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40章 江湾寒冬的跨区域生态守护闭环与年度协作总结

第40章 江湾寒冬的跨区域生态守护闭环与年度协作总结(1 / 2)

冬至过后的青衣江湾,彻底被一层厚厚的冰雪包裹。清晨五点,天还浸在墨蓝色的夜色里,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鞋底踩在结冰的路面上,发出 “咯吱咯吱” 的脆响,像谁在暗处轻轻拨动着冰弦。他裹紧了身上的厚棉袄,怀里揣着一本泛黄的 “年度跨区域协作笔记”—— 里面记录着从暮春到初秋的所有协作数据,扉页贴着小满送的 “跨区域生态守护者” 贴纸,在路灯下泛着暖光。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老槐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跨区域冬季生态联合巡查手册”,背上的双肩包鼓鼓囊囊,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冬季观测套装”—— 包含冰面厚度测量仪、水下温度传感器、鱼类越冬保护网,还有一本 “跨区域冬季守护指南”,封面上印着江湾与邻市湖泊的冬季航拍对比图。少年穿着件亮黄色的羽绒服,像个小太阳般穿梭在雪地里,帽子上的绒毛沾着细碎的雪粒,却丝毫挡不住眼里的光:“您看巡查手册!今天咱们要做三件大事:联合邻市做冬季生态巡查、完成年度跨区域协作成果汇编、指导校园社团开展冬季实践,还要邀请省生态厅的刘处长来参加年度总结会,把全年的协作经验升级为长效机制!”

陈守义接过巡查手册,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插图,心里泛起暖意。手册里用漫画画了 “冰面安全检测”“鱼类越冬保护”“水质动态监测” 的步骤,每个步骤都标着清晰的序号,还贴心地标注了 “江湾与邻市的差异操作”—— 江湾冰面厚,重点测安全;邻市湖泊冰面薄,重点做保温;附录里收录了全年的跨区域协作数据,用折线图展示了江湾与邻市的水质、鱼类数量年度变化,细节处满是对跨区域冬季守护的用心。“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手册放进钓包,“今天的巡查主场地在江湾老洄湾,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检测点了,王奶奶带了新熬的‘姜枣奶茶’,说是寒冬里喝着暖身,还能给巡查队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观测套装晃了晃,“我还准备了‘年度协作成果汇编评分表’,从‘数据完整性’‘协作流畅度’‘成果落地率’三个维度打分,赢的团队能获得‘跨区域生态协作先锋’称号,还能优先参与明年的省级生态项目!一会儿巡查开始后,您带江湾巡查组做冰面检测,我跟邻市的代表负责鱼类越冬对比观测,咱们同步推进,保证年度守护闭环!”

两人踩着积雪往江湾走,寒冬的江湾安静得只剩下风声。岸边的柳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裹着一层薄薄的冰壳,像被冻住的水墨画;芦苇丛早已枯黄,芦花被风吹得漫天飞舞,落在雪地上,像撒了一层碎棉絮;江面上结了厚厚的冰,远处的航标灯在夜色里忽明忽暗,冰面反射着淡淡的光,像一块巨大的玻璃 —— 那冰层下,正是越冬的鱼类,也是今天跨区域巡查的重点保护对象。

走了约莫二十五分钟,江湾的老洄湾冰面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跨区域冬季检测区”,用红色警戒线围出五个检测点(江湾 3 个、邻市 2 个远程联动点),每个点旁都摆着冰面厚度测量仪和水下温度传感器,旁边立着块牌子:“江湾 - 邻市冬季生态检测点,安全第一,共护越冬生命”;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年度成果汇编区”,用木板拼成的长桌上摆着打印机、装订机和全年的协作资料,旁边贴着 “成果汇编目录”,标注着 “春季观测篇”“夏季协作篇”“秋季验收篇”“冬季守护篇” 四个核心板块;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校园实践区”,摆着儿童冰钓竿、简易观测工具和冬季生态课程教材,还立着块牌子:“校园社团冬季实践,让守护不停歇”;甚至连省生态厅的刘处长,也带着专家团队早早到场,手里拿着 “跨区域生态守护长效机制方案”,正跟几位社区主任讨论如何将协作常态化,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冰面测量仪,迎上来接过巡查手册,“就等你们的评分表和观测套装了,昨天邻市的吴老师还问鱼类越冬保护网怎么铺,一会儿咱们先开技术培训会,再分组巡查,保证跨区域数据同步顺畅!”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姜枣奶茶”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奶茶暖暖身子,今天‘江湾冰面检测’我来带,教大家怎么用测量仪;刘处长带的专家负责审核年度成果汇编,你负责协调各环节进度,咱们分工明确,忙而不乱!”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年度协作成果汇编评分表”,分给江湾和邻市的巡查组长:“张爷爷,您负责巡查区的安全,提醒队员别在冰面追逐;吴老师(邻市),您牵头鱼类越冬对比观测,重点看江湾与邻市的水温差异;刘处长,这是全年的协作案例集,一会儿您给提提修改建议,让长效机制更科学!”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刘处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冬季生态守护、年度成果沉淀和校园实践结合得这么好,真是跨区域生态工作的‘全能小枢纽’!江湾的协作模式已经成为全省的标杆,今天的年度总结会,就是要把这个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

上午七点半,江湾的 50 名巡查队员(含 20 名校园社团代表)、邻市的 30 名巡查代表(含 10 名学校老师)和刘处长团队陆续赶来。巡查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橙色巡查马甲,像一串流动的安全灯,在雪地里格外显眼;代表们则围着成果汇编区,翻阅着全年的协作资料,偶尔互相讨论修改意见;老师们站在校园实践区,好奇地查看冬季观测工具,偶尔向老钓友请教校园实践技巧,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巡查队员发了巡查手册和观测套装,给每位审核员发了评分表和红色批注笔;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检测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检测冰面厚度、水下温度,保护越冬鱼类;还要把全年的协作成果整理成册,让经验能推广;最后指导校园社团做冬季实践,让生态守护从社区延伸到校园,形成全年闭环。”

上午八点整,江湾冬季跨区域生态守护与年度协作总结工作正式开始,三个核心环节同步推进。

第一环节:跨区域冬季生态联合巡查(分五组开展,江湾 3 组 + 邻市 2 组远程联动)

组 1:江湾冰面安全检测组(李师傅 + 10 名队员,含 3 名校园代表)

李师傅带着队员在江湾一号检测点,这里是老洄湾的核心区域,冰面下越冬的鱼类最多。他拿出冰面厚度测量仪,教学员们如何操作:“先把测量仪的探头垂直对准冰面,按下开关,仪器会自动显示厚度,江湾的安全标准是 15 厘米以上,低于 15 厘米要插红色警示旗,禁止任何人靠近;邻市湖泊的冰面薄,安全标准是 12 厘米以上,大家要注意区分。”

校园社团代表小宇第一次用测量仪,好奇地问:“李爷爷,为什么江湾的冰面更厚啊?是不是因为江湾的水更深?”

“有这个原因,也因为江湾的水流慢,更容易结冰,” 李师傅笑着说,“邻市的湖泊水流快,冰面就薄,所以咱们的保护措施要不一样,这就是跨区域协作的意义 —— 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方案。”

队员们轮流操作测量仪,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用数据终端上传实时数据。半小时后,第一次检测完成:江湾一号检测点的冰面厚度 18 厘米(达标),邻市湖泊的远程检测点厚度 13 厘米(达标)。小宇赶紧把数据上传到平台,与邻市的数据对比 —— 江湾的冰面平均厚度 17 厘米,邻市的平均厚度 12.5 厘米,差异明显。

“真的不一样!” 小宇兴奋地说,“江湾的冰面更厚,鱼越冬更安全;邻市的冰面薄,是不是需要加保温措施啊?”

李师傅点头:“对,邻市的团队已经准备了保温棉,会铺在冰面上,提高冰面厚度,咱们把这个建议写进巡查报告,帮助邻市更好地保护越冬鱼类。”

组 2:江湾鱼类越冬保护组(陈守义 + 10 名队员,含 3 名校园代表)

陈守义带着队员在江湾二号检测点,这里是鱼类越冬的主要栖息地。队员们扛着越冬保护网,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铺开:“保护网要离冰面边缘 5 米,避免被风吹走;网眼要选 10 厘米的,既能防止大型动物破坏,又不影响鱼类活动。”

校园社团代表小敏帮忙扶着保护网,好奇地问:“陈爷爷,冰

“鱼在冬天会冬眠,活动量少,需要安静的环境,” 陈守义笑着解释,“冰层能保温,水下温度比空气高,鱼不会冷;它们冬天很少吃东西,靠消耗体内的脂肪过冬,所以咱们不能在越冬区凿冰钓鱼,打扰它们休息。”

队员们还在保护网周围插了 “鱼类越冬保护区” 的警示牌,校园代表们在警示牌上画了小鱼图案,旁边写着 “请爱护越冬的鱼,明年春天见”,引得队员们阵阵欢笑。陈守义还带着队员们用水下温度传感器监测水温 —— 江湾的水下温度 4c,邻市湖泊的水下温度 3c,刚好都在鱼类越冬的适宜范围(2-5c)。