识身边的生态” 为主题,包含《荷花的一生》《小鱼的家》等 5 节课,用动画和实景视频讲解,每节课 10 分钟,适合低年级学生;

初中版:以 “生态观测实践” 为主题,包含《如何测量水质》《生态饵料制作》等 8 节课,加入实操演示和课后作业,每节课 15 分钟,适合初中学生;

高中版:以 “生态数据分析” 为主题,包含《如何用数据研究鱼类洄游》《跨区域生态协同》等 10 节课,引入数字化平台操作,每节课 20 分钟,适合高中学生。

“课程会免费上传到省教育厅的资源平台,供全省中小学使用,” 小周在课程脚本上签字,“还要配套教师用书,指导老师如何结合课程开展线下实践,让线上线下教育结合起来。”

教师们还录制了 “研学故事” 系列短视频,邀请参与研学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比如江湾小学的小宇分享 “第一次用平台上传观测数据” 的趣事,A 市中学的小敏分享 “参与跨市洄游观测” 的收获,用真实故事打动更多学生。

组 3:成果展示中心建设组(王师傅 + 7 名工作人员)

王师傅带着工作人员在江湾建设 “全省生态研学成果展示中心”,中心分为 “标准数字化展区”“跨市治理展区”“校园成果展区” 三个部分:

标准数字化展区:设置互动屏幕,游客可以体验数字化平台的功能,模拟上传数据、查看适配建议、处理跨市问题;

跨市治理展区:用沙盘模型展示江湾与十市的水域分布,标注跨市治理点和监测点,播放治理前后的对比视频;

校园成果展区:陈列校园研学的观测日记、实验报告、文创产品,设置 “研学体验区”,让游客动手做简易生态饵料、绘制鱼类洄游路线图。

“展示中心不仅是成果展示的窗口,还是研学实践的基地,咱们计划每月接待 1000 名学生和游客,让更多人了解生态研学,参与生态保护,” 王师傅指挥着工作人员摆放沙盘模型,“还要设置‘留言墙’,让游客写下自己的生态保护建议,这些建议会定期汇总到省生态厅,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示中心建设完成后,王师傅团队邀请江湾小学的学生来体验。五年级的小宇在互动屏幕上模拟处理 d 市的排污口预警,兴奋地说:“原来保护生态这么有意思,我以后要当‘生态小管家’,用平台守护江湾!”

第四环节:年度总结会与体系发布(江湾生态广场)

下午三点,全省生态研学年度总结会在江湾生态广场举行。省生态厅的刘厅长、教育厅的张厅长,以及十市的代表、校园师生、社区居民共 500 余人参加会议。

刘厅长在会上发布《全省生态研学体系化建设报告》,报告显示:全年十市的水质达标率从去年的 80% 提升到 92%,鱼类种群数量平均增长 18%,研学参与人数超过 10 万人次,校园生态社团从去年的 30 个增加到 80 个。“江湾牵头搭建的数字化平台、责任清单机制、成果转化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研学体系,” 刘厅长说,“明年省厅将拨款 100 万元,支持这个体系在全省 100 个水域落地,让生态保护和教育惠及更多人。”

张厅长则宣布,将江湾的线上课程纳入全省中小学 “开学第一课”,要求每个学校至少开展 1 次生态研学实践活动。“生态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课,而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和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 张厅长说,“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传播者。”

总结会最后,小满代表江湾生态研学团队,向十市赠送 “数字化平台使用授权书” 和 “校园研学成果礼包”。当十市的代表接过授权书,在平台上共同点击 “体系启动” 按钮时,广场大屏幕上显示出全省十市的生态数据实时联动画面 —— 江湾的荷花塘、A 市的湖泊、G 市的水库,数据在屏幕上流动汇聚,形成一幅完整的全省生态地图。

陈守义看着这幅地图,想起年初第一次联合十市开展观测时的手忙脚乱,再看如今的体系化落地,不禁感慨:“生态保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